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挑战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中速增长时期,30年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过去时。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7.7%的水平,而能源利用效率却比以前提高了6%,也就是说,单位GDP的耗能效率比两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中速增长时期,30年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过去时。
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从此进入萎靡或者是“硬着陆”时代。也就是说,在没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中国可能已经堕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乐观者却认为,中国能够保持8%或者接近8%的增长速度,已经很了不起。如果能够在未来的20年保持8%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不仅会超过美国,而且人均GDP也会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对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不应简单地用“乐观”或是“悲观”表达我们的态度。因为,我们更看重的不是绝对速度,而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使目前和今后的生态质量急剧下降。对能源和其它原材料的过度消耗,使今后的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除了增长潜能弱化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把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推动的快速增长,改变成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中速增长。
只要保持适度增长,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就没有必要用悲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反,如果经济结构没有改善,能源和其它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没有提高,环境继续恶化,那么,不管增长的速度是高是低,都是可悲的。
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7.7%的水平,而能源利用效率却比以前提高了6%,也就是说,单位GDP的耗能效率比两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中国经济2014年的增长目标定在7.5%。这个数字的设定,一方面说明政府有决心和信心继续保持经济中速增长;另一方面表明政府继续坚持经济结构调整,控制环境污染,加强食品安全和改善民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全国城乡人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乡村的人均收入增长也快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和增长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些事实,都是GDP增长质量提高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两年来,全国就业率持续提高,2013年新增就业率比2012年提高6%,创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依然锁定在1000万人以上。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
简言之,两年来的中速增长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不仅伴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且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并没有因GDP增速放慢而受到负面影响。
今年“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所讨论的经济发展话题,也是围绕着在经济中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保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通过下列两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深化改革:首先,通过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内需和外贸之间的均衡发展,挖掘深度的增长潜力。其次,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力争用同样的投入量,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增加值。
医疗、养老、教育、农村城镇化、城市轨道交通、保障房建设、环境建设、高效能源技术、可持续能源开发、金融行业深化改革、垄断企业改革等等,都是中速增长条件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激发点。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姚树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英国诺丁汉大学著名华裔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