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告别盈利“高增长”
孟扬 |2013-01-10 10:11545
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内经济正处于从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的结构调整、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从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的拐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难以避免。
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内经济正处于从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的结构调整、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从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的拐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难以避免。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对此,华夏银行首席财务官宋继清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金融脱媒加速、监管政策趋严、金融改革进程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持续,商业银行将告别盈利“高增长”时代。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3年的经济形势及其对信贷增长的影响?
宋继清:虽然2013年国内经济将温和复苏,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外需疲弱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扭转,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将主动缩减资本支出,减少投资。同时,考虑到部分行业将进入实质性的产能整合阶段,未来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将难以避免。在经济景气下行期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将有所下降,银行信贷规模高速扩张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信贷增长已步入低增长通道。
从近年银行贷款投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显著偏低,即使在央行连续两次降息之后,贷款结构仍未明显改善,表明企业投资意愿并未改观。预计2013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元左右,增速将有所放缓。在以存贷利差收益为主的现有经营模式下,信贷规模增长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增长点,因此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弱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增长。
此外,随着资本监管的加强,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债券监管制度明显放松,包括企业债审批加速、流程缩减、提高发债上限限制、发债资金用途放开、发行主体范围放宽等,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深化,金融脱媒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传统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转变。除了直接融资对银行贷款的冲击以外,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网络贷款公司以及各类投资公司都在行使着影子银行的职能。同时,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对商业银行贷款产生直接的替代作用。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将面临增长乏力的局面。
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次大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利率定价上的分化,表明利率市场化已开始倒逼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差异化竞争。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是否会对银行盈利造成冲击?
宋继清:未来的利率市场化将以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基准利率的确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等为重点稳步推进。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大额定期存单等定期存款品种发展;另一方面,将继续放宽贷款利率下限,通过合并贷款利率档次等措施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预计最优惠利率机制或将择机而出,央行或将通过调整同业拆放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市场化利率与基准利率的联动将为优化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提供更多的便利。
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有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然而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导致净息差的必然下降,更多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供求状况。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客户资源丰富、存款充足,因而存贷款定价能力更强一些,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由于存款压力较大,普遍对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从而压缩了息差空间。
另外,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未来几年社会整体储蓄率的下降将是必然趋势。储蓄下行、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多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吸存压力将越来越大,吸存成本将逐步走高,息差收窄难以避免,盈利能力下降将成为普遍现象。
记者:国家持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推行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全面审慎的银行业风险监管体系,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一系列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继清:首先,随着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国内银行传统的高资本消耗业务发展受到限制,迫使银行向轻资本业务发展。其次,随着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主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未来融资将更加困难、成本会更高。第三,杠杆率指标对表外项目采用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实际上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第四,在存款增长困难的情况下,存贷比考核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第五,受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收费标准下调及三方支付快速发展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第六,银监会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强化对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监管,未来对银行体系内的融资类理财等银行进行担保或回购的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或将计入表内贷款,从而影响表外信贷业务的扩张。
记者:经济运行周期与银行资产质量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经济下行期间各类风险均会有所上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面临考验。您认为银行目前面临哪些风险隐患?应如何应对?
宋继清:首先,企业经营仍较困难,信用风险会上升。经济景气下行,企业利润率下降,偿债能力下降,银行贷款违约率升高,资产质量向下。
其次,经济景气下行易引发银行第二还款来源贬值。抵押物出现贬值,银行将直接或间接承担土地贬值、工业品贬值、股权贬值、原材料或产成品库存上升等风险。
第三,房地产信贷风险和政府平台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新一轮的房地产大幅扩张难以再现,部分房地产企业或将因为现金流枯竭而资金链断裂,房地产业的整合并购会加剧,信贷风险上升。在“降旧控新”的调控基调以及城投债大幅扩张的情况下,未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会继续规范清理,不断收缩。可以预计,2013年城投债仍将大规模扩容,由于大部分城投债由商业银行持有,其风险实际上仍停留在银行体系之内。
第四,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压缩了信贷资产占比。影子银行有一部分为银行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银证资管合作等为代表的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活动、委托贷款、同业代付等。其中的期限错配、潜在违约等问题导致与普通商业银行类似的各类风险(主要是流动性、信用和市场风险),因而有潜在的拨备、资本和流动性等监管要求。
市场环境的变化正倒逼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走出同质化经营的窠臼,真正实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2013年很可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分水岭。原来统一体制、统一市场、统一模式的经营格局将出现改变,那些具备差异化定位、专业化服务、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有望在竞争中成功突围。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3年的经济形势及其对信贷增长的影响?
