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2016-04-14 16:58 1075

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捷克的访问,中国与捷克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其中的基础就是“一带一路”。捷克希望通过中东的特殊位置建立起一个亚洲通向欧洲的桥梁。

来源:新浪财经


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捷克的访问,中国与捷克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其中的基础就是“一带一路”。捷克希望通过中东的特殊位置建立起一个亚洲通向欧洲的桥梁。事实上,自从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都在大力宣传“一带一路”,推动这一构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能与各国切实合作、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为何如此重要?这一政策对中国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在执行过程中又将遇到怎样的风险呢?针对这个问题,曹远征在新浪长安讲坛上做出了回应。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长安论坛》,和大家讨论“一带一路”问题。昨天,习近平主席结束对捷克的访问,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的关系,其中的基础之一就是“一带一路”。捷克希望通过其在中东欧的特殊位置,建立起一个亚洲通向欧洲的桥梁。


“一带一路”自从提起之日起,就在海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年在海外,所到之处都在讨论“一带一路”,海外的热度似乎高于国内的热度。主要在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是“一带一路”?怎么搞“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从国际视野上来看,你必须要跟世界连在一起。比如人民币已经被国际化,去年11月30日,SDR称人民币为国际货币。从人民币本身目前进展来看,它已经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货币,从全球支付的使用来说是第五大货币。


把这几件事接到一块,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大国崛起,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


我想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


二.为什么是“一带一路”?


三.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四.什么概念?新形势,新思维,新举措。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防范风险,化解制约因素。


首先来看看“一带一路”出现的背景。它是在中国作为世界型经济大国的背景下出现的。什么叫世界型经济大国?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第一大贸易体。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202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肯定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大家经常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这么快速的崛起,到底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预示着什么意义?中国经济发展被称为奇迹,这个奇迹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高速增长。在过去35年间的多数年份,中国经济增长都超越两位数。


二是持续时间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持续三十多年,为全球各国所罕见。


三是经济增长质量高。


四是稳定性较好。中国经济波动的波峰与波谷差距小。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表现更为明显。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有效。


五是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文盲几乎绝迹,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婴儿死亡大幅下降,人均寿命持续延长。“十三五”规划又把这个指标重新强调了一下,就是人均寿命要再提高一年,从现在人均寿命76岁左右,提高到78岁左右。这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


一是改革。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无外乎亚洲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的翻版,也就是亚洲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翻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前我们也在走工业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先导”,但是那时候的工业化是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是在计划条件下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使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变成了市场主导的工业化,中国开始从非传统增长模式走向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二是开放。把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纳入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实现中国工业化。通过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改善资本外汇双全股的约束,有效地加速资本形成。加上改革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因此出现高速增长。


三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外向型的增长。通过刺激进出口导向,把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引起节奏快速变动,使工业化大大加速。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以工业为基础,但这个工业更多是外向型的,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最高年份时占到GDP的70%,说明中国经济是高度融入世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世界经济总需求不行,中国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经济正在调整,从外需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但是不管怎么说,过去这么多年以来,中国有效地利用世界市场,加速了自己的经济结构调整。


从利益角度讲,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间融入到世界经济中间,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全球化的红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经济全球化在我们看来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随着冷战的结束,东、西方两个对峙阵营不存在了,市场经济成为全球各国经济体制选择的唯一趋向。由于制度的趋同,交易成本开始大大降低,从而使全球的可贸易程度大大提高。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国际金融的发展速度又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于是我们经常说,全球化就是金融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过程。这是经济体制选择趋向一致带来的结果。


第二个是指生产力布局的全球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生产布局开始跨区域、跨产业,横贯在各个国家之中。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是把加工贸易环节放在中国境内,而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只是生产在内,这充分显现了在全球化情况下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新分布。中国经济纳入全球化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中国把自己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尤其是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纳入了全球化的过程,在同等质量,同等技术条件下,我的生产成本最低,于是中国就成为了世界工厂,产品卖向了全世界。中国因此也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尤其是在过去十年内,中国的外汇储备由数千亿美元上涨到四万亿。


