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2009-04-01 10:232130

序言

   经过近30年的高速成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期。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从外销转向内销、内外销并举,或从代工到自 主研发、自主品牌,或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价值、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或从制造延伸到服务,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或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 升级风险管控能力体系,都要求企业在创新、经营管理和人力绩效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升,重塑企业的核心能力。

   重塑中国企业,企业必须要回归到基本面,即通过持续的产品技术和商 业模式创新、精细化的经营管理以及高效的人力资源来获得可持续的增长。信息化是帮助企业优化创新、提升管理和人力绩效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加 速器。 用友深刻洞察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推出“加速器计划”,发挥专业优势,以信息化为手段鼎力相助中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快速响应,提升管理水平,控制 经营风险,并成功实现从外销到内销、从制造到服务、从价值链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升级,迎接下一轮景气周期。

   用友董事长兼总裁   王文京

   关于本调查

  2008年底,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外需的下降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经济周期中的调整转型时期。在此关键时刻,不期而至的危机,提前释放了原来以快速粗放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在短缺经济中快速崛起,在中国加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中飞速扩张。但中国企业还从未经历过如此巨幅的经济调整,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

  需求与消费下降、资金链断裂、裁员、减薪、乃至公司破产和倒闭,各种坏消息遍布各国的媒体之上。但在中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推 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并针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们也未雨绸缪,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在政 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有望成为率先从经济调整中恢复的经济体。

  那么,这次经济调整对于中国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生物进化历史中,每一次气候的巨大变迁都会为物种的进化带来飞跃——不能进化的物种会灭绝,适应环境的物种将进入大规模繁衍的新时代。企业也 是一样。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经济气候的剧烈变迁,但毋庸置疑的是,谁能针对新环境迅速应变,谁就能在经济调整过后迎来新的市场发展机遇。

  对于生物来说,这就是进化;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转型和升级。

  从2008年11月开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计世资讯在用友公司的支持下,联合针对100多位中国各行业企业的CEO进行了访谈,调查本次 经济调整对于中国企业在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并总结各企业在面临经济环境巨大变迁的时候所采取的各种转型和升级的行动模式,以及支撑这些行动模式的基本驱动 要素,希冀对其他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升级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图1 调查企业性质分布
图1 调查企业性质分布
图2 调查企业行业分布
图2 调查企业行业分布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摘要

  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复杂和多变。所谓复杂,即企业必须要面对众多的、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所谓多变,即这些问题和 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和爆发。企业CEO们发现,单凭过去的经验无法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处处都有风险,他们必须在黑暗中摸索,在荒原中闯出一条出路来。

  调研显示,企业领导者当前面对的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订单压力凸显: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的压力,同时客户对于供货价格和付款周期更加敏感。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价格大幅波动导致企业承担巨大的库存风险,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资金紧张:销售不畅,融资渠道堵塞,库存增大,资金周转压力加大。

  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成本上升双重压力。

  节能环保责任加重:全球性环保意识的增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济调整期中国企业风险控制意识不够、能力不足、体系不全的问题日趋严峻。

  在我们所调查的100位企业CEO中的先行者们,正在尝试通过以下六种模式带领企业走出困境。

  从外销到内销: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从低端到高端: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从制造到服务:企业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

  整合产业链资源: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从先行者们的经验来看,企业越来越关注经营管理基本层面的问题,以支持企业及时地转型与升级。成功的企业正在以下三个方面致力于重塑企业基本面:

  持续创新:企业在市场、产品和技术以及商业模式方面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

  管理提升:企业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人力绩效:抓住全球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机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绩效。

  虽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发现,被访的CEO们对企业的未来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中国政府拥有充裕的经济资源调配能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企业的先行者们正在以坚韧不拔、自信向上的精神闯出经济调整周期,迈向更为灿烂的未来。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于2008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三十年中,中国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出现了一批全球知名的世界级企业,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同时,中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孕育出一批世界级的制造商,以其巨量的产能向全球 供应着优质、低价的产品。另外,还有一些隐形冠军企业,专注于一个狭窄的产品领域,但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其市场份额却居于前列。

