美元迟暮 关注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
2009年6月7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个海湾国家于利雅得签署了海湾货币联盟协议,彼此同意统一国家货币。海合会秘书长阿提亚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称:已经签字的四个海湾国家政府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对这一协议的所有批准程序。尽管阿提亚表示统一后的海湾货币将肯定会与美元挂钩,但这仍然给尚未见到彩虹的美元添了道不大不小的新伤。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再一次受到挑战。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与美联储就如何兼顾经济恢复与维系美元地位的问题伤透了脑筋。一些悲观主义者在等看一场的好戏:美元失去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甚至从此陷入漫长的贬值周期——尽管如果这场戏发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将被殃及池鱼。
然而现在的美元仍然无可替代,依然会保持着世界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可是它越来越像是一个迟暮的巨人,虽然还有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念头,却难抹披在身上的一缕夕阳余辉。也许过不了太长时间,形如IMF等的机构,或会壮着胆子问一下美元:尚能饭否?
伤痕累累的美元给人民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3月29日短短5个月的时间,中国密集地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额约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还不包括与伊朗等国家达成的不使用美元结算双边贸易协议。中国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目标,公告天下。
美元之伤对于理财市场来讲同样蕴含机会。长期以来,由于天量美元的存在,使美元汇率波动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性。6500亿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不过区区1000多亿,分摊到每天的即远期市场上基本上起不到什么影响力,海湾国家的货币统一也只是在计划当中,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和变数。可这些事实代表的趋势却让人对美元不放心。当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如石油国家、中国等资源大国或制造业大国)有意对美元说不时,美元的交易金额即会受到挑战,波动性会较以往有所提高。比如近期美元汇率的先抑后扬及黄金价格短时间内大幅波动的情况,都给即期市场套利创造了机会。而其长期国债市场受青睐的程度,也较以前大为不如。
美元结算的衰弱也会使资金对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产生更大需求。如果境外企业和银行愿意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则必然会在账户中保留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流动资金。出于保值、规避风险和套取更高收益的需要,这部分资金不会全部以单纯的现金形式呆在境外企业和银行的账户上,而必然需要部分的以中国国债、金融债、企业债或其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我想中国是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的,一来,现在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仍然很差钱,二来它会推动人民币向投资货币的深化。
但我们不能对此兴奋得太早。毕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资本管制较为严格的国家之一,此前虽有国内银行与境外一些银行签署过货币清算协议,但多是受边贸推动产生,也仅限于边贸的范围。
在没有建立足够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境外资金并不能容易地涌入国内的资本市场。有些性急的投资者通过互换(swap)的方式将存于境外的外汇资金直接转为存于境内的人民币,但其做法颇有打擦边球和洗钱的嫌疑。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一些“勇敢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