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清关”影响中俄贸易未来
中国专家认为“灰色清关”影响中俄贸易未来。
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这个中国在俄罗斯贸易的“神话”破灭后,是否能够成功解决“灰色清关”这一历史性的制度问题,决定着中俄贸易的未来。
9月16日,乐清商会会长潘金立在俄新社举行的“中国在俄罗斯消费市场的投资前景”北京-莫斯科连线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29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事件”发生后,他已经率代表团赴俄罗斯,并向莫斯科州政府、州议会以及联邦杜马议员等,明确表达了商会方面要求“人员、商品、市场合法化”的理念。
在“6•29事件”中,来自温州乐清市的商户损失最为惨重。乐清商人占该市场华商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被扣的总值为20亿美元的货物中,有将近一半属乐清商人所有。
虽然“灰色清关”现象在中俄双边贸易中一直存在,但由于俄罗斯方面对金融寡头的坚决打击,为加入WTO而开展的法治化行动以及在金融危机下对本国轻工业的保护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出现了如“6•29事件”这样的一系列打击“灰色清关”事件。
痛定思痛,潘金立会长表示,目前两国政府层面都已经认识到政府间搭建贸易平台,并在两国法律框架内合理合法地运作市场的重要性。他说:“在未来建立的新的大市场中,必须贯彻人员、商品、市场三个合法化理念,否则一切合作免谈。”
“虽然俄罗斯已经多次提出要整顿大市场,2007年也出台整顿零售业的相关法律,但背后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王郦久说,“这不但需要建立正常的贸易市场,还要营造健康的贸易环境,关键还是俄罗斯体制性问题。”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吴大辉则表示,“(俄方的行动)应该是‘硬措施,软着陆’,而不应该成为一个‘血腥’的货物清剿行为。”不过他也认为,俄罗斯与中国在贸易上早已形成结构性互补,在消费品市场上有着广阔合作前景。如果俄罗斯方面能够加强法治意识,切实整顿市场与海关,或许事件将成为中俄贸易正常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