  因此,中国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剧并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相继陷入衰 退。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信贷危机的大国,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回落、生产下滑、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中国经济以低成本、高污染、高耗能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所积累的产业结构矛盾提前释放,同时中国经济在多年超过10%高速发展之 后也正在进入一个周期性调整期。

  “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中国百位CEO的调查发 现: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节能环保责任加重,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现在和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 必须应对的六大关键挑战。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1. 订单压力凸显

  “从2008年11月20日起,我们公司的汽车销量急剧下降了50%。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大量工厂倒闭,导致物流行业受到影响,商用车的需求下降。”

  ——常州华迈东风车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华

  48%的CEO告诉我们,他们已开始感受到订单减少带来的压力,并且认为这已对企业业务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外向型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调研中高达70%的外向型企业表达了这一观点。

  订单减少状况并非只来自于广为大家所认知的外销企业。47%的内销企业CEO也告诉我们,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等行业,订单量都在急剧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CEO们认为,订单压力不只来源于订单减少,付款周期加长、客户对价格更为敏感、竞争更为激烈,进一步让CEO们感受到了争取订单的巨大压力。

  CEO们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深,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订单压力还会长时间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对于中国企业CEO而言,争取更多订单是他们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直接、最急迫的挑战。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2.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对我们而言,库存是最要命的,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企业巨大库存成本负担、甚至成为企业亏损倒闭的核心原因。”

  ——上海春日机械执行总经理王雄澄

  2008年,农产品、石油及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剧烈波动。这些与企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在这一年内像坐上过山车,先是一路飙升,半年时间内翻倍、甚至更高,之后又直线跳水。

  33%的CEO告诉我们,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他们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影响。CEO们认为,这种影响表现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往往会变成企 业的高成本库存。一般而言,在原材料价格上升时期,企业基于价格上涨预期,往往会囤积相当数量的原材料。当原材料价格急转直下时,囤积的原材料立即变成了 高成本库存。如果同时遇到经济下行、订单减少,这些高成本的库存量就很难消耗。持有高成本原材料库存会急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甚至成为企业倒闭的导火 索。

  CEO们认为,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的这种大幅波动不会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走弱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大宗商品等原材料的价格的大幅波动在近几年内还会不断出现。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3. 资金紧张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难的严重问题,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贷款,根本无法面对当前的危机,我们今年也是贷款没贷到,还好我们从其他渠道融资一千多万元用来周转。”

  ——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瑞

  20%的CEO告诉我们,他们的企业正在面对资金紧张问题的困扰。在外销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企业中,资金紧张问题更为突出。

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29%的CEO认为,下游经销商占用资金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不过,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银根紧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过度投资则是外销内销兼顾型企业的最重要原因。另外,第三方债务、自有资金量不足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CEO们认为,资金紧张的持续时间越久,企业倒闭的风险和比例就越大。“现金为王”是目前CEO们普遍采取的应对资金紧张问题的对策。CEO一致认为,资金紧张是企业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最大问题之一,保持现金是企业战胜资金紧张问题最实用的武器。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4. 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

  “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人均工资780元,每月人均创造价值12000元,投入产出比是相对固定的。新劳动法的出台使企业人力成本骤然提升30%。企业又没有充足的应对时间将成本转嫁出去,这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冲击。”

  ——珠晖模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挺

  CEO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稳定提升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另外,CEO们认为,新劳动法的实施也使 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短期内上升很大。原本中国企业竞争的重要优势——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正逐渐丧失。49%的CEO认为,从长期看,人力资源成本还将持续上 升。

