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助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李思 |2013-11-22 11:02733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虽然正处于中国大陆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金字塔顶端,但其先发优势仍然有待考验。由此看来,在既有制度框架下上海力求有所突破已经举步维艰,若不积极创新,不勇于改革,不与国际接轨,上海就难以建成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所发布的最新中国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目前正处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上海的外贸总额及贸易体量始终居于中国大陆城市首位,但却面临诸多瓶颈,若不积极创新、改革,上海就难以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而上海自贸区的推进,正是上海国际贸易制度突破的关键之举,更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得以实现的关键

  上海正处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

  全球经贸格局的激烈变幻中,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国家战略更显得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2013年伊始,《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上海已经从制度层面上推动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优化改善国内外贸易投资环境,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有力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条例》中提到,要按照国家部署,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市场体系完备、贸易主体集聚、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环境公平有序,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

  根据日前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所发布的第二期中国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排名显示,上海目前已经初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条件,外贸总额、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首位,上海正处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虽然正处于中国大陆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金字塔顶端,但其先发优势仍然有待考验。

  一方面与香港相比,上海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表现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贸易竞争力方面,香港是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比肩的全球城市,也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香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维多利亚港、葵涌货柜码头等天然深水良港,交通运输十分发达。最关键的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设计了贸易自由、投资自由、经营自由、融资汇兑自由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在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的贸易额中约有80%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或再输出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的贸易。同时,香港店铺售卖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由国际顶级品牌至地方特色小商品,都可以找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低税率政策,在香港出售的大部分商品都不征税,所以在香港购物,货品价格相应较低,吸引中外游客前往购物。这些因素都使香港在多年的竞争始终保持活力,更令中国大陆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另一方面,与中国内地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宁波、天津、苏州等城市正在迎头赶上,个别指标已经超越上海。比如,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具有开放早、经验多、软硬件设施好、法规健全等优势,深圳一直坚持先行先试的探索,涌现亮点,一是深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6%,在全国仅低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聚集的北京;二是深圳的专利技术人员密度排在全国首位,深圳正在努力成为中国新一代产业创新的中心;三是深圳的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其支撑指标的竞争力位列榜首,超过香港、上海。

  另外,苏州、宁波等城市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区域国际贸易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和宁波保税区是继上海商务部批准确定的第二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数据显示,今年1到10月,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2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而宁波近年来的外贸都以年均31%的高速递增。宁波保税区着力做强国际贸易主体功能,不断集聚优质贸易主体,大力探索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积极培育进口市场,打造功能平台,创新监管模式,强化政府扶持,形成了进口贸易主导格局,进口与出口之比达2∶1,在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由此看来,在既有制度框架下上海力求有所突破已经举步维艰,若不积极创新,不勇于改革,不与国际接轨,上海就难以建成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瓶颈

  然而,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分析,与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对比,上海在文化与政治参与、产业条件、智力资本、行政效能、公共服务、商业规则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距。上海的城市软实力仍然是一个战略难题。

  日前,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5次会议”上,贝恩公司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就上海软实力的现状作出评价说,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功: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制造业很有竞争力,有优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经济也很有活力。但一座城市并不只是由钢筋水泥和玻璃构成的,为了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上海必须不仅仅是一座伟大的   加迪耶什认为,上海的基础很好,要做到上述这些并不难。而上海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城市,而是建设独特的上海品牌,包括精神、传统和对创新、安全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则认为,城市软实力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产业形态和城市形象。在产业形态方面,不仅包括城市的GDP,还包括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福利建设等因素。从这一方面看,上海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向服务业发展,在制度建设和文化产业方面都有发展的空间。

  而在城市形象方面,一个城市应重视品牌性和文化精神,并将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任远表示,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模式可成为软实力提升的推动力,繁荣的文化可创造良好的竞争力,目前正在进行的报业集团改革就是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任远称,总体来讲,上海在文化发展和城市形象上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对此,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上海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硬件提升。面向未来,上海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从推动文化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城市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升软实力。

  杨雄说,2000年以来,上海已累计取消调整2237项审批事项。上海下一步将在更大范围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逐步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市民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最近上海还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将在能源、产业、交通、建设、农业、生活等六大领域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确保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

  事实上,上海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主要得益于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此外,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大幅提高了贸易设施能级,对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形成了有力支撑。但是,上海的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国际贸易的人才、产业条件需要提升,制度环境的竞争力较弱,可突破的空间小,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与先发城

  市比较已经存在差距。

  由此,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成员指出,综合来看,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面临四大瓶颈:一是上海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当前急需突破的瓶颈。二是上海在顶着国际大都市光环的同时,开始面临持续攀升的商务成本、生活成本,这在未来可能成为制约上海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瓶颈。三是上海虽然肩负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国家战略,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变革仍然举步维艰,制度瓶颈很可能会加剧上海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四是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的创新性与灵活性,正在突破生产要素对地域集聚的需求,从而挑战传统国际贸易中心的地域边界。

  自贸试验区利好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来自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座城市》报告显示,上榜的29个中国大陆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全球最具活力的75座城市的排名主要标准是2025年的城市GDP较2010年的增长量)。报告预测,上海到2025年,人口将达到3090万,GDP将超过1.1万亿美元(约7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344%,增长8615亿美元。