从金融危机爆发到如今已经八年了,世界经济似乎并没有走出危机,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这个状态区别过去全球化的状态,是以低增长、低通胀为代表的。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中。这意味着,上一轮世界经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已经走到了末期,全球正期待新的技术革命。


全球贸易的发展,金融的快速扩张支撑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总需求的下降,扩张就变得非常困难,于是出现了一个高杠杆。如果快速去杠杆,就意味着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是快速去杠杆,导致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衰退。只不过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间杠杆最差,所以把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危机定义为金融危机,其实它不仅仅是金融机构。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房贷还不起,所以银行的坏账增加。政府为了抢救银行,陷入争论之中,美国财政债务的不可持续就开始显现。这说明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还有政府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的和居民的。只不过金融机构是杠杆以为特征,于是去杠杆明显。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因此被定义为金融危机。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尽管八年来全球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了更大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但不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随机的。控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走到了尽头,全球都在寻求新的道路,这个道路就在供给侧。


总需求政策发挥不了作用,导致总需求不断萎缩,那么全球化的前景就非常之暗淡了。人们会担心全球化会演变成相互间竞争性的政策。如何维持经济全球化变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也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


中国经济想要可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维护这个全球化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对世界有利,更多的是对中国也有利。举几个数字,到2015年中国对外能源依赖率已经达到62%,石油消费62%来自于国际供应。所以,一个和谐的世界和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非常重要。


同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我们对食品的需求也在提高。现在我们还有二十亿亩耕地,未来只有18亿亩耕地,因此中国不仅需要自力更生,有一些比较大宗但又不是主要的农副产品必须放在国际贸易上,比如食用油、糖甚至未来的肉食品,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的食用油主要是豆油,大豆本来是中国的土产,如果中国的食用油按目前标准,全部由中国的大豆来生产的话,需要3.5亿亩耕地。平时人们吃大豆多还是吃大米多?显然大米比大豆多,所以就会放弃大豆生产。糖和棉花等等产品都是这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护一个自由公正的一个国际经济秩序,维护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是提出“一带一路”的另外一个背景。我们需要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同时世界也面临着气候变暖、金融危机等等挑战。把这些问题连在一起来看,“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就是针对去全球化提出的维持全球化进程的一个主张。


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型经济大国,也应当承担这个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这个义务。

QQ截图20160414170143.jpg

这张图给大家列了中国成为世界型经济大国的含义。分为两类: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如果仔细看一下这个对比,你会发现经过战后70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经济体在GDP含义上已经相差无几了。如果我们说发达经济体、发展经济体还有区别的话,就是在金融,在服务业,而不是在制造业,不在GDP。如果在GDP这个含义上相差无几,世界面临什么重大的挑战?


过去的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是建立在南北差距基础上,建立在发达与不发达的基础上。如果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GDP差距缩小,这个基础不存在了,国际金融体系因此陷入一个困难之中。为什么国际治理变成一个全球性的任务,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中间开始发挥作用,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发生变化了。


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体,我们显然对这件事是有义务,这就是中国的国际责任,这个责任也正在发挥之中。中国在联合国和各个方面都在呼吁,都在发挥作用。“一带一路”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新安排。


中国经济对经济全球化要有历史担当,这既有利于大家也有利于自己。但为什么是“一带一路”?

