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阻击中国果汁真相调查:事件子虚乌有
2009-06-02 17:18890
5月22日,一则关于“中国果汁遭遇德国企业联手阻击”的报道见诸国内媒体,报道称中国果汁在德国因畅销引来不满,遭到三家著名德国饮料企业联合阻击,后者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
5月22日,一则关于“中国果汁遭遇德国企业联手阻击”的报道见诸国内媒体,报道称中国果汁在德国因畅销引来不满,遭到三家著名德国饮料企业联合阻击,后者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
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来国内民众一片愤慨之声,有关贸易保护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德国当地也展开了调查,发现结果却大 相径庭:整个事件的报道与真相有着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阻击”中国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国果汁畅销德国。
“联合阻击”子虚乌有
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德国三家著名饮料企业茵茂尔、斯廷格、玫瑰园联合组成“广告共同体”阻击中国饮料,公开表示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主题广告。本报记者在向德国果汁协会和农产品协会求证时,却均被告知“毫不知情”。随后的深入调查的结果更让记者深感无奈。
首先,这三家饮料企业远非“著名”,准确地说应当是小型“乡镇企业”,它们偏居德国西南边陲曹伦·阿贝(Zollenrn-Alb,以下简称曹阿)山 区,三家企业员工总数不过100人。其中仅有斯廷格一家生产果汁,员工不过十一二人。另外,茵茂尔生产矿泉水,玫瑰园为当地硕果仅存的一家啤酒厂,其市场 也均局限在本地区。仅就实力而言,它们很难联合发布广告并制订计划“赶走”中国果汁。
事实上,联手做广告尽管确有其事,但也主要“针对”当地消费者。
5月19日,三家财力不济的小企业成立“广告共同体”,针对曹阿地区民众展开“本土化”的公众营销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重在说明三家企业采用当地的水果 和原料,雇用当地工人,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以“乡土情结”来劝说本地区的民众购买本地区企业生产的饮料。在发言中他们也并未针对中国果汁。
“反击说”源于地方小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三家“乡镇企业”的本土化营销,主要针对的是曹阿地区,而非整个德国。
曹阿地区人口不足20万,面积也不足0.1万平方公里,与人口8200万、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的整个德国相比,曹阿地区显然有些微不足道。而国内中 文报道主要援引的是德国《西南日报》的一篇文章,严格来说报道并非来自《西南日报》(它自身也并非德国主流媒体),而是西南报业下属的地区报《曹伦·阿贝 信使报》,仅在曹阿地区发行,三家企业的广告也仅在曹阿地区投放。
在报道三家企业19日的活动时,《曹阿信使报》记者用了“广告 反击低价矿泉水和中国果汁”这样的标题,然而对照报纸原文,记者发现其文章的用意与标题相去甚远。比如,原文报道中提及“中国果汁”的并非三家企业,而是 出现在记者的背景介绍中,这些企业并未“公开表示”中国果汁是敌人。另外,中文报道中关于德国企业要“赶走”中国果汁、要求民众不喝中国饮料、联合其他饮 料商等内容,原文皆没有提及。
“中国果汁”在德远未畅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果汁在德国畅销”的说法也并不属实,因为中国果汁在德国市场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其原因在于,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只是“浓缩汁”,德国饮料企业以此为原料进行配兑后以德国品牌进行销售。
德国是世界第一大果汁市场,但本土水果产量很少,大型饮料公司的浓缩汁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中国向德国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在销售商和大公司的双重压力 下,小型果汁厂正在失去生存空间,要想活下来必须在夹缝中寻求新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曹阿地区的果汁企业斯廷格便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斯廷格等打出“喝 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的口号,正是要依赖本土市场继续生存。
事实上,尽管德国在原汁上十分依赖进口,但其品牌果汁市场却是清一色 的“国货”。毕马威德国公司高级经理王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在德国市场上都很难见到法国、意大利出产的饮料,日本经营多年目前在德国市场上也只 有一个酸奶品牌。因此,“中国果汁”远未畅销德国。
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来国内民众一片愤慨之声,有关贸易保护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德国当地也展开了调查,发现结果却大 相径庭:整个事件的报道与真相有着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阻击”中国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国果汁畅销德国。
“联合阻击”子虚乌有
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德国三家著名饮料企业茵茂尔、斯廷格、玫瑰园联合组成“广告共同体”阻击中国饮料,公开表示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主题广告。本报记者在向德国果汁协会和农产品协会求证时,却均被告知“毫不知情”。随后的深入调查的结果更让记者深感无奈。
首先,这三家饮料企业远非“著名”,准确地说应当是小型“乡镇企业”,它们偏居德国西南边陲曹伦·阿贝(Zollenrn-Alb,以下简称曹阿)山 区,三家企业员工总数不过100人。其中仅有斯廷格一家生产果汁,员工不过十一二人。另外,茵茂尔生产矿泉水,玫瑰园为当地硕果仅存的一家啤酒厂,其市场 也均局限在本地区。仅就实力而言,它们很难联合发布广告并制订计划“赶走”中国果汁。
事实上,联手做广告尽管确有其事,但也主要“针对”当地消费者。
5月19日,三家财力不济的小企业成立“广告共同体”,针对曹阿地区民众展开“本土化”的公众营销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重在说明三家企业采用当地的水果 和原料,雇用当地工人,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以“乡土情结”来劝说本地区的民众购买本地区企业生产的饮料。在发言中他们也并未针对中国果汁。
“反击说”源于地方小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三家“乡镇企业”的本土化营销,主要针对的是曹阿地区,而非整个德国。
曹阿地区人口不足20万,面积也不足0.1万平方公里,与人口8200万、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的整个德国相比,曹阿地区显然有些微不足道。而国内中 文报道主要援引的是德国《西南日报》的一篇文章,严格来说报道并非来自《西南日报》(它自身也并非德国主流媒体),而是西南报业下属的地区报《曹伦·阿贝 信使报》,仅在曹阿地区发行,三家企业的广告也仅在曹阿地区投放。
在报道三家企业19日的活动时,《曹阿信使报》记者用了“广告 反击低价矿泉水和中国果汁”这样的标题,然而对照报纸原文,记者发现其文章的用意与标题相去甚远。比如,原文报道中提及“中国果汁”的并非三家企业,而是 出现在记者的背景介绍中,这些企业并未“公开表示”中国果汁是敌人。另外,中文报道中关于德国企业要“赶走”中国果汁、要求民众不喝中国饮料、联合其他饮 料商等内容,原文皆没有提及。
“中国果汁”在德远未畅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果汁在德国畅销”的说法也并不属实,因为中国果汁在德国市场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其原因在于,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只是“浓缩汁”,德国饮料企业以此为原料进行配兑后以德国品牌进行销售。
德国是世界第一大果汁市场,但本土水果产量很少,大型饮料公司的浓缩汁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中国向德国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在销售商和大公司的双重压力 下,小型果汁厂正在失去生存空间,要想活下来必须在夹缝中寻求新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曹阿地区的果汁企业斯廷格便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斯廷格等打出“喝 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的口号,正是要依赖本土市场继续生存。
事实上,尽管德国在原汁上十分依赖进口,但其品牌果汁市场却是清一色 的“国货”。毕马威德国公司高级经理王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在德国市场上都很难见到法国、意大利出产的饮料,日本经营多年目前在德国市场上也只 有一个酸奶品牌。因此,“中国果汁”远未畅销德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