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要过公关“统考”
“如果这个时候不能有所作为,我们将失去站上国际矿业竞争舞台的机会。”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的这一观点,如今已经成为众多国内龙头企业的共识。
于是乎,有了中钢集团收购Midwest公司,中金岭南认购澳PEM公司50.1%股权,武钢收购澳CentreMetals公司南澳大利亚州铁矿石项目50%权益,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五矿有色收购全球第二大锌矿开采商OZ Minerals。在商品牛市中饱受资源商盘剥的国内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几乎倾巢而出,向被资金链勒紧了咽喉的矿业巨头伸出了援手。
如果将这一系列并购案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出来的话,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海外淘金的成本似乎越来越低。
作为中国企业利用恶意竞争成功并购的第一例,2008年9月,中钢以每股6.38澳元的价格全面现金要约报价获得Midwest公司98.52%的股权。然而,业内对这笔交易的评价却并不高,从同板块个股表现来看,每股6.38澳元的收购价格着实算得上是个天价了,要知道Midwest公司2006年的股价还不到0.5澳元。而中铝对力拓在2008年初的第一次投资也备受争议,140.5亿美元的总投资曾一度出现超过70%的浮亏。
反观最近几笔收购案,中色股份以每股0.65澳元的价格认购TZN公司1550万股,相比TZN公司2009年3月26日收盘价格0.455澳元/股,收购溢价仅43%。而刚刚获得澳政府审批通过的华菱入股FMG并购案,华菱的每股收购成本在2.37澳元,相比FMG停牌前2.83澳元的股价,还有16%的下浮。
在迈过海外并购的高溢价门槛后,另一道难题也摆在了中国企业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来自收购标的政府及股东的阻力。
3月份,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一度压下了4起中资企业的对澳并购案,五矿对OZ公司的收购则直接遭到澳财长的否决。业内人士表示,西方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大合唱”主要有两方面顾虑:其一,担心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背后有着中国政府的意志,而这有可能破坏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定价模式;其二,矿业大国担心国家的“财富来源”被外国政府买走。以澳大利亚为例,2008年, 采矿业的产值约占澳大利亚GDP的7.7%,尽管贡献相对较小,但矿产资源出口却占到整个商品出口的74%左右。
来自被收购企业股东方面的压力也将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近日,有消息称,必和必拓(BHP)已获得股东支持,准备重启对力拓的全面收购。虽然,自去年12月放弃对力拓660亿美元的恶意收购计划后,BHP至少在12个月内不能提出新的全面收购方案,但BHP的动作依然为中铝注资力拓增加了新的变数。
要知道,必和必拓和力拓有7成的股东是重合的,如何说服这些股东与中铝的合作方案更优则是对中铝及力拓管理层的一大考验。
如果说,收购价格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对收购时点的把握能力,而收购最终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企业的公关能力。这其中包括了对本国、收购标的国政府,被收购公司股东,媒体等多方面的游说。在海外舆论中树立一个怎样的中资企业形象,不仅是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考验,同样也是它们肩负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