QQ截图20160414170207.jpg

这张图是“一带一路”的范围。其实“一带一路”是三条路,一是西汉时期张骞开辟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通常说的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从四川开始经过贵州、云南进入缅甸,然后转到孟加拉进入印度,再与丝绸之路汇合;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从福建泉州开始,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再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三条路把中国全境都纳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

QQ截图20160414170234.jpg

为什么把问题集中在“一带一路”上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包括了65个国家,这个地区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工业、农业、进出口贸易都处在世界上游。

QQ截图20160414170417.jpg

这个地区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对全球的贡献是持续上升的。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它的贡献程度是大大提高的,其中中国成为显著因素。

QQ截图20160414170449.jpg

这个地区也是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不仅这个地区贸易增长很快,而且相互间贸易量非常之大,同时这个地区也是对外资高度依赖和外资流入最快的地区。


这个地区尽管有65个国家,但是前20大经济体是这个地区的核心区,其中占全球GDP超过5%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换言之,三个国家如果能携起手来,这个地区的经济和发展可能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QQ截图20160414170518.jpg

这张图是前20大经济体的变化,其中中国占好几个,除了中国大陆,还有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在前20大经济体中。

QQ截图20160414170544.jpg

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外汇储备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国家,收入加传统文化的影响,居民储蓄率都非常高。

QQ截图20160414170611.jpg

QQ截图20160414170629.jpg

正因为这个原因, “一带一路”不仅仅中国关注,它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地区。

QQ截图20160414170655.jpg

这张表体现了各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就有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并从那时开始不断推行这个计划。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出的复兴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执行期限是2008年到去年,投资总额到去年达到430亿美元。它的目标和我们说的“一带一路”是一样的,期望改善欧亚大通道的软硬件条件。


日本在1997年提出所谓丝绸之路的外交,主要是立足于经济和能源的合作,提出的规划也和我们相近。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中国计划也很相象。计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连接中亚、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等基础设施,改善经贸制度包括减少贸易比例等等,希望形成一个新的丝绸之路。欧盟提出的“容克计划”,向东投资超过一千亿欧元,目的是连通亚洲。这些大国都在关注这个地区,因为它是全球经济最有潜力的地区。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刚才我讲到,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比较低迷,是一个低迷和平庸的增长。中国是个世界的工厂,如果世界需求不够,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持续,意味着中国的产能会出现绝对性的过剩。

QQ截图20160414170724.jpg

这张图就能看到我们面临的严重形势。增长的高点是2010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速30%,之后不断回落。去年是负增长。今年1-2月份是负10%。中国的产能是为全球需求准备的,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产能60%以上,中国钢铁出口一亿三千万吨,超过日本全年的钢铁产量。如果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意味着产能过剩会变得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阶段。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是低成本的制造,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亚洲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就是二元经济转换的方式吗?一个弱小的工业部门,但它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一个庞大的农村部门,劳动生产率却比较低,尤其是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过程呢,是因为较高劳动生产的工业部门能提供较高的工资,农村部门的劳动力愿意到城里的工业部门就业,于是就会有劳动力的转移。


工业化不仅仅表现为工业品的产值在整个GDP比重提高,更重要在于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的比重中持续提高的过程,后一个意义是更为重要的工业化意义。中国也是二元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大家经常说的刘易斯模式,即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开始增长模式大规模展开是在1993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到深圳或到沿海地区打工,成就了沿海的经济发展。如此众多的农民到沿海去打工,劳动力竞争非常激烈,工资常年维持在交界水平中间,缔造了中国的廉价制造业,使中国产品从此有了竞争性,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

QQ截图20160414170828.jpg

大家看看那张图。强调一下红线,是外出农民工占乡村青壮年人口的比重,已经接近50%。青壮年是指45岁以下的人,他们有50%已经不在农村部门就业了。而25岁以下的青壮农民甚至80%不在农村了,农村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地方。这意味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再充沛。


我们再看旁边的第二张图,这意味城里的工资会普遍性上涨。第二张图是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无一例外都在上升,而且不存在东、中、西部的差异。如果说存在东、中、西部的差异,只能说西部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中部,快于东部,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间新疆、甘肃、广西都是工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比如富士康把深圳的厂关了,挪到郑州,再挪到重庆,结果还是找不到便宜的劳动力。如果你还想采取廉价制造方式,那么最好的场所是在海外,比如在东南亚,或者在非洲。


