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并购“看起来很美 做起来不易”
现在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参与跨境投资并购,给公司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也暴露了不少在跨境并购中的问题。中国企业做跨境并购面临着文化融合、资产估值等问题,真正通过跨境并购实现企业飞跃式发展并不容易。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参与跨境投资并购,给公司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也暴露了不少在跨境并购中的问题。中国企业做跨境并购面临着文化融合、资产估值等问题,真正通过跨境并购实现企业飞跃式发展并不容易。
数据显示,历史上共发生过三次并购潮。第一次是1999年到2000年的“TMT并购潮”;第二次是2014年开始的,现在正是第三次。对此,鹏华基金总裁助理兼权益投资总监冀洪涛说:“历史证明并购的高峰和产业资本周期有很大关系。每当发生大牛市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催生并购的机会,企业可以在这个时候做一些境内和境外的并购。虽然去年中国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波动,但仍然是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本市场环境为中国企业并购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中联投控股总裁魏建华认为欧洲与中国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也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
亚商集团董事长陈琦伟说,虽然现在是第三次并购潮,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他说,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出售资产的很多,但从逻辑上讲,发达国家不会把最精华的资产卖掉,而是剥离非核心资产。中国企业在购买资产时面临着甄选的难题,需要一双慧眼。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并购的最大问题不是交易的完成,而是并购以后的资产接收以及后续运营、文化的融合等问题,以期最终并购者实现1+1等于2或者大于2的效果。据介绍,渤海华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跨境并购投资基金的公司,其首席执行官、董事、投委会主席李祥生表示:“在过往的跨境并购案中,已经有不少公司当时看起来很划算的并购,最终却拖累了公司的发展,并购的标的反而成为发展的包袱。”
不过,魏建华并不悲观。他认为,有时候欧美人会把不好的资产卖出给中国企业,有时候会把已经过时的技术或品牌拿出来出售,但中国企业也不一定会吃大亏。魏建华认为:“中国企业既然可以在海外购买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
魏建华提醒:“中国企业在具体并购上,要了解并购标的在技术水平以及在当地的地位。同时更要关注和衡量并购标的占到整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陈琦伟建议:“上市公司在收购主体目标上值得考虑,比如在标的选择上,是选择这些最领先的科技核心技术企业,还是选择这些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企业。这需要专业性的评估,并且有时候还要放在更加广泛的政治、文化、法律等范畴,来对跨境并购进行评价。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是手段,企业发展才是目的。”
华西股份在2015年宣布战略转型,要转成把金融投资作为主业。有关跨境并购,华西股份董事长汤维清颇有心得,他认为,未来的并购应该是产业驱动,而不是产品金融驱动。汤维清指出,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跨境并购想要获得什么,是要获得先进的技术或者是产品,还是想要进入某个领域。在并购之前企业必须要有一些积累和储备,比如人员团队等。
跨境并购中,风控问题也是上市公司最关心的话题。李祥生直言:“风险跟价值相关”。他认为,首先现在全球市场已经足够透明化,中国企业不可能在欧美市场买到比公允价更低的资产;其次,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企业有钱”。基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表现,中国企业购买的资产也不可能会更便宜;再次,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有时候还面临被歧视的问题。李祥生认为,在跨境并购领域,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可以学习,文化认同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非常关注上市公司出现跨境并购产业的投资机会。冀洪涛从二级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出现跨境并购题材时的投资机会。
他认为,跨境并购对上市公司存在两个机遇:第一,中国经济正处转型期,上市公司发展中也碰到天花板。企业通过跨境并购的方式来实现转型目标,值得期待;第二,不同市场存在一定的套利机会。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并购可以实现资产整合,这对公司团队水平、市值等都有好处,对二级市场也是一个机会。
但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宣布跨境并购,都是好的投资机会。冀洪涛说:“投资者还应特别关注两点:第一,上市公司在并购资产时,资产的实际状况与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理解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估值的问题,国内和国际的习惯计算方式不同,还需要换算;第二,如果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给出更高的预期和市场反应,那么表明投资者希望企业可以积极转型和并购成功,而在这个时候企业的并购出价,则必须要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