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金融315盘点:违规十宗罪 十大被投诉公司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乱象与问题的高发期
来源:蓝光资本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乱象与问题的高发期。一方面,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提前消费的经验不足,易陷入无力还款的困境,另外一方面,由于相关监管以及法律不健全,无资质经营、非法集资、风控缺失等问题仍然在很多消费金融平台中存在。
为此,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盘点了消费金融,违规“十宗罪”,十大被投诉公司,十大舆论焦点。
违规“十宗罪”
(一)无资质经营
据了解,截止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21家,而做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有几百家,每个公司的定位都各不相同。如京东金融将“白条”定位为一种商家对客户的赊销模式;佰仟金融将自己定位一个金融服务公司。
金融作为一个被高度监管的行业,“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刻都在上演,游戏中“猫”常常显得比较笨拙,而“老鼠”们的各种花式玩法显得十分精巧。
(二)套现黑色产业链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发现,在一些社交工具中,套现产业链尤为发达,如QQ群、微信朋友圈、贴吧、陌陌等。而不同平台的套现比例也各不相同,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大型电商平台套现比例可达70%-80%,去哪儿网“拿去花”等小平台套现比例仅为50%-60%。套现手段也尽数相同,均为购买商品。
(三)违规获取用户数据
北京一位消费金融平台人士介绍,平台会接入很多家数据公司对用户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他们的数据来源很丰富,有的是通过爬虫技术获得,有的是一些特殊途径购买的,比如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电信部门、快递公司乃至银行系统的内部数据人员等。”
有平台透露,在接入二十多个数据来源后,无论用户如何变更住址或联系方式,基于身份证信息与大数据系统结合,都可以通过水电煤气缴费信息、实名手机号、电商消费记录等找到用户。
(四)提高利率抵坏账率
据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此前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其不良率达10.37%。苏宁内部人士坦言,“我们绝对不是不良率最高的,很多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的平台,不良率超过25%。”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为了覆盖坏账率,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做法是提高利率,因此行业中很多平台的利率,远高于国家对高利贷的定义年化率36%。
有业内人士计算,如果一家平台的坏账率是20%,再剔除获客、运营成本,利息恐怕要到40%,才能收支平衡。“大部分消费金融平台并不盈利。”
(五)风控不严依赖催收
因贷前用户征信空白,信息真实性差;贷中用户信用意识不强,还款意愿低等风控手段不强等因素,有些平台为了控制坏账率依赖贷后催收。
目前,电话催收是当前消费金融公司运用较多的催收方式,但是普遍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缺少电话催收经验,另一方面电话催收很难对恶意逾期客户产生效果,同时,传统的线下催收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低、上门催收成本高、法律风险大、行业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催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的“成本拖油瓶”。
(六)急速冲量导致滋生骗贷
自2016年6月开始,医美分期平台开始疯狂抢客,行业陷入“薄利多销”的价格战。据统计,目前整个医美市场放出的贷款约为60个亿,其中,超过15亿被骗贷者们攫取。
据自媒体一本财经报道,“网贷口子”群教父级别人物杨泉表示,最开始的时候,一些平台的下款率高达80%,”只要拉来人,就坐地收钱。“我们对部分平台的规则比较熟,会根据风控规则来包装用户资料,”杨泉称,“现在我们最喜欢申请的平台,有即分期、易日升、快分期、麦芽分期等”。
(七)欺诈、诱导贷款现象泛滥
消费金融公司的用户的贷款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消费,然而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客源来自于线下,用户受业务人员的欺诈、诱导的现象严重,很多本没有贷款需求的用户在业务员的诱导下而负债,甚至曾有大型消费金融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其所在公司定期集中培训如何忽悠客户进行消费分期、贷款。
(八)重复授信、过度授信
