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的银行委外业务模式与规模
目前,资金委外模式被银行普遍接受,五大行、股份行(除平安)、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均涉及此类业务。其中,五大行在大券商的单笔业务规模通常在百亿左右,股份行数十亿,城商行数亿。资金来源方面,理财、自营均有。
作者:杨荣/张明 来源:BankResearch杨荣团队
考虑到银行体系配置资金总量及配置难度的加大,2016年或呈现委外服务整体供小于求的态势,约定收益率或下滑。 二、权益市场受关注 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压缩空间虽已不大,但操作难度上升,券商等受托机构实现高收益甚至超额收益日益困难,权益市场的优先级设计会受重视,但2015股灾银行资金的穿透市场风险监管层记忆犹存,风控监管或保持较严格的口径,难以放出巨大的量,加之明年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容,所以委外业务结构上还是以债为主。 从近期的政策方向来看,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要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国务院常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股债结合一方面成为管理层推动的融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上为市场提供了有吸引力的产品,在委外业务上可能会受到关注。 三、标准化的合作方式萌芽 银行委外业务在2016年将发展成为万亿级别的大市场,随着供需规模的膨胀,双方甄选合作伙伴、合作模式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尤其对中小银行而言,面临供给市场逐渐被大机构挤压的压力。需求催生供给,复杂化的市场可能会催生专业化的委外撮合、交易平台。银行委外也可能会接受更多元的风险组合形式(如前文提到的FOF、MOM等)。 尽管标准化合作方式在个别机构的主导下可能有所突破,但受制于资产标的多元化仍受制,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大概率仍为主流。 四、委外主体多元化 目前委外业务的合作主体多为券商,保险、公募基金等主体虽也参与但规模相对较小。2016年委外业务的供需关系将进一步失衡,银行资金需要更多的资产管理主体,委外管理者的结构或发生变化。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号 严防去杠杆,债市需谨慎——评央行或控制银行委外规模 2016年2月2日,援引彭博报道,央行可能将对银行委外规模进行控制,并可能控制债券投资的比例;此外,还有消息称,央行可能对银行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比例也进行限制,受此消息影响,债券市场出现明显调整,10年国开代表券利率上行达到15bp。今年以来,我们一直提示债市风险,如果央行控制委外政策落实,那么债市短期将面临去杠杆,调整可能在所难免,我们的主要观点是:严防去杠杆,债市需谨慎,上调10年国开债区间从3%-3.5%至3.2%-3.6%。 1)央行或控制委外规模。2月2日,媒体报道央行将控制银行委外资金规模,对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比例也可能进行限制,并控制债券投资比例,旨在降低杠杆风险,防止债市泡沫化。 2)委外加杠杆,增厚理财收益。当前银行理财收益率多在4%以上,而优质债券收益率不到4%,债券收益与理财成本普遍倒挂。银行委外投资可通过低成本(2%左右)回购融资加杠杆,进而实现超额收益。但从长期看,债券低收益与理财高成本倒挂不是常态,最终出路不是理财收益率下行,就是债券收益率上行,否则大量杠杆堆积在债市,将积累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3)去杠杆有踩踏风险,提防短期阵痛。经济增速下滑、央行持续宽松共同推动了过去两年的债券大牛市,而银行理财的规模迅速扩张更是将债券利率“买”到历史低位。从银行理财角度看,如果委外受限,意味着债市加杠杆动力中断,而借鉴15年股灾经验,一旦出现强行去杠杆,债市短期需防范踩踏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委外受限,资金从委外机构回到银行,即使银行再投资债市,债市整体杠杆率也降低,资产收益的下降将倒逼理财收益率下行,最终达到新的均衡。当前经济基本面下,利率中枢大幅走高可能性较低,但资金移仓导致的利率波动也可能带来短期阵痛。 4)央行宽松预期下降。16年以来,面对外占流失和春节提现需求导致的资金面收紧,央行选择逆回购加码、MLF、SLF等结构性工具投放,而降准降息连续落空。在美国加息和我国经济走弱背景下,人民币持续承压,央行面临汇率利率两难抉择,当前政策以稳汇率优先而利率难降,需降低全面宽松预期。 5)债市仍需谨慎。