  CEO们认为,在成本上升之外,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结构化问题。国内最近出现的从“民工荒”到“民工慌”现象,恰恰是人力资源结构化问 题的真实反映。79%的CEO们强调他们的企业缺少高端人才,包括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事实上,如果一个区域市场的高端人力资源缺少,不仅高端人 才的成本会上升,而且使企业的选择范围变窄,造成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速度会加快,最终导致企业招聘、培训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另外,CEO 们指出,企业整体人力绩效处于低水平状态,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5. 节能环保责任加重

  “我们企业是地方的大集团公司,又是和香港公司的合资企业,非常重视节能环保。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努力贯彻节能环保的理念。”

  ——福建象屿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郝雷鸣

  29%的CEO告诉我们,他们正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节能环保责任的加重。对于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等“两高”(高能耗、高 污染)行业中的企业而言,他们的CEO甚至认为,节能减排是他们未来5年发展中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政府部门对于这些企业,给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 求,如果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留给他们的将是关停并转的结局。

  在感受节能环保责任加重的同时,也有CEO意识到,节能环保其实具有“双刃剑”的功效。一方面,在对各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产能进行加速淘 汰的同时,企业必将在短期内加大其环保成本费用支出,影响到短期经营业绩;但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政策还包括了对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的鼓励措施,从而使那些较 早采取应对措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成本领先优势,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从而企业赢得长期经济效益。从长期看,这些CEO们认为,节能 环保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6.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到,现在企业的经营风险非常大。我们现在特别重视应急方案的建立,以及联合一些企业随时准备共同应对风险。”

  --  轩辕国际集团总裁杨云松

  几乎所有的CEO都认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剧增,而留给CEO们采取措施、应对风险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企业能否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灵活运用风险控制手段,及时有效应对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是在当前复杂商业环境中CEO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企业经营风险来源很多,调查显示:市场环境、政策和顾客需求外部因素,是更多CEO认为的风险来源。同时,CEO们也认为,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制度等内部因素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各种风险。

  面对经营风险,CEO们认为,当前中国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风险控制意识不够;风险控制手段不足;风险控制体系不全。调查显示:加强财务监管,完善制度,建设应用信息化风险管理系统是CEO们最为认同的应对经营风险手段。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93%的企业CEO认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这既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举措,也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 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发现,业绩出众(年均毛利率≥20%)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他们更加积极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挖掘市场机会、寻找新的增 长点。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从一些从容应对危机、有效解决问题的企业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六种转型升级路径,可能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危机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分别是:从外销向内销转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1. 从外销到内销

  “增加内销困难很大,但为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增加内销”。

  ——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选择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CEO多近一倍。而所有的外销企业中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实行内销外销并举的策略。服装、鞋帽、玩具、家具、机电等行业中的外销企业向内销转型更加明显。

  CEO们已经意识到,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利润率低,可是销 量很大,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过度依赖海外单一市场,对于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转向内销又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从新的品牌、渠 道、市场、售后等领域从头做起,但大多CEO的共识是,“做,不一定不行;不做,一定不行”。

中国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成功案例:某机械公司在坚持外销同时,向内销转型

  某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出口紧固件产品排名第一的企业,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客户。过去一直只做出口业务,但由于汇率和反倾销的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开始增加内销。

该机械有限公司在向内销转型时遇到了三个问题:

  1、产品品种不一样。国内是紧固件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很丰富,所以主打国内市场时产品种类的选择要有所区别。

  2、客户群不一样。外销面对的是批发商,内销由于国内是紧固件集中生产地,所以做批发价格没有竞争力,因此要尽可能做终端客户。但批发商相对要求低,而越接近终端,客户的需求越高、越个性化。

  3、经营方式不一样。外销是以集装箱批量销售为主,而内销是小批量。外销强调准时交货,内销则以全制胜、以快制胜、以奇制胜。全是指客户要求货品要全;奇是指开发一些如轨道交通、核军工这样的有需求潜力的新客户。