以校园贷为例,易观智库近日发布了《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针对2893份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而在整个放贷环节中,多重负债根源在于每家公司对于同样一个客户进行了过度授信。信息孤岛导致了各家机构无法互通借款人的真实负债情况。
(九)校园贷、培训贷荼毒学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校园贷领域出现了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局面。此前教育部连同银监会接连下发了多个整治校园贷的通知,也陆续有平台退出校园市场。与此同时,不少“培训贷”接档校园贷,慢慢浮出水面。全国政协委员戴晓凤指出,校园贷打着“无需抵押物”、“无需担保人”、“低利率”的口号,诱导学生借贷,这本质上就是“裸贷”,风险非常高。
据了解,大多“培训贷”骗局具有“假招聘”、“真培训”、“高额贷款”、“高利贷”等性质,虽然基本都宣称无息贷款,记者调查发现,“培训贷”年利率大多在15%-25%之间,贷款1.5万元,24个月总还款额超过2万元。
(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据“2016消费金融口碑指数”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银行系消费金融平台审批速度、授信比例、平台注册便捷性等满意度较低,不过对其投诉处理则相对满意;而消费者对P2P系消费金融平台的投诉处理评分较低,其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从整体上看,电商系巨头凭借高认知、高感知质量在消费者口碑上表现良好,而银行系、产业系口碑分化较大,持牌正规军优势不足。
十大被投诉公司
(一)广州速得分期
崔先生在广州市幻想曲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幻想曲公司”)人员推荐下参加了“零首期低月供”的分期购机活动,首付0元,月供仅需444元。在供款12期后,崔先生才发现自己需要支付24期供款,要交10656元。崔先生仔细阅读合同,才发现签订的《商品买卖合同》售出方并非“幻想曲电子有限公司”而是“广州速得投资有限公司”。而合同中既没有注明贷款所需缴纳的总款项,也未列出贷款的本金、利息以及利率。
崔先生感到受骗,自行停止了第13期供款,不久手机因系统被锁而无法使用。合同规定了在买方支付所有价款前,手机的所有权仍归卖方,因此可以随意就把崔先生手上的手机IP锁住。
(二)迪信通
今年2月下旬,张先生在迪信通宣传单页中看到“价格最优——价格透明、明码标价、低价保障、童叟无欺”等光鲜亮丽的承诺后,来到了位于木樨园的迪信通某门店。经过促销员一番热情推荐,张先生花费1080元购买了一部“酷派7230”手机。
手机买到手后,张先生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了。原来,张先生在离家不远的刘家窑某家电卖场发现该款手机售价仅为799元。回到家后,不甘心的张先生又登陆到某电商网站查询,结果更让他大跌眼镜。该款手机的售价竟然仅为539元(同时如参与购机入网送话费活动,手机更可享399元特价优惠)。
在迪信通的购机价格竟然比市价高出一倍,而且在购买时,促销员就明确表示,除非不是人为损坏,才可以退换货。退不了货让张先生大呼上当,只能吃了哑巴亏。
(三)佰仟金融
2017年2月22日,蒋姓爆料人向媒体投诉称,在向佰仟金融借款后,遭遇了暴力催收。“本人于2016年在佰仟分期苹果手机和现金贷,后期还款发现24期一共需还1.8万多而本人只贷款1万,利息翻一翻。”
“本人协商还款了,佰仟催收恶意进行催收整人,故意整我,把我所有贷款隐私信息泄露到我单位,故意人工打电话进行 骚扰我公司,还进行威胁恐吓,说把我弄下岗为止。本人已经协商无果。而且还说不会放过我。我已经协商转账。还一直进行恶意催收,特意给公司进行致电”,蒋姓爆料人说道。
(四)优分期
消费者于15年6月在优分期购入手机每月还款480但因为号码更换以前密码遗失导致无法进优分期还款,但之前已经给于优分期新号码联系方式,也打过客服想找回密码,但需要QQ在线视频认证才可以。
可是客服一直没有下旬,然后突然优分期电话联系我告诉我该还款,但是利息竟然高达1000一月,这让一个在校学生经济完全无法承担。还完这个月下个月利息又已经达到这么高了,而且本人刚还款一个月,他们却说委派人学校催债,本人事后qq联系电话联系优分期没人接没人回,这完全是逼人跳楼。
(五)去哪儿网拿去花
消费者王先生网购火车票办理退票业务时,意外收到了“拿去花”发来的短信,让他缴纳54.5元退票手续费。北京工商部门日前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拿去花”等网络小额借贷业务时,警惕“畅快背后暗藏风险”。
消费者齐女士也向工商部门投诉,称自己网购机票默认支付方式一直是支付宝,但不知何时变成了“拿去花”,结果机票款是从“拿去花”账户里“借”走的,导致逾期未还款,银行信用受损。海淀工商分局调查发现,两名消费者均经过本人认证,开通了“拿去花”,但因没有留意付款提示,最终造成信用受损。
(六)来分期
谌先生在来分期的购物经历。据谌先生爆料称,他在来分期购买了一款价值4140元的美度手表,首付金额234元,分期本金为3973.3元。但在拿到商品后,他发现这块手表做工粗糙,存在很大的瑕疵,当下就判断这不是正品。随后,他便向来分期方面提出了退货申请。
对于谌先生的退货要求,来分期客服提出,办理退货的消费者需要自行将产品拿去当地官方指定的售后部门进行检测,出具纸质的鉴定报告并盖章。七天之内将商品及鉴定报告拍照上传至来分期方面指定的邮箱,等待工作人员审核后,再视情况予以办理退货。
