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明天会怎样
传统会计模式用12个月的时间段来衡量企业的营业成果,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风险衡量是测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1.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为主的不一致的多种计量模式将继续共存。
2007年,中国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基本趋同。为记载这一重要时刻,我在2006年12月的《财经•金融实务》上发表了《会计的明天会怎样》,分析了在金融资产和负债占比越来越重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改变后,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造成的利润表的波动,强调披露风险管理信息的重要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反思,因此,有必要就金融危机对现代会计基础框架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和对会计实践的启示。本文是对会计的明天会怎样的思考的继续。
金融危机是对会计准则的压力测试
会计是关于计量和呈报的科学。这场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和应用提供了一次压力测试。因为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现代会计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
1.价值发现的困难。会计的根本技术基础是计量。经计量确认的财务信息将资产的价值和结清负债的对价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量业务交易的历史成本,进步到以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为基础,应用摊余成本反映资产的价值和负债金额的模式。这种计量模式反映了过去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今天,会计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试图再进一步发展到用市场参与者知情自愿交易换手的公允价值替代摊余成本。公允价值强调对资产负债表的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为主,利润表为辅;而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收入和费用的计量和配比,因此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变化计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利润表为主,资产负债表为辅。这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重点是不同的。尽管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都试图反映资产的基础价值,但要发现并公允地呈报这种基础价值十分困难,因为会计的根本不在估值。例如,在金融危机中,银行的资产究竟价值多少是许多信息使用者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许多银行都不能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如果投资者对资产的价值衡量缺乏信心,那么他们对整个金融体系也将失去信心。如果金融企业的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确认,金融企业就不能建立向前走的基础,这也是这次金融危机一直终止不住的原因之一。
2.会计报表信息和业务实质的脱离。投资者通过企业年度报告获取关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信息。但是,投资者能够通过年报的阅读理解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业务模式和经济实质吗?虽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希望通过分部报告,公司治理的监管机构(如各国的证券监管委员会)要求企业通过提供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途径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价值创造的信息,但是,投资者仍然对企业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感到不满意。投资者的声音是:“提供的信息没有用处,有用处的信息捕捉不到”。简单地说,会计把业务交易通过计量计入企业的账目中,通过合并汇总呈报在财务报表上。会计信息流与业务流原本应该是统一的,或者是贴切表达的。但因为会计准则对信息呈报的定义和要求的角度不同,业务流的经济实质与会计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流的经济价值相差越来越远,会计信息的主题不能反映企业的业务实质。
3.向后看的历史财务信息和向前看的风险信息没有得到衔接。在目前的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提供的是历史信息。所有提供给管理层和股东的会计信息都是已经发生的,是过时的历史信息。但是,最近几十年,动态的风险管理方法在企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企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计算未来可能面对的经济损失和收益,例如计量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这种计量方法考虑的风险因素远远多过会计计量的经济因素,例如利率和相关的变化及风险概率。传统的会计计量对未来的风险因素的变化是不考虑的,它只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即便按公允价值计量,在对未来风险因素测算上,它更偏重货币的时间价值,至少在目前还不能全面涵盖包括经济周期在内的风险因素及其不确定性。理论上,在同一时点上,向后看的历史信息和向前看的风险信息应该得出同一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但由于计量因素受到许多判断和市场不够有效的干扰,“基础价值”往往很难得到确定,“基础价值”与“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有时甚至偏差相当大。虽然面对同一风险敞口,由于在会计计量和风险计量上对其经济价值确定的不一致,使得历史财务信息和风险信息虽然站在同一时点上,但没有得到衔接。例如,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是完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的很开,各有一本账,两本账所反映的信息亦不相同。
4.会计周期不能全面反映流动性管理和经济周期的时间线。会计周期通常是12个月。但企业需要24小时监视和管理流动性。流动性管理的时间线是每小时、每天、每周和每个月。另外,经济周期可能涉及3年、5年,甚至更长。会计周期在有的企业甚至都不能反映它的自然生产周期。那么,12个月的财务信息的截止和摘取能承上启下,全面反映企业持续经营下的资产价值、利润成果和现金流吗?能够反映资产共同使用的协同效应吗?
