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来为实体经济服务
最近,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热点话题。货币国际化与全球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国际货币的历史起源于在国际贸易中使用金、银等金属货币。19世纪,英镑由于钉住黄金而成为储备货币。到了20世纪,美元后来居上,成为主导货币。
货币国际化并不会让一种货币自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发行国要清除一切障碍,从而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市场自由地买卖这种货币。企业可以用这种货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外国和本国政府可以持有以这种货币计价的资产或发行以这种货币计价的债务。换句话说,国内外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这种货币进行国际贸易和资本账户项下交易。
货币国际化的好处在于,通过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进口可以本国货币支付。政府和私营部门债务人也可以在境外募集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债务以规避汇率风险。一些人认为,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不过,其成本并没有得到充分认知。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一是部分丧失对本国货币的控制权,因为在固定汇率、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热钱流动很容易抵消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应;二是一旦国内或国外的货币持有者对货币的价值失去信心,那么本国货币就将面临大幅贬值的风险;三是如果本国过度负债,最终容易让本国金融体系暴露在更大的外部冲击下。四是将使国内经济面临更大的外部波动冲击。
1970年以来,全球出现过两次重要的货币国际化历程。第一次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欧元在全球货币交易中所占份额将近20%,基本上与欧元区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例相当。
日元国际化更有意思。起初,日本政府并不太愿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政策开始逆转,希望让日元加速国际化,并将东京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本开始取消资本控制,大力发展日元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
但到了2003年,日本开始承认,由于亚洲其他国家不支持日元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日元国际化并不成功。目前,日元仅仅占到全球外汇交易的10%,官方外汇储备的3.7%,这两项数字为十年前的一半左右。不过,由于日本长期采用低利率政策,使得日元在利差交易中发挥较大作用。
最近的欧洲债务危机表明,欧元的设计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比如缺乏财政一体化、各国国内银行没有实现充分的地区一体化等等,使得欧元这种共同货币存在崩溃风险。不过到目前为止,欧元对美元并没有明显贬值,主要因为欧元仍然是一个区域性货币,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经常账户赤字。问题是欧洲债券市场仍然极为分割,既有德国等盈余国的高质量的债券市场,也有不少赤字国的债券市场。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欧洲经济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但是欧元仍然不能挑战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储备货币的地位。
纵览货币国际化历史可以看出,推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很可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个自然而然的步骤是,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活动中增加使用本国货币作为结算工具的比重,从而逐步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正如余永定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是否真的愿意承担在允许市场决定利率和汇率的情况下就放开一切资本管制的风险?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关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而是关于中国金融改革和制度变迁的优先次序问题”。
这些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政策次序问题。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来为实体经济服务?
作者为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主席,香港证监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