  该机械公司面对问题,采取的策略是:1、主推行业宽、质量高、附加服务多的高附加值产品;2、向终端找经销商,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3、增强产 业两端的比重,一头是技术的开发、采购,一尾是销售、物流,目前该机械公司是20%自己制造、40%后处理加工、40%全成品采购,增加内销,将使得更多 的技术开发成为可能,物流销售的环节也得以扩展;4、市场多元化发展,风险分散。而且,公司也在尝试创新经营模式,因为在国内建联销店面成本太高,所以正 在考虑在网上做电子商务销售。

  2008年,该机械公司在钢价、汇率波动、欧洲紧固件反倾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综合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年销售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企业管理层总结认为,这还是向内销转型的相关策略贯彻得不够彻底,否则将能够保持上半年50%的高增长速度。

   2.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中国90%的服装鞋帽企业都是代工生产,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 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由点及面,中国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过度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大量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以微薄的利润率、靠大批量生产和过于 单一的大客户订单维持经营,这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台湾制造模式已经证明了这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经济形态存在弊端,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当前代工企业向 自主品牌经营转型已刻不容缓。

  尽管经营自主品牌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是调查发现,超过75%的代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向自主品牌转型。

  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所需前期投入的时间较长,企业缺乏转型经验、企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建立研发能力、需要改变业务运作模式、 需要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和网络,企业对于投入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相当数量的CEO已经开始在学习同行业品牌企业的经验,在思考向品牌经营转型中 应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代工生产的延伸优势,在尝试性地进行新产品新地域市场的品牌经营创新,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

  成功案例:NE·TIGER 差异化竞争成就品牌

  NE·TIGER是东北虎皮草有限公司的著名品牌,是1992年由其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张志峰创立。目前,NE·TIGER是中国顶级奢侈品品牌,不仅奠定了中国皮草第一品牌的地位,而且创造了高级定制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的领先优势。

  最初,张志峰主要以服装代工为主。即使到2008年,为其他品牌代工业务仍然占据了其整体销售额的70%。

  自主品牌意识是张志峰在与国际厂商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从1992年起,张志峰相继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中国香港成立了NE·TIGER全球四大设计营销中心。

  以代工养品牌,而NE·TIGER能够跻身于中国皮草第一品牌,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第一是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NE·TIGER是服装品牌,然而张志峰却将它聚焦于皮草小众市场上。这样,有限的资源投入即能产生出显著的效果。NE·TIGER在皮草上的奢侈品品牌 地位初步建立之后,又顺延至另外两个小众市场——高级晚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这样,NE·TIGER就避免了因品牌泛化而价值淡化的危险。

  成功案例:

  第二是皮草的质量。人们像对待黄金一 样对待皮草,他们更注重皮草原料。NE·TIGER就从产品原料入手,每一块皮草原料均来自丹麦、美国、加拿大等世界顶级水貂产地,并辅以世界一流的毛皮 制作工艺。现在,NE·TIGER已成为哥本哈根“紫色俱乐部”的第一个中国会员,享有在设计中采用世界最顶级的“紫色级”皮草的权利。

  第三是设计,甚至可以说设计是NE·TIGER的灵魂,张志峰自己是设计师,他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提取以及中国传统名贵面料的使用,并结合西方的立裁手法和顶级皮草,以努力追求中西合璧的理想境界。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2008春夏系列服装发布会上,NE·TIGER隆重推出了“锦绣国色华夏礼服”系列。面料采用了“寸锦寸金”的织锦 并运用了结合四大名绣技巧于一身的绣花工艺;色彩上由黄、黑、蓝、绿、红五大国色进行系列诠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NE·TIGER将西方立体剪裁技 术运用于设计之中,以更好地体现东方人的玲珑体态。设计师还对乔其纱、双宫缎、意大利织锦缎、蕾丝和云锦等辅料进行中西混搭,重新演绎西式的半杯礼服、骨 架胸衣、百褶裙、鱼尾裙等经典款式。

  成功案例:

  品牌传播方面,NE·TIGER通过展会营销和事件营销,扩大其在行业和目标消费群中的影响力。

  从代工到品牌的发展之路,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志峰计划到2010年,公司停止所有的代工业务,专注于发展自身的品牌。

   3. 从低端到高端

  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中国企业正在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调查显示,49%的CEO已经开始将产品向高端升级,26%的CEO已经有明确的升级高端的方案和时间规划,75%的企业CEO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举措。

  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既可以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也可以是产业链升级。无论是产品与服务还是产业链的升级,对于帮助企业由大转强都非常重要。产品服 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链升级,指企业经营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向高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升级(即所 谓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从而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是中国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

  成功案例:上海春日机械在产品升级中稳健跨越危机

  上海春日机械隶属台湾上市公司春雨集团,主营冷冻、锻压机械、螺丝螺帽,客户为汽车制造商、火花塞、零配件制造商等。在企业经营近10年里,前 9年每年以30%复合增长率的速度增长,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欧洲反倾销影响(目前中国每年出口紧固件几十万吨,其中30-40%出口到欧洲,中国反倾 销败诉后税收要涨到70%),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形势严峻。

  2006年及以前,春日机械的普通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企业全部产量的70%,到了2007年,技术、难度高的高端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到80%。 普通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介于5-8%,高端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为20%。海外市场该类高端设备的价格差异很大,春日机械的售价约为美国企业同类产 品的一半以下。过去春日机械的出口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在海外市场主要销往印度、巴西、伊朗等地区,目前春日机械开始开发美国、东欧和比利时市场。与 此同时,春日开发的高端设备在国内市场也掀起了需求高潮,这类大型设备、复杂设备目前可生产中国高铁所用的超大型直径30毫米的螺丝螺钉,国内还没有同类 设备可以生产,因此为国内重点铁路建设单位所青睐,铁道部下属4、5个厂都采购春日的产品,4、5百万元人民币/台售价。

  2007年下半年开始,春日机械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后,产品总产量和销量虽然大幅缩减,但收入基本持平。2007年收入1.8亿元,2008年收入1.6亿元,同时成本大幅下降。

  春日机械通过研发制造高端产品升级,不仅扩大了海外市场销量,同时还增强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产品升级、量减价增、低端升级高端帮助春日机械稳健、轻松地渡过危机难关。

  4. 从制造到服务

  制造业的“微笑曲线”表明,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后端的销售和物流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更高的环节,而生产制造的环节利润较低。中国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将面临同质竞争愈加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的严峻压力。

  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无不感受到利润偏低,同质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中国部分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如家电制造业,其利润已经薄如刀刃。

  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赢利增长点,是中国制造企业突破竞争红海的重要选择。

  调查显示: 52%的CEO已经认识到了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的潜在问题,正在主导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有超过34%的CEO们表示,企业已经开始从制造向服务转型。18%的CEO们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方案,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进行转型。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

  成功案例:广东欧浦钢铁,在危机时赢得100%高增长

  广东欧浦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主要经营钢铁加工),现为广东省流通行业龙头企业、国家AAAAA级物流企业,拥有华南 (国际)物流钢铁交易中心及欧浦钢网两大业务实体。华南(国际)物流钢铁交易中心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钢铁物流基地,该中 心拥有150万吨全国最大的钢铁仓储物流区,及年加工能力达280万吨的大型钢铁加工中心。欧浦钢网由欧浦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为全国首家通过网络实现 钢铁现货买卖的公共交易平台,能够提供电子合同交易、现货交易两种交易模式服务,以及仓储、加工、运输、金融质押、公共保税五种配套服务。

  欧浦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是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现在有几千家企业在交易。买家可以在网上同时比对卖家的售价,从几千家企业中挑选售价比较低的。 2007年、2008年钢材企业遭遇了价格剧烈波动,多数企业都是提前囤积原材料,但遇到钢材价格下跌的时候,就要面临着巨大的库存成本压力。而现在在这 里交易的企业,只需要缴纳30%的定金,就可以将钢材提走,同时,交易中心还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提供仓储、加工、运输、金融质押和公共保税等服务,减少企 业固定投资、存货风险和资金压力。

