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银行股涨跌真相
上述期间,银行股平均下跌13.5%,招商、平安、华夏、北京等个股下跌幅度更是高于15%,甚至达到20%以上。直到12月5日,银行股重新发力,有的个股单日涨幅最高达到5%以上,并且接连几日突破技术阻力位,出乎意料地成为明星板块。
证券时报记者 王飞宇
今年下半年,A股市场哀鸿遍野。从5月8日初到12月4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15.58%,可谓熊途漫漫。而如此弱市,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一向以低估值、低风险著称的银行股。上述期间,银行股平均下跌13.5%,招商、平安、华夏、北京等个股下跌幅度更是高于15%,甚至达到20%以上。
综合各大研究所看法,银行股大跌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息差的下降,从今年二季度开始,行业息差逐渐降低。2011年加息带来的长期贷款重定向效用在一季度末结束,二季度的息差从高处回落。再加上央行于7月5日进行不对称降息,造成短期贷款息差进一步缩减。降息引起的利空效应无疑是巨大的,7月5日降息以后,7月6日银行股平均跌幅达到2%以上。一向备受基金青睐的招商银行更是出现了罕见的下跌缺口。
其次是监管的趋严。银监会今年颁布“七不准、四公开”的行政要求,规范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中间业务是近年来行业的香饽饽,风险低、收费高,一本万利。2011年上市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6%,可谓迅猛。但随着新规则实施,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无疑会缩减,2012年的非利息收入增长空间肯定会大幅下滑。另外,银监会还加大了对不良率的监控。今年2月,银监会要求银行对平台贷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此进行平台贷审批。虽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都在1%以下,远低于国际风险标准,但是这更多得益于近几年资产规模疯狂增长,分母变大掩盖了分子的风险。随着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趋缓,未来银行不良风险会暴露更多。
息差缩减致使盈利能力下降、监管趋严造成短期风险上升,银行股的暴跌实在不冤。因此,今年以来,机构纷纷大量抛售银行股,持有招商银行的基金数量,从去年年底的215只锐减到今年三季末的115只,减少幅度近一半。不仅如此,银行股一跌再跌,跌到破净。
可是,正当投资者普遍对银行股避之不及时,12月5日,大盘从1949点强势反弹,而银行股更是一马当先。截至12月11日,银行股平均涨幅达到8.24%,远高于上证综指的5.04%。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已经回到了7月5日降息前的点位,一举收复了“半壁江山”。这让很多专业人士大跌眼镜,再次开始重视这个一度不受待见的权重板块。
央行降息以后,机构普遍调低了银行的中期盈利预测,10%的增长率低于银行近几年的水平。可是,16家上市银行的中报显示,行业净利润增幅达到18%,高于市场预期,三季报的净利润增幅同样达到了17%。与此同时,12月4日所有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均在6倍以下。
直到12月5日,银行股重新发力,有的个股单日涨幅最高达到5%以上,并且接连几日突破技术阻力位,出乎意料地成为明星板块。有传言说是外资注入,也有说是机构加仓,不管内幕如何,估值修复都是根本动力。之前,基本面不利给了机构足够的看空理由,而散户多半是跟风而动,于是银行股大跌、超跌。如今,估值开始修复,机构加仓、散户再度跟进,板块又开始大涨。
可我们不应该忘记,上述的基本面形势并没有完全改变。明年1月份长期贷款重定向,会导致银行息差进一步缩小;中间业务监管的规范让非利息收入增长变缓;严峻的地方债务形势使不良率风险有增无减;而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更增加了银行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如此种种,都会再度成为机构的看空借口,银行股的上涨能延续到几时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