  另外,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群,这是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来源。长江三角洲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又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对国内、国外市场都有着庞大的辐射。这些要素综合形成一股强大的“磁场”,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最具成长潜力的全球城市,是亚太地区外商投资首选目的地,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总部的首选目的地。

  其中,最有利的因素还包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这是上海国际贸易制度突破的关键之举,将在未来放大上海既有优势,弥补上海的不足之处。自贸试验区涉及到投资、创业、营运、金融、财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设计,将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将极大的释放经济活力,推动上海贸易转型升级。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境内一直未建立国际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无疑开创了先例。分析人士称,建立上海自贸区,既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寻求综合配套改革突破口,引导中国经济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亚洲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需要。

  上海自贸区自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进展顺利,近悦远来。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5万人次,累计新注册企业800多家,年内预计将有19项服务业开放措施落地。

  在一次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自贸区主题论坛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即是政府职能转变。在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改革开放的要求下,政府职能转变中最核心的是投资准入体制改革,实际上也就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整个方案设计的核心。自贸区总体方案中首先提到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就是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的体现,也同时说明自贸区的探索肩负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国家战略使命。

  从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总体战略构想的角度,王新奎教授指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自贸区的建设如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第一,从功能定位上看,上海自贸区将以服务业开放为主。他指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上海自贸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它将探索如何在一个特殊区域里进行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试验,这是全球没有的。而且自贸区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性质;第二,从改革的重点来讲,自贸区关注关境内的公平环境、投资准入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和投资便利化等,这恰恰是过去我们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不能用老经验来解释新问题;第三,从营商环境标准来看,自贸区将建立全面公平的竞争环境,落实负面清单准入管理,

  权益保护更加全面。

  王新奎提出在整体方案的设计过程当中遇到的难关和突破口:第一,高标准的投资准入管理,目前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差别待遇,负面清单本身也无法面面俱到,所住地外商认定标准也还没有考虑。针对这个难点,在高标准的投资准入管理体系当中,我们选择了投资准入环节各阶段的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作为突破口;第二,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服务需扩大开放,都要符合国家战略规定的试验区的功能和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这两个基本前提条件。金融创新制度强调权益保护内容,包括货币的流动自由度在总体方案设计上面应该是大于试验区到境内区外流动的自由度,人民币流动的自由度要大于非人民币流动的自由度,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等;第三,服务部门如何贯彻“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原则。自贸区将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以贸易便利化为主的货物贸易区域和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为主的服务贸易区域。试验区内企业原则上不受地域限制,可到区外再投资或开展业务,同时加强对试验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则指出,从国家的发展来看,上海自贸区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建一个自贸区,第二做一个试验区,第三通过自贸区使得中国市场制度得到根本的改善、根本的提升。

  从自贸区本身的可复制,以及自贸区所探索出来的一些新的制度、新的做法的可复制来看,国家赋予了自贸区很深的内涵。自贸区的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制度问题。既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问题,又是一个国家发展问题。既是一个改革的问题,又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而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总体思路也是“制度创新、区域协同、产业先行”。因此,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成员认为,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要利用好自贸试验区这一平台,不断优化自由贸易制度安排,在创业、投资、运营、商流、资金流、人流等主要的六个方面实现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负面清单管理应依据推行情况实行弹性删选,从而最大限度用好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区域协同方面,上海应牢牢把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群发展的大背景,把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筹划在原来泛三角洲城市联席工作会议基础上成立城市群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辖区内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类似标准的公共服务,统一整合区内的国际贸易优势资源,推进要素市场自由流动。产业先行方面,上海应围绕着现行功能园区,重点布局先进制造、研发与创新以及生产型服务业,增强上海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

  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型,贸易结构调整;以培育企业为着力点夯实贸易主体基础;以培育主体、完善环境为途径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自由贸易制度为突破口推进贸易自由化;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方向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能;以多元化、国际化视野吸引海内外人才;以简政放权为途径切实建设服务型政府。

  日前,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指出,“十二五”后两年,上海要全力以赴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勇于破解难题,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示范。

  一是着眼于完善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全方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率先开展一批能突破、可借鉴、推动力强的重大改革开放事项;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探索自贸试验区与“四个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二是着眼于增强转型发展的动力支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制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等。三是着眼于形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打造一批新的增长极。四是着眼于拓展转型发展的内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五是着眼于夯实转型发展的社会基础,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六是着眼于塑造转型发展的核心优势,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七是着眼于强化转型发展的目标导向,完善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正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的契机和改革切入点,通过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使得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能够得以实现,这也是众多专家与学者们的共同期待。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与阿里国际站合作

2021-11-09 16:15
13439

自贸区对外投资占比70% 上海加速构建国际贸易中心

2017-04-24 12:04
1357

自贸区对外投资占比70% 上海加速构建国际贸易中心

2017-04-15 13:56
1965

打造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

2016-08-31 10:52
1012

上海自贸区试点平行进口汽车,纳入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

2014-08-29 15:48
1304

政策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4-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全文)

2014-08-28 15:43
486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