  广东欧浦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依靠单一的制造、加工业务无法实现更快增长、甚至所面对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时候,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 新的市场机会、新的赢利增长点,令企业在危机中享受着独有的春天。欧浦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家通过网络实现钢铁现货买卖的公共交易平台,2002年成 立,2005年就开始产生效益,2008年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预计2009年下半年将以100%的速度增长。

   5. 整合产业链资源

  “危机形势下,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保证企业内部正常运营同等重要。”

  ——上海春日机械常务总经理王雄澄

  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选择。

  调查发现,81%的CEO已经开始考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高达30%的企业已经开始整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此次在危机冲击的产业链传导效应 下,很多CEO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如此重大,而维持稳定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链整合,某位CEO说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 是最可靠、最节省成本的”。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意义有所不同,有些行业企业整合上下游是为了稳定经营、应对经营风险;有些行业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有些行 业企业是为了多元化经营开拓新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有些行业企业是为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有些行业企业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重 新定义行业、确立产业链核心地位。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都是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

  成功案例:万达整合上下游商业业态,在房地产冬天独善其身

  大连万达集团成立于1988年,经过20年发展,万达集团已成为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300亿元,年销售额200亿元,年纳税超过10亿元。

200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需求和价格同步下滑,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冬天,据业内人士的一致判断,2009年房地产行业可能依然无法止跌,然而万达集 团的发展态势却是独立于全行业。2009年计划新增大型开发项目超过10个,新增电影屏幕预计达到10000块。其经营秘诀是什么?整合下游商业。万达集 团如今不仅在主营业务中拥有商业地产包括上海万达广场 、北京万达广场等;住宅地产包括北京大湖公馆 、大连大连明珠等;同时还整合了下游的酒店、超市、电影城等商业模式,高级酒店包括索菲特大饭店、万达国际大饭店等连锁品牌;影城包括北京星美影城等;超 市与沃尔玛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万达的房地产可以自己开发建造、自己租赁经营”。

  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和宏观需求环境不景气时,万达依然可以在旅游食宿、百货消费、休闲娱乐等行业获取丰厚的收入。整合产业链下游,不仅仅 帮助万达稳定企业生态链、降低合作成本,更是有效抵御了单一行业的经营风险、开拓了创新的赢利增长点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产业链贯通、上下游业务相辅相成的 整合优势也成倍提升。

   6.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不少CEO在访谈中表示,企业过去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来自于市场本身的快速增长。某位CEO在回忆几年前企业快速发展时谈到“那年的收入又增长了70%,其实根本谈不上管理好不好,无非是市场太好了。”

  然而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利润摊薄,企业原有的追求规模扩张、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某位CEO 谈到:“原来是糊涂着挣钱,现在是很难挣钱”。

  “练内功”,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将事情做精、做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使得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调查中,CEO们提到,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相当多的CEO表示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经营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成功案例:青岛建设集团 精细化管理创造效益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公司(简称青建集团)成立于1952年,业务范围涉及工程承包、地产开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在工程承包方面,青建集团承建 了奥运场馆、机场、会展中心、大剧院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在地产方面,青建集团在青岛、济南、北京、沈阳等国内十几个城市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国家 开发商业和住宅地产。2007年青建集团的营业额为111亿元。

  工程建筑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每个运行的项目都沉淀着大量的资金,由于项目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因此资金管控难度很大,不仅资金使用效率 低,而且资金风险也很大。由于没有有效的工具支持,过去青建集团像其他大多数工程建筑企业一样,在管理上属于粗放式运营。除了资金管控问题之外,青建集团 难以动态地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无法在动态分析每个项目的成本和盈利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决策。

