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宽松政策屡爽约 三大隐忧成利好拦路虎

(null) | 2012-08-25 12:57 667

  用“望穿秋水”来形容现在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期待似乎一点都不为过。7月的经济数据清楚表明,一边是通胀正在快速回落,但另一边

  用“望穿秋水”来形容现在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期待似乎一点都不为过。7月的经济数据清楚表明,一边是通胀正在快速回落,但另一边,是经济探底的态势仍未结束。因此市场对于降息和降准的预期十分强烈。然而宽松政策屡屡“爽约”令市场次次“扑空”。面对降准效果不理想、输入型通胀抬头、房价反弹冲动等三大因素的制约,降息降准节点或将继续延后。

  /背景回放/

  CPI持续下行“宽松”仍难现

  继6月CPI创下29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之后,7月CPI增速再次创下新低,进入“1”时代。物价的持续回落表明国内消费市场仍显疲态,加上实体经济增速仍在继续下滑,市场一致认为CPI的持续下行或为政策放松提供更大的空间。但在稳增长的总体基调之下,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尚处于谨慎步伐之中。

  CPI下行推高宽松预期

  8月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8%,这创下了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增速,涨幅两年半来首次跌破2%。与此同时,PPI数据同比下降2.9%,创下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连续第5个月为负。

  “CPI两年多首次破2,意味着宏观经济下行、不景气,经济发展相对在下滑。尤其是CPI数字非常直观,比去年下降了很多。”信达证券分析师刘明军认为从7月CPI和PPI数据上来看,按照此前经济学家的预计,目前已是经济发展的底部。

  政府将会如何应对?刘明军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因为之前央行已经降息了,所以现在很有可能继续降准;二是在财政政策上,会对企业继续降税,并加大财政的投入,如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制定相应的保增长政策。预计宏观调控仍将延续微调预调的基调,但货币政策也将仅限于采取适应性的调整,即在观察到CPI下行后才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三季度CPI同比如果继续较大幅度下行,央行仍有可能采取降准或降息的措施。”

  宏源证券分析师武洪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了遏制经济增长放缓,央行今年初以来已经两次降息,最近一次降息在7月6日;央行同时还两度降准,最近一次在5月18日,将准备金率降至20%,但仍处在较高水平,7月CPI的表现无疑为接下来的降息和降准提供了空间。

  宽松政策一拖再拖

  事实上,在7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关于降准预期的传言就尚未停息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期每逢周五,降准预期的热情就会高涨,然而却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由于7月份央行多次进行大额逆回购操作,抵消了市场降准预期,但逆回购并未缓解市场资金偏紧的格局,因此市场降准预期再度升温。8月3日,上证指数午后快速上扬,当日上涨21.61点,涨幅达到1.02%。然而利好消息未能“如约而至”。

  此后一周,随着7月经济数据公布日期的临近,股指走出一波“四连阳”势头,涨幅达到1.94%。9日数据公布后,由于利好前期已被消化,8月10日沪指开盘震荡下行,但全日跌幅不深。受降准传言影响,资金尚未大幅流出,仍处观望之中。但随着传言“不攻自破”,周一大盘大跌32.73点,反弹行情夭折。8月14日,央行公布7月末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5.6万亿元,市场分析指出,下调存准率仍有必要。在此预期引导下,8月17日上证指数尾盘突然拉升,全日上涨0.13%,显现资金进场博周末政策利好之势。然而央行同时开展两期逆回购使得降准预期再次落空。

  降准预期一再落空,体现出了央行的“纠结”心态。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是否降准,除了考虑债市之外,还要考虑物价、消费等方面因素。自5月18日央行降准以来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经济出现筑底迹象。欧美国家货币超发也埋下了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隐患,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而国内外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生影响,农产品价格上升也会带动CPI的回升。因此,央行对降准可能比较谨慎。

  /隐忧一/

  降准效果不佳逆回购效果更好?

  虽然市场预期强烈,但是央行继续降准的步子却迟迟没有迈出,这个此前一度成为央行调控利器的货币工具似乎被束之高阁,而逆回购正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新宠。此举是否表明既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又有利于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的货币体系,才是央行未来的政策取向?

  8月21日,央行共开展了2200亿元逆回购,其中7天期逆回购1500亿,14天期逆回购700亿,创下了单日逆回购规模历史新高。8月23日,央行又开展了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6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合计投放资金1450亿元。仅一周时间,央行通过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投放流动性3650亿元,实际净投放2780亿元,仅次于春节前最后一周(1月16日~1月22日)的3530亿元,为年内第二高的单周净投放规模。其资金释放量已接近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

  巨灵统计显示,自2012年6月26日,央行时隔两个月之后再次开展950亿元逆回购操作开始,至本周的九周时间内,央行逆回购总计投放资金12810亿元。

  德邦证券分析师张海东指出,央行持续逆回购,甚至将逆回购力度加码至降准一次的水平,是有意树立回购工具在短期流动性调节方面的主流地位,而从实际结果来看,央行基本维持了资金面的平稳和市场利率水平的稳定。按照这一趋势,回购工具将得到持续运用,短期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愿望已基本破灭。

  在降准和逆回购之间,央行选择了频繁实施逆回购。对此,分析师认为,除了抑制房价反弹和通胀压力等因素之外,逆回购对于防止市场利率过快下降,减缓资金加速外流和外汇占款减少速度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银行业内人士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很明显流动性的不足会对生产和消费起到抑制性作用。而相对于资金状况,市场更缺乏的是投资机会和信心,通过降准无法起到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基础货币投放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新增信贷总额大幅回落,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萎缩之势,企业投资的热情明显不足。此时降准,释放出的资金很可能流向资本市场。因此,作为具有“双刃剑”作用的降准不会轻易使用。而扩大逆回购的频率和规模,从释放流动性的方面来看,可以起到和降准相同的作用。

  “同时,逆回购可以精确地调节市场资金面,当资金面偏紧时,央行可以通过增加逆回购主动净投放资金。当资金面宽松时,又可以通过逆回购到期后不展期实现资金的净回笼。而降低准备金率一次性释放长期资金后,很难在短期内再度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来回收。”上述银行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说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宽松政策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而不是宽松的程度不够。

0
标签: 拦路虎 爽约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