现在中国还是纺织品第一大生产国。现在第二大生产国是越南,如果你到沃尔马、家乐福去看看,廉价的服装都是这些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的资金和产业从哪来?几乎都是中国人投资的。我曾经在越南看到庞大的中国开发区,全是中国融资企业。他们把设备生产线迁到那里去,前年越南发生骚乱,受伤最重的都是中资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不仅仅是几个国有大企业去海外搞点油,更多更有希望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我们做银行的非常清楚,他们是主要的客户,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主要推动者。现在中国的海外开发区越来越多,双边政府共同承认的开发区已经超过八个,单边承认的还有十几个。中国低成本制造向海外转移,也意味着“一带一路”的必要性。


第三,如果低成本制造不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希望就在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在于廉价劳动要素的投入。

QQ截图20160414170851.jpg

这张图是在不同情景下,劳动力成本对利润和利率的影响。假设了三种情景:一是工资上涨10%;二是社会保障上涨5%,工资不变;三是工资上涨10%,社会保障上涨5%。第三种情景正是中国现实发生中的情景。我们的研究表明,劳动成本上升肯定对中国产业有影响,但主要影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就是黑的那一栏的上半段。黑的那一栏是统计上的所有中国制造业。


上半段是农副产品加工,包括食品制造,纺织、鞋帽、皮革皮毛等等,这显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令我们惊讶的是下半段,生产电器设备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等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和利用率都是在下降。说明中国走到这一步,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提出创新是国家的命脉。“十三五规划”讲了五个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一个就是创新。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更近一步的对外开放来获取技术。其中一个现象是研发基地能不能设在中国,中国的技术或者中国科技研究人员的成本是有竞争力的,我们希望能吸引外国的研发中心落户到中国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到海外收购兼并,来收买他们的技术。过去两年,中国在海外出现大量的兼并案,兼并案的核心都跟技术进步相关,跟品牌制造相关。因此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必须的,“一带一路”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QQ截图20160414170919.jpg

第四,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过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资源耗费型的,现在看显然已经不可持续了。举个简单例子,北京雾霾是可治的,为什么?因为有阅兵蓝、APEC蓝,这个蓝怎么来的?只要周边的省份停工,天就变蓝了。说明雾霾是资源耗费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后果。


大家经常说产能过剩,什么叫产能过剩?超出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这个产能就是绝对的过剩。要想突破这样的瓶颈,就需要有产能上的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还在持续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在持续提高中。如果在未来五年里,中国经济能保持6.5%的增速,而且人均收入与这个同步,意味着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中国人均收入实现翻番,中国人均GDP会大概超过一万美元,就会迈入高收入社会的门槛。之后对资源、对能源的消耗还会日益提高,“一带一路”可能为中国的产能转移和资源的保障提供一个机会。


世界经济低迷,中国出口难以维持,我们能不能寻找新的市场?中国资源环境的约束能不能找新的突破点?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不在,能不能寻找到更便宜的劳动力?中国需要技术进步,我们能不能寻找到更好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有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QQ截图20160414170951.jpg

从这张图上,你会看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在过去几年中间是持续性的上涨,引起中国的投资存量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国家政策推动的几个国有大企业走出去,而是更多表现为民营企业抱团往外走。如果我们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这个地区贸易很大,这个地区对外资依赖很大,而且也是中国主要投资地区。

QQ截图20160414171014.jpg

两张图,10年来中国对丝绸之路地区的贸易年增长是19%,投资年增长是46%。2013年中国对丝绸之路地区占全部的比重,贸易是25%,投资16%,工程承包50%。这个地区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还是中国劳务出口最重要的地区。


很多海外国家比如石油国家有钱,要建一些高大上的建筑,就需要很多地板,这些国家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区,通过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扩大对外贸易来消减过剩产能,通过寻找技术进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通过互联互通增加新的发展机会,新的发展潜力。按中国的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基础设施变为最为优先的。