对此,谌先生表示,对个人用户而言,去售后开具鉴定报告的难度并非来分期方面说的那么简单,且检测周期一般也比较长。自此以后,他便开始了维权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七)平安普惠金融
天河冼村派出所门口见到当事人惠姐。她说,去年3月,她经朋友介绍,向中国平安(601318,买入)陆金所小额信贷平台做了借贷协议,5万元,三年期限,每月还款2530元。由于手机故障,惠姐未能及时还款,令人意外的是,惠姐打开手机发现,许多有威胁短信。
在手机中记者看到,自4月26日开始,尾号为5422和1972的广州手机号码多次发信息和图片给惠姐。对方主动向惠姐展示其个人、家庭成员以及好友信息,明确“已经打印出你们近3个月通话清单和QQ联系人,7点准时群发短信帮你借钱,继续装死看看!”彩信中还附上了通讯录和威胁图片,除了各种催收语言,对方多次强调,“外访部门天天在外面跑,你还是注意一下吧!”
除了短信威胁之外,惠姐的多名好友还收到了匿名群发邮件和QQ群发信息,内容以惠姐的名义向好友借款,并 附上惠姐一家三口被恶搞的图片,连4岁的小孩子也不放过。见到家人无辜被攻击,惠姐气愤无比,她一方面将这些证据保存,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找途径维权。
(八)北银消费金融
山东菏泽的一位张姓女士表示:“一家担保公司号称推出了一款零首付买房的贷款产品,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拉到担保公司填资料和录视频,最后却以贷款没有批下来为由打发客户,但是背后却是用这些客户的资料去北银消费骗贷款。”
按照张女士的说法,她此前对在北银消费贷款毫不知情。在一次征信查询中,她发现个人在北银消费贷款了20万元,立刻与北银消费接触,并在公安报警,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事情仍没有进展。
(九)百度有钱花
一支由七八十位学员组成的团队来到东城区刑侦大队报案,这些学员都是环球美联英语培训机构的学生。因为在12月18日,为他们提供英语培训的机构环球美联宣告破产,老板跑路失联,学员们的课程还没完成,他们交的上万元学费也难以追回。
在他们背后,还有上千个有相同遭遇的学生,他们大多通过百度有钱花、宜信、北京银行(601169,买入)、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机构分期贷款缴纳学费。在环球美联老板跑路之后,他们一边努力阻止环球美联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一边努力找寻百度有钱花、北银消费、宜信等提供教育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和环球美联合作的协议,与这些机构谈判。
许多,因在华尔街英语等培训机构办理“培训贷”,最终因还款问题遭遇“信用危机”,仇先生也遭遇了类似的催债,而且对方还把催款信发到了他老家,“说我研究生毕业还不能糊口,靠借高利贷度日,把我父母吓坏了。”
晨报记者查询发现,给余先生贷款的公司是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最早的4家有牌照的消费贷款公司之一。在该公司网站上,记者看到贷款条件需有正式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但余先生表示,他在贷款时,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十大舆论焦点
(一)持牌类消费金融公司出现大跃进,总资产首破千亿
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经银监会批准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15家,行业资产总额1077.23亿元(人民币,下同),贷款余额970.29亿元。自试点以来,行业累计发放贷款2084.36亿元,服务客户2414万人,行业平均单笔贷款金额0.86万元。
(二)校园分期巨头趣分期、分期乐等退出校园
9月初趣店就宣布退出校园,趣店对于退出校园分期市场的解释是,“这不是退出,是转型。转型后的趣店不再为新生提供服务,只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10月,分期乐正式宣布升级为乐信集团,服务内容从单一校园人群业务开始向全人群布局转变。
(三)苏宁消费金融不良率达10.37% 亏损已达约1.9亿元
记者获得的财务数据显示,苏宁消费金融从2015年开业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1-6月,亏损将近1.5亿元;三季度末,亏损扩大至约1.9亿元。为加快苏宁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夯实苏宁消费金融资本实力,公司拟出资人民币1.47亿元,增资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苏宁消费金融公司49%股权。
(四)北银消费金融“欺诈门”
2016年6月30日,北京银监局就曾对北银消费金融做出15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开出三条处罚理由:当事人变相突破监管规定发放贷款;贷款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不真实,部分资金被挪用;无合理理由和充分情况下,上调贷款风险分类,资产质量严重不实。
持牌机构出现长大欺诈事件,现实当前消费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暴露了相关监管制度与基础设施的缺陷,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五)老牌机构遭疯狂“挖角”
