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随着国家收紧银根,变相融资已成为地方政府弥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审计署近日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发现,2011年以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总量达3.8万亿元。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晔君)随着国家收紧银根,变相融资已成为地方政府弥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审计署近日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发现,2011年以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总量达3.8万亿元。不仅如此,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贷款等七种“多元化”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其变相融资额高达2180.87亿元。
这七种变相融资方式是: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和违规集资。审计署抽查发现,2011-2012年,有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1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负责人指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与此同时,政策的一再收紧并未阻挡“极度缺钱”的地方政府信托融资的脚步,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5.78%,即在8.7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中占据了2.11万亿元;配置比例同比提高3.93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为扩充“钱袋”,地方政府还存在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购买信托,信托又投向地方投资基建项目的可能性。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由于目前中央对地方发行债务控制比较严,地方政府没有办法从正规渠道获取足够资金,为了追逐政绩,通过各种变相融资手段来获取所需资金,以投资带增长。目前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发行理财产品是地方政府变相融资采用的主要手段,由于变相融资很难进行统计,造成地方债规模可能远超目前统计数据,大大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正在有意识地纠正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行为。去年底,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今年5月,银监会又出台《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胡潇/制表
(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