QQ截图20160414171036.jpg

这张表列出既包括铁路,也包括基建,还包括跨境油气管道,同样包括通讯和电力。


合作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它的好处已经在显现。一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过去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外开放,沿海地区把工业化战略纳入全球化之中,加快了沿海的成长。如果经验是可取的话,中国最落后的是西部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向西开放,把西部的经济通过开放振兴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还不仅仅是海外市场,国内西部地区也会被带动起来,向西开放带动着生产要素的横向移动,从东部向西部移动,肯定会改善中国经济区域性结构。同时,这样的开放还可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

QQ截图20160414171059.jpg

这张图标出了规划中的中国能源通道。除了原有传统的海运通道以外,现在又有新的陆路通道正在出现。最中间就是从俄国的西伯利亚到大庆的石油管线。再一条是从哈萨克斯坦一直到中国霍尔果斯入境的油气管道。前两天中国和俄罗斯在谈,俄罗斯的西部和霍尔果斯之间还会有一个油气管道进入中国。还有一条,是从昆明到缅甸的石油管道已经修通,这意味着海上石油通道大大缩短,通过印度洋就可以到上海,避开马六甲海峡的风险。


现在正在规划的,是从喀什到巴基斯坦的油气管线。如果这个管线开通的话,可以直接输送到波斯湾跟前,是从波斯湾进入中国最短的一个通道。这些通道如果能如期完成,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就大大提高。

QQ截图20160414171127.jpg

铁路建设方面。这是规划中的铁路,最上端的是中、吉、乌铁路,是连通中亚的第二条通道。如果这个通道往西南方向延伸,就是喀什到巴基斯是坦的经济走廊。西藏铁路正向这个方向推进,如果能推进到边界跟尼泊尔接上轨,就能开通进入印度的通道。还有一个是番鸭铁路,去年中泰铁路举行动工仪式,这也是泰国著名的工程项目。


如果泰国铁路能跟老挝铁路连接上,老挝的铁路再跟国内的铁路连接上,这条铁路就可以从昆明直达新疆。如果这条铁路从缅甸入境,从缅甸横穿过去,就是十字星状的铁路。从缅甸通过孟加拉进入印度,形成印缅通道,中国的出海口就大大改善了。从瓜达尔和孟加拉湾出海,意味着我们在印度两侧都有出海,中国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机会都将大大改善。它将构成中国经济新机遇。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需要庞大资金支持,而这个地区又是储蓄率最高的地区。

QQ截图20160414171148.jpg

对中国来说,区域合作将形成贸易投资双轮快速发展,缓解国内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中国能发挥好亚投行或者其它银行的作用,把它的资源动员起来,就能带动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作为国际化发展的结果,就是这个地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使用地区,大大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使用深度和广度,逻辑上会形成人民币区。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非常有意义,它将引领中国经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QQ截图20160414171209.jpg

这张图是日本当年的情况。日本上世纪70年代告别了两位数经济增长,当时日本的情况跟中国现在情况一样,产能过剩、污染严重、资源耗费等等。从那时候开始,日本积极提倡对外投资,积极提倡国际化,成功地把这些过剩产能转移出去,又赢得了新的10年增长。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危机破裂,日本经济发展失去了20年。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时期,能不能借助“一带一路”使中国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别人会不会抵制它?会不会说这是中国的一厢情愿?当然会有这种风险,但是似乎又不明显,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理念,和过去国际竞争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新的思维。


有一种说法,中国“一带一路”类似于当年的“马歇尔计划”。

QQ截图20160414171232.jpg

这张表是“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就是通过资本向下的贷款和援助,形成美元的资本下行逆差,让对方手上有了美元,再去买美国的过剩物资,从而帮助欧洲进行复兴。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至少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观察,人民币国际化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察中国的收支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去年。过去中国是双顺差,从去年开始中国有一顺一逆,资本现象出现逆差。也就是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外商对华投资,然后资本现象出现逆差。