  具体而言,青建集团(1)因为没有统一的财务核算平台,因此没有办法实施掌握集团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风险;(2)因为缺乏一个集成的工程 项目管理平台支持,因此导致信息的滞后和失真,遇到客户方设计变更无法做到快速有效应对;(3)项目过程管理落后,导致工程项目在分析考核、过程管理、技 术文档、合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形成的信息是零散存放,不能做到项目之间的经验拷贝和项目知识的管理,因此影响到项目的快速扩展和运行;(4)对项目进 度、成本和资金难以有效地进行预算和监控;各业务部门信息数据不能共享,未能作到协同作战;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青建集团应用了集中财务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了集中的项目管理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青建集团(1)通过建立统一的财务 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所有公司的财务状况;(2)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企业运营;(3)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 本;(4)建立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平台,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集成应用;(5)建立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及人力资源系统。

  成功案例:青岛建设集团

  精细化管控的管理模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下,青建集团下属机构的所有支出由集团资金中心严格按照资金预算、通过银企直联平台统一对外支付。这种集中财务模式有效地加快了资金流动,创造经济效益,并能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风险。

  成功案例:沃尔玛(中国),“零售即细节”

  沃尔玛是全球500强之首、零售业巨头。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经过多年发展,沃尔玛目 前在全国共55个城市开设了100多家商场,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社区店三种业态。沃尔玛在中国的经营始终坚持本地采购,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支持当地制造业。目前,沃尔玛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本地产品达到95%以上,与近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沃尔玛人强调一个理念:“retail is detail”(零售即细节),意思是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注重细节,即精细管理。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沃尔玛的一项重要应对策略就是:控制成本、 压缩开支、开源节流、精细管理。最初,沃尔玛山西太原店就冬天室温控制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将室内温度由以前的20多度下调到16度恒温,超过16度就关 闭供暖设备,这样顾客冬天着装多,既不会觉得冷、也不会过热,在顾客感觉舒适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还节能环保,尝试获得成功,单店每月可减少15万元供暖 成本,于是北方区34家店全部采用此方法,一个冬天成本节约非常可观。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强调降低成本,可就是缺少有效手段,沃尔玛从细节着手,精细管理产生了大效益,这是沃尔玛的一贯经营理念,他们向顾客倡导 “save money, live better”(更省钱、更快乐),而他们的管理理念也遵循了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零售企业节省成本、发展更好。

   重塑企业基本面

  “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达尔文《物种起源》

  这次巨幅的经济调整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企业所拥有的规模和过去成功的经验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定能安然度过这次经济结构性 变迁。关键在于主动变革,适应变化。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决定能否成功变革的关键要素是三个:持续创新、管理提升、提高人力绩效。这是当前CEO们重塑 企业基本面,必须要扎实做好的三方面工作。

重塑企业基本面重塑中国企业

   1. 持续创新

  “只有创新,中国制造才能改变“世界工厂”的形象,走向‘中国智造’。”

  --   北京医药股份公司总经理  李向明

  受访CEO们谈到如何应对危机时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创新”。而受访企业所采取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分为市场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种模式。

  访谈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年收入400亿元的物资流通超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参与无线增值业务的小型民营企业,它们都在创新活动中寻找市场机会—— 有的是从外销到内销,开拓新市场;有的是从代工到自主品牌,产品从低端到高端,提升产品附加值,有的是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比如从制造到服务、整合产 业链资源。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创新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快速适应变化的重要能力。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CEO们强调创新的持续性,认为创新要“常态化”。这表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在短缺经济时代和不充分竞争时代 的“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复存在。相反,越来越充分的竞争逼迫着企业必须以持续的创新去赢得顾客,赢得市场。这种持续创新存在于企业各处:大到战略、管 理和商业模式层面,或者在产品、技术和市场层面,小到企业运营细节。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极主动地进行小创新即能积累出大创新。“敏捷经营、快速响应 ”,将是优秀企业的必备素质。

