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的“牙齿”和资管“硬骨头”
各方声音之下,百万亿元量级的资管市场众生相一览无余——有人哭诉过渡期的“阵痛”,有人感叹不公平的现状得以改变,有人则已经开始探索资管业务的转型出路。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李国辉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截止在即。近一个月以来,《指导意见》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和不少争议。
在众多讨论中,大家一致认同的是,资管业务监管“大一统”是资管市场的一场“排雷”行动,是对过去几年内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套利、监管真空等问题的纠偏。《指导意见》针对资管行业所暴露出的多层嵌套、刚性兑付、通道业务等乱象“精准施策”,有利于重塑健康规范的资管市场,更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各方声音之下,百万亿元量级的资管市场众生相一览无余——有人哭诉过渡期的“阵痛”,有人感叹不公平的现状得以改变,有人则已经开始探索资管业务的转型出路。
其中,“10家银行联名上书”等网传言论将这场市场与监管的博弈推向了高潮,该言论公然声称“资管新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些言论大多意在期待监管“松绑”,希望资管新规能够延长过渡期,认为快速打破刚兑可能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似乎在一些人看来,保持现状才是最没有风险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股市异常波动、宝万之争、险资举牌、“侨兴债”事件……近几年的金融市场风波都与资管业务乱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毫无疑问,这些都加剧了资金的自我循环和自娱自乐,违背了资管业务的本质和初衷。
回到制定《指导意见》的出发点,央行已经在此前的答记者问中予以明确: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作为一种典型的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业务,资管业务在上述背景下累积了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据央行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0多万亿元。考虑到目前资管市场规模庞大,如果现存问题未能得以正视,放任乱象丛生和风险积聚,那么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将不容小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从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有效性入手,在充分立足各行业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展情况和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意见》,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就是为了防控系统性风险,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可以说,在分业监管体制下,资管业务一直是摆在监管面前的一块“硬骨头”。在现行监管体制之下,《指导意见》的制定已经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并欢迎业界提出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意见,是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引导预期,以稳妥有序的方式为资管市场“排雷”。但征求意见的前提和严监管的方向是不会动摇的,整治乱象、防范风险不容掺水分、不能打折扣。如果有人以“处置风险可能发生风险”为由妄图使监管投鼠忌器、阻挠新规落地,那将与利益集团无异。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强调,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因此,必须强化金融监管,落实主体责任,不折不扣整治资管市场乱象。面对市场的挣扎、博弈乃至施压,监管要“长牙齿”、有定力,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敢于碰硬。如果一旦在关键立场上打了折扣,将犹如埋下风险的种子,未来会引起更大的隐患。
征求意见结束后,监管部门将归纳意见,对于其中具有合理性的意见,据媒体报道,监管人士透露个别条款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不会过于宽松。新规正式出台后,各监管部门将在新规框架内制定实施细则,其中也会包括市场关心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具体认定规则等技术细节。
可以预见,未来市场机构依据监管新规调整资管业务必然面临短期阵痛,同时也不排除资管业务规模的短期萎缩,但绝不能因为畏惧阵痛而拒绝改变乃至阻挠监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整治资管市场乱象的终极目标是正本清源,引导行业进入规范、成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期。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企业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再加上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投资运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告别野蛮生长、规范资管业务、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迎来透明、高效、规范、健康的资管市场发展。也正如一些资管业内人士说的那样,以后不是靠身份、“颜值”吃饭,而是要拼投资、风控管理的实力。
从上述网传言论来看,目前,部分市场机构仍抱有侥幸、不理性心理,站在行业自身利益的角度期待监管让步。在此,需要给市场机构提个醒,从此前的“父爱主义”到现在的“监管姓监”,金融监管的理念已经发生转变。
正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为《21世纪金融监管》中文版所作序言中所称,对监管者来说,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未雨绸缪阶段,要敢于在盛宴的高潮提示风险,做那个提醒大家“收起酒杯、保持清醒”的人;而金融机构自身也需树立健康的发展理念,不能沉迷于此前高速发展的奇迹,不能继续用眼前的规模与速度来掩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