年初以来,我们一直提示债市风险,提出2.5%是今年10年国债利率的铁底,年内债市机会有限而风险极多,小心驶得万年船。流动性是债市走牛的关键,新增资金来自央行货币宽松,存量转移来自理财资金进入债市。目前国内宽松陷入两难,理财委外或受限,这意味着债券需求边际减少,而春节后包括地方债、基建债、国债和政金债在内的利率债供给将大幅扩容,供需趋于恶化,加上去杠杆或造成踩踏,债市面临调整压力不小。我们仍建议继续短久期策略,多看少动,上调10年国开债利率区间从3%-3.5%至3.2%-3.6%。 具体来看: 第一、央行或控制委外规模。 2016年2月2日,援引彭博报道,央行可能将对银行委外资金规模进行控制,并可能控制债券投资的比例;此外,还有消息称,央行或对银行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比例也进行限制,均旨在降低杠杆风险,防止债市泡沫化。 根据我们测算,15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超过20万亿元,按照债券投资占比45%计算,理财对接债市的总量资金达到9万亿左右。同期,券商资管规模达到11.89万亿,基金专户规模2.85万亿(不含社保和年金),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8.5万亿,保险资管超过1万亿。 若按照14年的比例,这些资管产品中60%以上来自于银行、保险等机构委托/通道,假设35%-40%投入债市,那么与债市相关的委外资金规模可能达到5万亿左右,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很大一部分资金都通过委外方式进行投资。(此为估算值,实际可能因部分数据缺失、重复计算等存在误差) 第二、委外加杠杆,增厚理财收益。 数据显示,当前银行理财收益率仍在4%-4.3%,而优质债券收益率不到4%,无杠杆的债券收益率与理财成本明显倒挂。例如10年国开收益率3.1%-3.2%,10年国债收益率2.8%,5年AAA城投债收益率3.4%,6个月AAA中短票据收益率2.8%左右,都明显低于4%左右的理财收益率。 但是委外投资给银行理财提供了增厚资产收益的重要方式。委外投资通过低成本(2%左右)回购融资加杠杆,进而实现超额收益,1倍杠杆下,3.1%-3.2%的10年国开可以获得4.2%-4.4%的回报,基本可覆盖理财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财委外规模日益扩大。 但从长期看,债券低收益与理财高成本倒挂不是常态,最终出路不是理财收益率下行,就是债券收益率上行,否则大量杠杆堆积在债市,将积累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第三、去杠杆短期阵痛,防踩踏风险。 回顾过去两年,经济增速下滑和央行持续宽松共同推动了债券大牛市,而银行理财规模大幅扩张,直接投资和委外资金更是将债券利率“买”到历史低位。如果央行对委外规模和杠杆比例进行限制,意味着债市加杠杆动力中断,借鉴15年配资监管和股灾经验,一旦出现强行去杠杆,债市短期踩踏可能在所难免,需要防范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委外受限,资金从委外机构回到银行,即使银行再投资债市,债市整体杠杆率也降低,资产收益的下降将倒逼理财收益率下行,最终达到新的均衡。当前经济基本面下,利率中枢大幅走高可能性较低,但资金移仓导致的利率波动也可能带来短期阵痛。 第四、央行宽松预期下降。 16年以来,面对外占大幅流失和春节1.5-2万亿提现需求导致的资金面收紧,央行选择通过逆回购加码、MLF、SLF等结构性工具投放流动性对冲,而市场预期的降准连续落空。 当前限制央行货币宽松的原因有三,未来仍要降低宽松预期:一是在美国加息和我国经济走弱背景下,人民币持续承压,央行面临汇率利率两难抉择,降准降息释放的宽松信号太强,对人民币汇率不利,央行目前选择以稳汇率优先,则利率短期难降;二是16年政府强调供给侧改革,15年降准降息后,我国社融成本已大幅降至5.4%左右,但企业盈利改善幅度有限,意味着仍需要大力去产能去库存,从生产端提高企业活力,大幅放水的需求端刺激让位于供给侧改革;三是M2增速高于GDP和CPI增速,货币超增可能引起资产价格泡沫,同样制约央行宽松。 第五、债市仍需谨慎,防风险为上,多看少动。 16年年初以来,我们一直提示债市风险,提出2.5%是今年10年国债利率的“铁底”,年内债市机会有限而风险极多,小心驶得万年船,具体风险包括外汇贬值、美国加息、宽松边际收紧、债券供给冲击、信用风险等。 对于债市而言,流动性是牛市关键,过去两年中的债市新增资金来自央行货币宽松,存量转移来自理财资金进入债市。目前国内宽松陷入两难,理财委外或受限,这意味着债券需求边际减少。而春节后包括地方债(预计5-6万亿)、基建债(或6000-8000亿)、国债(记账式预计2.73万亿)和政金债(预计3万亿)在内的利率债供给将大幅扩容,债市供需将趋于恶化。加上央行控制委外规模,去杠杆或造成短期踩踏,债市面临的调整压力不小。我们建议继续短久期策略,多看少动,防风险为上,上调10年国开债利率区间从3%-3.5%至3.2%-3.6%。严防去杠杆,债市需谨慎——评央行或控制银行委外规模(海通债券姜超、周霞、张卿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