传统会计模式用12个月的时间段来衡量企业的营业成果,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风险衡量是测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反映的时间线大大拉长了企业12个月的会计周期。例如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交易活动,将企业的时间竞争线从自然的生产周期(例如对啤酒生产商很重要的小麦的生产周期)拉长为资本市场的商品要素周期(例如买卖小麦10年期货)。还有,股东寻求回报的时间周期可能是30年,但董事长工作的时间周期是3年(例如国资委的任命)。管理层的奖金又是按每年的利润计算的。如何在时间线上,把股东利益(30年)、董事长(3年)和管理者(1年)的利益整合在一起,将管理层的报酬的一部分与未来企业的业绩和财务状况挂钩,现代会计还没有涉及这种多时间段,跨业务周期的计量、考核及呈报要求。
除此之外,在未来现金流的周期里,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又如何在会计计量上得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公允价值和风险信息的计量,都必须考虑TTC(Through thecycle, 穿过整个经济周期)的影响。有必要分析“好上加好”或“落井下石”的推进经济周期的“过山车动力”。这种在市场上看得到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过山车动力”和风险因素的传染性如何被区分开来,使企业资产的基础价值在经济周期中一致呈现,现代会计理论和风险管理技术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来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很多企业已采用每天报告利润的做法,并编制即时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当下的财务状况,但是这种微分做法尚无法对经济周期进行积分调整和反映。
多种计量模式共存的会计发展方向
要对会计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但以下两点,我很有信心地说,它们会成为未来十年的方向。
1.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为主的不一致的多种计量模式将继续共存。在资产负债表的衡量上,会计准则(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为主体)主要允许的计量模式包括:可实现价值(如现金、应收账款);历史成本减摊销,折旧和减值(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企业的贷款);公允价值(如交易类证券)。尽管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批评很多,但是因为关于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给予了投资者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其他市场参与者都同意:放弃公允价值计量,走回头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资本市场会发展得更加有效,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更可靠。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8年12月30日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放弃公允价值会计的做法会降低投资者的信心,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会加剧对金融市场的打击。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报告中继续提出,在对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方面的问题没有更彻底和稳妥地解决前,他们不建议再在目前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在更多领域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以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混合计量特征的会计模式将继续共存。
2.通过信息分拆和呈报,提供多维度的会计信息。因为多种计量特征的会计模式将继续共存,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必要把按照不同计量基础记账的会计信息分拆呈报,并且将按照不同计量基础而得到的利润、现金流和风险价值进行调节和比较。企业需要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素进行分析,让信息使用者掌握什么是企业真正的价值驱动因素。另外,为了反映现金流和增强对现金流的可预测性,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需要更加与企业的流动性管理相联系,让财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信息分拆还需要反映企业的业务和价值创造活动,反映企业的业务模式,呈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如分产品、分客户类型和分地区的利润表。信息分拆的最重要的落脚点还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上,要反映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为股东提供向前看的风险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企业需要向信息使用者更高频率地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有些企业需将其财务信息置放于公开的信息平台上,股东可以及时获取。可以想象,未来会计的工作量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坚持高标准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应用
会计的发展将基于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应用,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测试中得到的有关教训将会使中国下阶段会计准则的发展受益。当中国的经济体变得更加复杂,资本市场更加深厚时,因为坚持高标准的会计准则以及提升透明度,中国经济体系的效率将得到促进。与时俱进,保持会计准则的现代化和与国际接轨,是不脱离国际经济体的信息维系的纽带。
1.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参加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关于下一代会计理论的基础框架的研究,因为会计基础框架的研究会在金融危机后,对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制定明确基调。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欧盟和中国都已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也已明确表明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世界共同的会计框架和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和稳定。毫无疑问,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框架讨论阶段就参与到国际上去,为推动制定和选择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会计准则发挥作用。
此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层面参差不齐,因为国家庞大,企业组织和经济业务复杂,具有特殊性的东西很多。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不可能把中国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在中国执行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对准则执行进行事后审阅,把中国的经验和反馈传递出去。国际化不等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应该是专业的、独立的,让世界尊重的。
2.必须加强对会计专业人才储备的投资,以支持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采用单纯的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基础或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基础,都需要专业判断,需要人才。在引入先进的会计准则时,需要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会计专业人才学会使用判断,并分析和审计专业判断的合理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认识到,除了培训会计人才外,还需要培养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其他行业的人才。例如,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培养资产评估师(包括金融资产评估师);在风险管理方面,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师;在信贷市场方面,培养公正和有能力的评级师。只有这些人才在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建设稳健的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文化,抵制激进的和短期获利的会计做法,并将其作为中国公司治理发展的根本基调,才能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3.必须支持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坚持投资者为最终信息使用者的中性立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对会计批评的声音很多。会计专业界也诚惶诚恐地急于修订会计准则。有时候,人们忘了会计是反映经济事实的工具,不是推动金融市场演变的动力。会计界历来以坚持独立性著称,但有一点可能被忽略的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尽管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需要征求不同方面的广泛意见,但准则的制定绝对不应该将任何一方的利益置于投资者的利益之上。这一点对建立投资者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提供会计报表信息必须坚持以股东为最终信息使用者,以提供中性的财务信息为目标。投资者是最终信息使用者,这一中心不能失去。在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很难满足全部市场参与者的具体要求。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尽管其他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有要求,例如金融体系中的审慎监管机构,但是会计模式的发展应该选定“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为其终极目标。财务报告就是为了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这一目标的,别无他任。股东的这种主要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能改变。其他信息使用者可能有其他用途需要得到企业更多的信息,但在财务会计和公共报告上,投资大众是最高的信息使用者,这是资本市场的根基。
4. 简化会计准则和信息呈报。读者可能会觉得,似乎这是不可能的目标,但必须围绕着真实简单的会计报告目标实现有秩序的进步。目前的会计报告组成非常复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着重点不同,应该以哪张会计报表为中心向投资者提供信息?可能单一的哪张表也承担不了这项任务,因为这三张报表是互相关联的,互相补充的,需要这三张表同时对创造价值的业务活动、相关现金流和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在经济危机时代,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现金是流动性管理和企业生存的血液。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一部分变动允许在“权益表”中暂留直至该等资产被处置,利润表因而也变得残缺不全,有部分利润变动需要“其他综合收益”报表的信息来补充。这就是被许多使用者忽视的第四张报表,“其他综合收益表”。第五张表是权益表,它反映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反映股东价值的账户,是划分公司与股东关系的分界线,是公司治理披露的基础信息。另外,会计报表还附有大量和复杂的报表注释。如何将其简化成投资者能够了然知晓的信息,动态反映企业的业务主题和市场进展,从而看透经济实质,这需要会计师和企业管理人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