   2. 管理提升

  “Retail is detail(零售即细节)。”    --    沃尔玛经营理念

  除“创新”之外,CEO们还经常提到提升管理的重要性,即要在经济调整时期“苦练内功”。

  CEO们认为,应对寒潮袭击,最基本的手段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特别是精细化经营管理的能力。这次“过冬”,企业扩张速度放缓,但也提供了企业 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机。CEO们希望通过精细化经营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企业风险控制能 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水平,提升企业敏捷经营、快速响应能力。

  CEO们认为,信息化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相当多的CEO表示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经营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 提高人力绩效

  “先造人,后造车”——丰田成功秘诀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保持高水平的盈利能力,关键在于:第一能否通过持续的创新获取顾客价值,第二能否通过精细化的管理降低成本,快速反应,从而扩大价值空间。CEO们认为,企业要通过持续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最终需要由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

  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追随者,并不是因为其人力成本低廉,而是因为其单个员工的产出效率更高。

  本次调查发现,一方面,在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人力成本占企业成本比例越来越高,选、育、用、留、裁,都牵涉到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高 端人才短缺现象随着同业竞争和人才流动而日趋严峻。对于CEO们来讲,最难的事情莫过于为高级管理职位选择合适的高级管理人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生产力、满意度和尽职度以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成为CEO们关注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人力 资源管理平台,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业务协同,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以支持企业利润的增长、规模的扩张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CEO们认为,理想的人力资源应该是“资本中心”,即能够产生利润的源泉,而不是“成本中心”,即只是消耗利润的地方。这样的“资本中心”应当 能够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即CEO们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的构成来衡量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能够为其他不同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增值 工具和分析工具。

  结束语:重塑中国企业

  生产要素中天然的“价值洼地”已经渐被填平,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都处于上涨通道中,而这些要素在过去曾经不可思议的低廉,这正是中国企业过去长期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

  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大大削弱了全球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并透过出口商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冲击着中国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 失衡所积累的问题提前暴露,经济周期的调整令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不管愿意不愿意,中国企业在挥手告别天然的“价值洼地”的时候,不得不重塑企 业基本面,通过各种转型和升级的途径,闯出一条新路。

  白垩纪末期,即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当最后一批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趋于寒冷的气候变迁而灭绝的时候,各种类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已经蓄势待发,准备 迎接一个物种繁荣的新时代。同样,在这个百年不遇的经济巨幅调整的时期,已经进行转型和升级的中国企业也将在调整期过后迎来一个市场繁荣的新时代。

  这已经被证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要获得新生,就必须重塑自己。

  重塑中国企业,即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业务增长。具体而言,即中国企业必须要回归到基本面,通过持续的创新、精细化的经营管理以及高效的人力资源来获得发展。

  无论是通过本白皮书中所归纳的六种模式中的哪一种实现转型和升级,持续的创新、精细化经营管理和高效的人力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为前两者是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式,而后者则是执行者。

  然而,要重塑基本面,实现再造,企业本身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前提:尊重顾客、尊重员工,尊重技术进步。只有尊重顾客,创新才有意义,因为顾客是价 值的来源;只有尊重员工,创新才能实现,因为员工是创新的执行者;只有尊重技术进步,创新才有基础,因为持续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必须以技术进步为依托。

  实践证明,在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也将会看到,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引领着它们走出经济调整的迷雾,走向灿烂的未来。

0
标签:CEO 调查 报告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2021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手机银行已成为银行最重要触客渠道

2021-12-07 14:24
1429

央行调查报告:去年末全国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51万元

2021-09-13 18:12
13632

我国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在金融科技布局等方面与国际存差距

2020-09-14 15:11
129486

德勤2020年全球区块链调查报告

2020-07-04 13:13
1232

新车质量调查报告:丰田排名大跌,质量垫底是一个美国品牌

2020-06-26 20:37
14475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