上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基本上是一致的。于是我们说在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上推行马歇尔计划,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当年美元国际化的翻版。但是,你仔细看一下,似乎又不一样。当年马歇尔计划除了经济上的含义以外,它还导致了冷战的开始。它的主要政治目的就是加强欧美战略联盟,遏制苏联的扩张。反观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跟它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和为贵的理念。目标就是通商友好,在有利他人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我们推崇的是双赢。手段就是谈判妥协、合作为上。特点是包容性,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因此这个理念使丝绸之路变得非常有影响力,“一带一路”继承了这个理念,于是变得受欢迎起来。


我们当年都当过知青。插队的时候,房东老太太说她的鸡屁股就是银行,下两个蛋就可以到村子附近集市上换东西。“一带一路”的理念与此很像。有钱固然好,没钱也没关系,可以用东西来换,于是就是多边协调、多边谈判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交易为上,做成生意。这种理念和现在的国际规则完全不一样,国际贸易是有规则和原则的,而农贸市场是没有这些原则,能不能做个交易?这和我们通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一样。它跟原有的贸易规则和原有的行为准则也不完全一致。钱和物的交换,物跟物的交换,现在和未来的交换,这些我们都可以讨论。


举例泰国高铁。对银行来说,泰国政府要修铁路要贷款,贷款是要拿钱来还的。泰国人说我没钱,就贷不了款,结果铁路修不成,中国的产能也输不出去。那么,假如我没钱但是用大米来换行不行?我们说可以接受,于是泰国的铁路就开始建设,中国的铁路工程就开始出去。它将来的偿还的来源是大米,这就不是按规则来的。将来要看我能不能在中国把泰国大米卖掉,因为大米是我的还款来源。做银行的考虑如何把大米卖掉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我非要收到什么,这就叫金融创新了。


泰国每年偿还大米一百万吨到两百万吨,这在中国市场是很大的一个份额,那么对中国农民的利益有什么影响?中国的稻米种植怎么办,中国的大米市场应该怎么办?都需要重新考虑。这恰恰是金融创新。“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理念,非常具有包容性。什么都可以讨论,并不是说非等你有了钱才可以讨论。


2015年3月28号,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规划中明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重点,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的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是重点内容。具体表现为“五个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用这“五个通”组成整个地区全方位的合作。


首先沟通政策,看看彼此有没有意愿,可以怎么来做。如果都有意愿,就讨论从什么地方开始合作,比如要想让经济增长,就应该先修路。基础设施的连通只是基础,并不是目的,是要让贸易畅通起来,而且还要让投资贸易便利化。便利化当中,除了贸易规则的安排,很重要的就是金融安排,因为大家的合作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民心沟通就是大家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就是在这些方向上相互衔接,相互安排,然后形成“一带一路”的持续滚动发展的态势。它的目标也由此变得清晰起来,首先打通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更加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安全高效的海、陆通道网络,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原则框架就是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市场运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互利互赢。


在民心相通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承诺对这个地区提供一万名奖学金名额,奖励国外学子到中国留学。中国也会积极派遣留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很多是阿拉伯国家,我们对阿拉伯国家的习俗、语言、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了解还是非常欠缺的,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现在全球唯一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是伊朗。伊朗是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大国,曾经是西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现在国际社会已经解除了对伊朗的制裁,由此它可能成为爆发力最强的国家。

QQ截图20160414171258.jpg

前两天伊朗总统访问巴基斯坦,问“一带一路”能不能连到伊朗去。由于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全天候的朋友,民间交流往来根基比较深,因此在项目推进方面显得相对容易。说明一带一路是可行的,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一带一路”也是有风险的,如何化解制约风险,就变成首要关注的问题了。

