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高瞻远瞩还是饮鸠止渴?
2月16日开始,日本为刺激经济将开始实行-0.1%的负利率。事实上,早在去年开始,主要发达国家政策利率多处于极低水平,已有多国实施负利率。目前,除日本外,欧元区、瑞士、瑞典与丹麦央行均于此前已经开始实施负利率。
来源:贸易金融编辑部
低利率负利率时代来临
2015年,央行一年时间内6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下降至1.5%,中国已进入低利率时代。
然而,纵观世界范围,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明显高于美英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贷款利率相对发达国家也较高。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降息作为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央行希望通过调整利息达到增加投资消费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然而,降息空间毕竟有限,当降无可降时,负利率登上时代舞台。负利率就是将通常的存款利率改为负值。一般而言银行向央行存款时可获得利息,但在负利率情况下反而需要支付手续费。银行将钱存入央行会出现缩水,因此有望促使银行积极放宽面向企业的贷款。
瑞典则是第一家实施“负利率”的央行,从2009年7月开始,瑞典央行开始负利率实验,将存款利率减至负0.25%,1年后才恢复为零水平。2015年2月,瑞典正式开始实施负利率,将基准利率从零下调至负0.1%。截至目前,瑞典央行基准利率已进一步降至负0.35%。
瑞士央行于2014年12月将瑞士法郎3月期Libor利率下调至-0.06%,正式加入“负利率大军”;2015年,瑞士央行基准利率基本维持在-0.85%——-0.72%。
负利率难以扛起刺激经济重任
举起负利率双刃剑,实属无奈之举。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即“货币政策会丧失有效性,特别是当利率接近于零时。”
对于有些国家而言,负利率就像是“毒品”。自从日本央行决定实行负利率以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负值,市场利率急剧下跌,将对银行经营形成重压。市场得到的信息是,这些央行准备牺牲银行业的利润,即便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资本结构调整,特别是在欧洲,结果是银行股遭到大量抛售。
上周,市场已经给日本央行狂甩耳光,似乎说明仅仅靠“印钞”难以拯救一个国家的经济。据悉,日本金融厅已开始就央行决定实行的负利率政策对大型银行和主要地方银行造成的影响展开调查。
专业人士称,此项极端措施只能帮助要捍卫汇率制度的央行,而对于想要刺激经济的央行,负利率是错误的工具。
从丹麦央行实施负利率的效果来看,自2012年以来丹麦通胀水平就可以忽略不计,GDP增长也是萎靡不振。与此同时,丹麦企业投资增长有限。丹麦央行政策利率首次降为负值后的12个季度里,企业投资增加了不到6%。同期个人消费也是表现黯淡,仅增长5%。
中国不会跟风!
中国总共经历了3次负利率阶段:
第一次是90年代初期,历时38个月,持续时间最长。在此期间物价大幅上涨,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利率,并且动用了保值贴补率这一措施。不过,此次负利率出现6个月后,央行才第一次加息,名义利率最高到10.98%,加息幅度与27.7%的CPI同比增长幅度相比十分有限。
第二次负利率阶段始于2003年底止于2005年初,程度并不像上次那么严重,实际上也是3次负利率中最轻的一次:名义利率到达了历史最低值1.98%,比当前2.25%低27个基点,CPI表现并不突出。本次负利率阶段的通胀压力远小于第一次,通胀水平不高,并且新一轮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央行在负利率一年后才选择加息。
第三次“负利率”开始于2007年2月,历时21个月。“负利率”前期居民存款活化更为显著,后期二者的活定比均大幅回落,存款定期化趋势抬头,这与央行连续6次加息密切相关。
最近始于2月的第四次“负利率”成为了近期大家讨论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统计数据,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7%,超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0.45个百分点,离2.79%的2年期定期储蓄利率也仅一步之遥。银行存款客户无奈中再次面临“负利率”时代的到来。也有专家表示这次“负利率”不是持续性的,没必要过于担心。
一方面,负利率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作用。因为负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投资收益都会随之下降,且随着社会各项保障机制完善,会使越来越多民众增加消费 减少储蓄,将资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存状况及生活品质上去,使更多资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日用工业品上,从而助推中国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带动经济发展,为稳增长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实行负利率时间过长,将对经济带来难以挽回的危害:一是长期负利率往往与通货膨胀是对孪生兄弟,老百姓财富不断缩水;二是会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和生活水平降低,进而不利于社会稳定。
央行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6年央行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