宋继清:虽然2013年国内经济将温和复苏,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外需疲弱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扭转,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将主动缩减资本支出,减少投资。同时,考虑到部分行业将进入实质性的产能整合阶段,未来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将难以避免。在经济景气下行期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将有所下降,银行信贷规模高速扩张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信贷增长已步入低增长通道。
从近年银行贷款投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显著偏低,即使在央行连续两次降息之后,贷款结构仍未明显改善,表明企业投资意愿并未改观。预计2013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元左右,增速将有所放缓。在以存贷利差收益为主的现有经营模式下,信贷规模增长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增长点,因此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弱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增长。
此外,随着资本监管的加强,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债券监管制度明显放松,包括企业债审批加速、流程缩减、提高发债上限限制、发债资金用途放开、发行主体范围放宽等,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深化,金融脱媒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传统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转变。除了直接融资对银行贷款的冲击以外,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网络贷款公司以及各类投资公司都在行使着影子银行的职能。同时,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对商业银行贷款产生直接的替代作用。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将面临增长乏力的局面。
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次大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利率定价上的分化,表明利率市场化已开始倒逼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差异化竞争。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是否会对银行盈利造成冲击?
宋继清:未来的利率市场化将以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基准利率的确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等为重点稳步推进。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大额定期存单等定期存款品种发展;另一方面,将继续放宽贷款利率下限,通过合并贷款利率档次等措施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预计最优惠利率机制或将择机而出,央行或将通过调整同业拆放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市场化利率与基准利率的联动将为优化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提供更多的便利。
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有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然而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导致净息差的必然下降,更多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供求状况。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客户资源丰富、存款充足,因而存贷款定价能力更强一些,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由于存款压力较大,普遍对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从而压缩了息差空间。
另外,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未来几年社会整体储蓄率的下降将是必然趋势。储蓄下行、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多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吸存压力将越来越大,吸存成本将逐步走高,息差收窄难以避免,盈利能力下降将成为普遍现象。
记者:国家持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推行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全面审慎的银行业风险监管体系,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一系列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继清:首先,随着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国内银行传统的高资本消耗业务发展受到限制,迫使银行向轻资本业务发展。其次,随着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主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未来融资将更加困难、成本会更高。第三,杠杆率指标对表外项目采用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实际上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第四,在存款增长困难的情况下,存贷比考核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第五,受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收费标准下调及三方支付快速发展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第六,银监会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强化对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监管,未来对银行体系内的融资类理财等银行进行担保或回购的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或将计入表内贷款,从而影响表外信贷业务的扩张。
记者:经济运行周期与银行资产质量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经济下行期间各类风险均会有所上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面临考验。您认为银行目前面临哪些风险隐患?应如何应对?
宋继清:首先,企业经营仍较困难,信用风险会上升。经济景气下行,企业利润率下降,偿债能力下降,银行贷款违约率升高,资产质量向下。
其次,经济景气下行易引发银行第二还款来源贬值。抵押物出现贬值,银行将直接或间接承担土地贬值、工业品贬值、股权贬值、原材料或产成品库存上升等风险。
第三,房地产信贷风险和政府平台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新一轮的房地产大幅扩张难以再现,部分房地产企业或将因为现金流枯竭而资金链断裂,房地产业的整合并购会加剧,信贷风险上升。在“降旧控新”的调控基调以及城投债大幅扩张的情况下,未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会继续规范清理,不断收缩。可以预计,2013年城投债仍将大规模扩容,由于大部分城投债由商业银行持有,其风险实际上仍停留在银行体系之内。
第四,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压缩了信贷资产占比。影子银行有一部分为银行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银证资管合作等为代表的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活动、委托贷款、同业代付等。其中的期限错配、潜在违约等问题导致与普通商业银行类似的各类风险(主要是流动性、信用和市场风险),因而有潜在的拨备、资本和流动性等监管要求。
市场环境的变化正倒逼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走出同质化经营的窠臼,真正实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2013年很可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分水岭。原来统一体制、统一市场、统一模式的经营格局将出现改变,那些具备差异化定位、专业化服务、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有望在竞争中成功突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