QQ截图20160414171325.jpg

“一带一路”有什么风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治理机制的差异。“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治理概念和传统的国际治理概念不一样。如果传统国际治理概念是进行强制性的原则性的安排,“一带一路”则是一个友好协商型的,更具有包容性。我们也很清楚,不包容性的安排在目前情况下是走不通的,这是急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但是包容性的“一带一路”就行得通吗?这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并没有得到证实。比如在阿拉伯地缘政治风险处理上,中国更强调的是和为贵,促使了伊朗制裁的解除。但它在叙利亚等其它国家是否有效果呢?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这是“一带一路”可能遇到的很特殊的风险。


二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差异非常之大。“一带一路”地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文明的发源地,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制度,而且有些国家之间还有长期的冲突。文化差异导致经济风险也是令人很痛苦的事。比如按照伊斯兰文化,是不准收利息的,大家可以合作做生意,可以分红,但是生意还没有做就不允许收利息。但是,银行不收利息还能收什么呢?这就是现实挑战。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法律观念也比较淡薄,很多协调要靠部落首领,人为的因素很多,要想依靠法律解决问题难度很大。这些都是我们不太了解的,对我们未来操作项目非常重要。


三是货币原罪深重。什么叫货币原罪?它的体现是三个错配。这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发现的一个严重事实。


一是货币错配。地区相互之间贸易量非常大,但是使用的货币都不是本地货币,而是第三方货币。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当区外货币稳定充足供应的时候,贸易可以正常展开。但是如果区外货币遇到困难,流动性不足,这个地区的相互间贸易没法发生了,这就叫货币错位。亚洲金融危机是这样,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这样。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货币,美元出了问题,出现了流动性困难,导致很多国家相互间的贸易没法展开。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最大橡胶出口国,中国是最大的橡胶进口国,双方缺乏一个计价和结算的手段,即使有需求也没法完成这个交易。这就叫货币错配,这就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很重要的原因。人民币国际化是从跨境货物贸易上开启的,是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从另一个意义来说,这就是要纠正货币错配,概念就是本地区交易使用本地区货币,这叫本币化进程。


二是期限错配。该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需要大规模长期投资。但是,流入该地区的资本多为短期资本,不仅难以满足需要,而且由于短期资本频繁流动,会伤害宏观经济的稳定。有人说英国人都加入了我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好像英国人对中国如何友好,其实并不是。英国到底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谋深算。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长期的资金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要想解决更长资金安排的错配问题,就要为基础设施提供更长期限的资金供应,而亚洲地区恰恰缺的就是这个东西。亚洲地区在未来十年中至少需要八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巨大商业机会的诱惑下,所以英国率先加入了。纠正期限错配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结构错配。该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地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匮乏。金融市场不发达,因而储蓄为区外所动员,并反投该区域。本地储蓄不能用于本地投资,要让外面来投资,而外面投资又把本地储蓄动员出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是事实。外汇储备国把外汇放在哪?放在美国。中国外汇储备相当一部分也放在美国,另一方面在美国说要积极吸引外资过来,这就叫结构错配。


这凸显了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从意义来说,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是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一个铺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真正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经济真正进入发达经济行列的必要前提之一。


上述制约很多,风险也很多,如何来化解制约和风险呢?其实很简单,就一件事。这是我们提出来的,而且也是各国所接受的,它就是建立双边、多边、多层次的自由贸易区协定。通过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互相咬合在一起,成为一根线上拴的蚂蚱,谁也跑不了,由此风险就可控了。


我们说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升级版,同时创建中国—中亚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从政治型转变向经济型过渡,这都是自由贸易安排和协定,不能只理解为相互贸易,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现代条件下,自由贸易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的WTO概念,而是TPP的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讲,WTO和TPP的区别在于,WTO的基本原则是投资贸易自由化,开放贸易,降低关税,降低贸易壁垒,货品可以自由进出。而TPP原则比这个标准更高,叫负面清单标准。只要这个行业不受限制,没被列入负面清单,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进出,不允许对外资内资有区别有歧视。


