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参与债转股?
12月9日,作为中钢集团债委会主席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六家银行与中钢集团正式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对本息总额600多亿元的债权进行整体重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2月9日,作为中钢集团债委会主席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六家银行与中钢集团正式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对本息总额600多亿元的债权进行整体重组。
此前一天,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以120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工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门开展本行债转股业务。工商银行成为继农业银行之后又一家通过设立子公司开展债转股的商业银行。此外,中行、建行、交行近期也表示将出资成立银行债转股公司,招行、民生、长城资管亦准备共同组建专业从事债转股的资产管理公司。
10月以来,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和联席会议的组建,债转股进程大大提速,而商业银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与上世纪末的债转股相比,此轮债转股改革的核心特征是市场化、法治化,以降杠杆、减成本为政策主旨,兼具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内涵,改革动力更加充足。对商业银行而言,框定实施路线图,有序推进债转股试点,需要综合考量政策、战略、资源、企业等多重维度。
政策维度。债转股的基本考量是以时间换空间,给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恢复造血能力和凝聚发展后劲。因而,首先需要明晰的是债转股政策不是“唐僧肉”,不是脱困通道,更不是甩包袱,选择对象企业、有序推进试点必须明确政策边界、严格筛选。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本轮债转股通过“正面清单”(三个鼓励)、“负面清单”(四个禁止)框定了政策边界,基本界定了商业银行参与债转股的可选择范围,构成了债转股的企业资源池。
战略维度。债转股是改革工具,商业银行参与其中,需明确其战略考量:一是提升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能力。过去主要靠内部消化,今后将通过市场化通道和金融工具内外结合,进行灵活专业化地管理和处置,如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二是顺应金融改革大趋势,一方面打造多牌照、全牌照金融集团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投贷联动、股债结合、债转股等改革前沿领域,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例如,建立债转股的实施机构,以及统筹使用基金、理财资金、私募股权等多种工具。这将使商业银行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通过债转股实现经营战略的转换,由传统单一的“债”思维转向“股债结合、投贷联动”的多元思维。银行需要充分有效调度市场的资金和资源(包括作为未来退出机制重要通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而更好地连接企业与投资者,实现金融生态意义上的“与客户共成长”。
资源维度。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主要包括实施机构、资金通道等),寻求能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债转股项目,精准发掘与自身诉求相契合的对象企业。同时,要根据未来改革需求,增设或整合机构、通道和工具等核心资源,弥补瓶颈、强化优势,增强未来更大范围参与债转股等政策改革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维度。企业自身的改革动力和发展潜力是债转股的逻辑起点。谈到债转股,必须正视债转股的重组内涵,既包括债务重组,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机构重组。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外科手术,更是一次深层次的内科手术,因而其改革阵痛的剧烈程度将是前所未有的。这十分考验债转股企业的脱困决心和改革担当。换言之,债转股的成功实施亟需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作为基础支撑。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例如,“要把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前提条件”,“强化对债转股企业的财务杠杆约束”。可见,债转股的成功实施,要依赖各主体的充分协商和通力合作,要求企业有接受新治理力量介入和财务及制度约束的充分准备。这也是商业银行选择债转股对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核心要素。
概括而言,商业银行参与债转股,精准挖掘潜在的“千里马”,需要充分考虑四个维度:明晰政策边界和可选择企业范围,框定基础对象资源池,是基础性的第一维;明确战略诉求,确立战略布局,是前瞻性的第二维;摸清自身资源状况,并进行操作机构、金融工具、通道资源的有序建立、储备和合理布局,是战术性的第三维;考察企业的改革决心、产业前景、资源状况、瓶颈问题,明晰债转股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机制安排,是操作性的第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