2016年4月,捷信消费“300位经理级中层集体跳槽”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消息称,这300位经理在于3月31日开完年会后集体跳槽到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去年新成立的几家消费金融公司,工资随即翻倍。
在行业爆发的态势下,人才缺口开始暴露,而在国内较早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牌机构或线上平台成为疯狂“挖角”的重点。在流传了“300位经理级中层集体跳槽”之后,这个数字很快又被更新为“最终离职的只有80人,但其中包括高层”。
(六)消费金融牌发放加速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猛,一年内六家消费金融获批,2016年1月14日,晋商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16年6月16日,长应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16年9月13日,哈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16年11月25日,尚诚消费金融获批;2016年12月20日,中原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16年12月21日,包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目前国内消费金融牌照获批的公司已经达到了21家,其中17家已经开业,并且还有多家正在筹备中。
(七)十二大五次会议“校园贷”遭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信托部主任邓志毅表示,适度消费金融对消费、信用建立有推进作用,过程中要防止“两种极端”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蔡建国指出:学生群体客观存在周转性消费的需求,这需要学校重视加强校园不良借贷的风险防范和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清认为,校园贷款需求仍在,监管一棒打死有违初衷。她建议有关部门:“明确准入标准、严控准入机构;加强正规机构的校企合作,建立学生信用安全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信托部主任邓智毅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校园金融出现乱象。一是正规银行机构推动消费金融,又降低门槛;二是新的互联网金融,把校园学生作为营销对象;还有一些没有资质和牌照的民间借贷机构,渗透到校园,更乱了。”
(八)京东白拿事件
所谓 “京东白拿”,就是消费者看中一款商品,可以不用购买,而是购买相对应的定期理财产品,就能白拿回你看中的该商品,理财产品到期后还能拿回本金。然后,京东集合了消费者的理财款,购买广金中心管理发行的“京穗月月盈七号理财计划二”,此时京东并没有收到该款理财产品的收益,所以要垫付消费者白拿的商品,他还得要有一笔资金,这笔资金京东是向某个信托机构贷款的,此笔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京东是要用理财产品的收益来偿付的。在这个闭环交易过程当中,钱始终都是以金融京东平台为中心进行流转。
如果其中涉及的理财产品违约了,就像蚂蚁招财宝上的私募债一样,就会发生这样的后果:用户投入的理财资金血本无归,信托公司放出去的贷款完全无法收回。“白拿”借道广金中心,由消费者直接购买广金中心发行的理财产品,第一是规避了私募不得公开募集的监管要求,第二是对私募产品进行了大拆小,被下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九)银监会整治校园贷 提“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银监会对校园网贷整治提出五字方针“停、移、整、教、引”。
具体而言,“停”是一个分类处置想法和思路,对于这些涉及到像暴利催收这种违法违规的行为,要暂停这种校园“网贷”的新业务;“整”是对于现存的这些校园“网贷”业务要进行整改,包括增加对借款人资格的认定,包括增加第二还款来源,落实一些相对的风险防控的措施;“移”也是涉及到违法违规的行为,也要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移交相应部门;“教、引”就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加学生合理的消费观的培育和引导,来规范整个校园网贷的行为。
(十)医美分期成消费金融新宠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到2015年,国内大约有5000家活跃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市场规模500-1000亿,近几年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平均增速。
在医美行业,一般非手术医疗美容终端价格在3000-8000元,大手术一般需要数万。一些用户可能无法一次负担全部的整形费用,分期就成为最好选择,想整容去办理个分期贷款成为最便捷最可能的选择。目前,美分期、丽分期、么么贷、丽人贷、麦芽、新氧分期等跑马圈地争取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