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9-03-19 15:48346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至与出口相关的原材料、加工、运输等众多行业,从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内地边远地区,从中小企业蔓延至国有大中型企业。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部门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的压力。
应当看到,当前形势尽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一系列措 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4万亿元资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 展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二,市场主体结构的重新洗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汤森路透亚太区并购季报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并购活动在2008年均出现回落,交易额下降29.6%至2.9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596亿美元交易额,较2007年跃升了44%,预计2009年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
第三,企业调整转型的加快实施。为有效应对危机,企业纷纷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营销策略。 比如,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主动调整转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过出口转内销、完善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科研投入 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创新型企业的转变,仅半年时间,东莞市已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了三资企业,有52家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品牌创建申 报,佛山市仅南海区一个区就已经有200多家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减轻企业负 担,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多年来所罕见。通过自身的升级转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明显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 营风险,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拓展业务,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
第四,居民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消费观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财需求和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并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据不完全统计, 去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超过2.3万亿元,约是2007年发行额的3倍。而且,随着市场波动的加剧,居民对自身资产池的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对资产配 置动态调整的意愿更强。因此,只要银行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当前形势下财富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五,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的悄然变化。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 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施了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策略,收缩或退出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他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 腾出了相应的空间。另外,当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
第六,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为了扩大社会投资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政府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除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 传统债券品种外,还积极推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国包括公司债、企业 债、短期融资和中期票据在内的信用债发行量达到9433亿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发行量有望达到1.2万亿至1.3万亿元。
第七,产业区域转移的加速推进。在成本增加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下,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梯次迁往内地。
总之,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危中求机,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办法、制定对策,坚持做到“既审慎又积极”,银行业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经济严冬,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应当看到,当前形势尽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一系列措 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4万亿元资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 展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二,市场主体结构的重新洗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汤森路透亚太区并购季报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并购活动在2008年均出现回落,交易额下降29.6%至2.9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596亿美元交易额,较2007年跃升了44%,预计2009年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
第三,企业调整转型的加快实施。为有效应对危机,企业纷纷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营销策略。 比如,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主动调整转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过出口转内销、完善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科研投入 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创新型企业的转变,仅半年时间,东莞市已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了三资企业,有52家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品牌创建申 报,佛山市仅南海区一个区就已经有200多家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减轻企业负 担,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多年来所罕见。通过自身的升级转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明显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 营风险,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拓展业务,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
第四,居民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消费观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财需求和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并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据不完全统计, 去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超过2.3万亿元,约是2007年发行额的3倍。而且,随着市场波动的加剧,居民对自身资产池的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对资产配 置动态调整的意愿更强。因此,只要银行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当前形势下财富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五,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的悄然变化。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 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施了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策略,收缩或退出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他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 腾出了相应的空间。另外,当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
第六,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为了扩大社会投资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政府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除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 传统债券品种外,还积极推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国包括公司债、企业 债、短期融资和中期票据在内的信用债发行量达到9433亿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发行量有望达到1.2万亿至1.3万亿元。
第七,产业区域转移的加速推进。在成本增加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下,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梯次迁往内地。
总之,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危中求机,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办法、制定对策,坚持做到“既审慎又积极”,银行业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经济严冬,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