拿WTO和TPP做一个比较,发现有很多问题对中国来说都是挑战。比如有个挑战叫竞争中立原则,所谓竞争中立就是一国政府不应该袒护任何一方。在中美谈判中,美国人总问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为什么不分红?如果国有企业不分红,就属于廉价使用资本,对人家不公平,政府竞争不中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个数字,到2020年中国国有企业分红比例提高到30%,这就是体现竞争中立原则的。


再比如说,在TPP原则下有个清洁贸易机制,要求各国实现环保和绿色。你有污染我就要征碳税,征碳税是合法的,它不是反倾销,是促进更加环保。这对中国这么大一个出口国家也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说TPP原则是更高的开放标准。自贸区就是要向这个方向过渡,就是要有更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资源。尽管我们一时半时达不到这种标准,但是我们可以不断调整努力。这就是上海自贸区的目的。

QQ截图20160414171503.jpg

我们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多边双边的自由贸易体制多层次地形成一个共同体,大家共担风险,实现共赢,几个大国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65个国家当中,有3个国家的GDP占全球GDP超过5%。这些大国的合作,包括跟欧洲国家的合作,这是关键。在这个基础上,行为策略也非常有讲究,我们称其为“胸怀天下,内外统筹,陆海共济,东方两翼,经营周边”。


中国的经验是开放推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如果自由贸易区要实现TPP原则,就要求开放性向更高标准靠拢,要求国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QQ截图20160414171531.jpg

上海自贸区最核心的试验是金融改革试验。上海是人民币的本币中心,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海的试验也是全中国的试验。正是由于金融非常复杂,非常敏感,因此只能依靠试验来探索,因此叫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的试验是向更高的开放标准靠拢,主要的措施是连接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金融改革是它的试验的核心。资本项目的开放,先开放后兑换是它的试验基础。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自动到两个账户,一个是一般账户,一个是自由贸易账户。

QQ截图20160414171614.jpg

在现有条件下,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在境外、境内全部是通的,不受任何限制,只是不能在境外借人民币炒上海的股票。在这个基础上,这个账户实行本外币可兑换。从自由贸易账户的可兑换,向一般账户可兑换方向过渡,一旦取得成功,就意味着人民币实现全面可兑换。

QQ截图20160414171650.jpg

我们认为这个是具备条件的,因为中国资本向下,只有三个科目是管制的。一是外商投资必须要审批:二是中国居民不得对外负债,对外负债需要进入外债规模管理:三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对外资开放。随着人民币的推进以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对外币依然保持管制,但对人民币不管制。于是外商对华投资如果用人民币进行,它的条件远远好于用外币进行。中国企业如果要走出去,不需要中国政府任何手续就可以把人民币拿出去。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还不允许对外用外币负债,但是可以用本币负债。中国很多地区比如天津、福州、广州甚至昆山都可以跨境办理贷款。


三是中国目前尽管不允许外币直接投中国资本市场,但允许本币。为什么?有沪港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讲到,今年就开始深港通,人民币本币可以用于两地的资本市场安排。如果在自由贸易中间,人民币和外币可兑换了,如果外商对华投资用人民币进行和用外币进行的条件一模一样,这能不能叫可兑换?如果中国居民对外用外币负债和对外用本币负债条件一模一样,就意味着可不可兑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自贸区的试验非常重要,这个试验恰恰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实现了改革促开放,开放促改革。自贸区安排的原则就是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就是TPP原则。中国正向更高标准的开放标准靠拢,正在以这样的态度拥抱世界,为实现“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新浪财经

1
标签: 一带 重要性 曹远征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2023-09-26 13:16
90186

央行、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2022-09-21 15:36
34010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2022-09-17 21:00
18475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2-05-05 16:43
23031

三部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2021-11-02 15:06
14431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

2021-10-25 12:45
1588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