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贸易融资图变论
供应链融资绝不专属于银行,也不一定基于贸易形成的自偿性资产的自动信用风险缓释。值得一提的是,电商供应链融资由作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主导,目的在于主动整合供应链财务资源,以打造和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贸易融资图变论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3年04月26日09:59来源:中国外汇 作者:林建煌
对于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变化意味着发展机会,在变化中寻找商机成为其发展的主基调。
文/林建煌 编辑/韩英彤
2013年,贸易融资将如何发展?首先,需要关注利率市场化和新资本框架双重因素推动下的流贷贸易融资化趋势的纵深发展。2012年六、七月份,央行重启存贷款不对称调息,意味着“十二五”规划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加速推进。这必将引发金融加速脱媒。一年来国内外监管层和银行业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热议就是很好的印证。显然,银行体系的传统流贷需要探索新的生存空间。贸易融资由于具有高资本收益率的比较优势,必将成为银行流贷未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2013年正式实施的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将对银行信贷提出更高的资本要求。而去年国内重启因2008年金融危机而中断的资产证券化进程,正是为应对新资本框架所采取的一个极重要的措施。无疑,这一切将强化流贷向贸易融资的转变趋势。
代付:从“代付入表”到替代创新
2012年8月份,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237号文)出台,对国际和国内同业代付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规定委托行向客户提供代付的业务,按从代付行拆入资金后向客户发放表内贸易融资处理。而规范之前的实务中,委托行大多是按向客户提供担保的表外贸易融资处理。代付业务在委托行入表之后,实质上提高了委托行的信贷规模占用、资本计量和拨备计提。文件出台之后,代付市场立马刹车;而与此同时,代付替代产品市场则启动了新一轮的创新。
国内代付量大幅萎缩,新业务几乎停顿,旧业务去年底前到期的自然到期,跨年度到期的必须消化信贷规模,还必须消化资本和拨备计提。据了解,由于消化压力过大,监管部门在去年年终之前对过渡期限的要求有所放宽,使得银行业有惊无险地暂时度过一劫。然而,这一文件的影响是长期的。为应对不利变化,银行业纷纷加紧研发和推广替代产品,如国内偿付、福费廷、参付金、再保理、受益权转让等,构成了去年下半年国内贸易融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无疑,这些产品在2013年还会继续发展。这些替代产品或者可以短期规避管制风险,或者虽占用信贷规模但可以腾挪信贷规模,或者可以节约资本占用,或者可以豁免信贷规模但明显抬高融资成本等,不一而足。
国际代付由于外围市场行情波动导致需求减少,所以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影响不容置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银监会文件出台的背景是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国内代付的确需要规范,而早已通行多年的国际代付一并纳入规范范围则大大出乎意料。然而,世事常变,市场常新,2013年一旦出现新的利率市场机会和汇率市场机会,势必会再次激发国际代付的大量需求。那么,2013年的国际代付又会如何发展呢?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一直就没有闲着,诸多替代产品已经登场,如假远期、偿付、保付、风险参与、NRA账户融资等。这些替代产品的组合变幻颇有奥妙,而对其的研发和推广,仍然需要国内外银行同业的联动。代付行千万不要以为银监会的文件只涉及委托行,事不关己。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试想,委托行如果没有业务做,代付行的业务又从何而来?
跨境本外币避险组合:从市场变化到交易背景
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对利率和汇率波动都很敏感。过去的几年里,一度高企的国内人民币利率促进了国内代付的快速发展,几乎可与供应链融资、保理融资、票据贴现一争高下,因为任何一种管制都会内化为融资价格呈现出来。多年以来一直盛行的跨境本、外币避险组合,更是因境内、外利率和汇率的波动而生。其中,热门的跨境人民币产品组合所基于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业务量从启动之初(2010年6月19日,即二次汇改的前一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零头,到2010年下半年的五千多亿元,再到2011年的每季五千多亿元,直至2012年的每季七千多亿元,增长势头可谓迅猛。
美联储的四轮量化宽松一再压低了境外美元利率。境内美元利率在2012年则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年初突然高企,美元揽储成为一场激战;下半年一度低于境外美元利率,美元过剩,出现了境内全额存人民币融资美元即可实现理财收益的奇观。然而,去年初异常增长的巨量美元存款,将在2013年的上半年陆续集中到期,到时境内美元势必减少,境内美元利率恐怕会重新上升到正常水平。同时,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加大了震荡波幅,上半年一度贬值,下半年则反转升值。
银行最怕的是不变,最不怕的是变化。市场变化对于基于国际贸易或类似国际贸易背景的跨境本外币避险组合来说,都意味着机会。机会面前,银行需要准备的是不断变化的产品,客户需要准备的则是贸易背景。去年的进出口贸易一改长期的年20%~30%的高速增长势头,转折进入年10%以内的中速增长通道,估计全年增幅只有8%。有意思的是,2012年银行业的国际结算量却依然高歌猛进,保守估计增长率也在20%以上,相较进出口贸易多出来10%的年增长率应该不在话下。这不禁令人生疑,这多出来的国际结算量又是基于什么背景呢?除了居民个人收支背景和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催生的如内保外贷或外保内贷等资本背景外,业内估计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企业入境和不入境的转口贸易背景。换言之,银行业对转口贸易背景的国际结算的争夺,在2013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愈演愈烈。
供应链融资:从风险暴露到电商挑战
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主要指银行供应链融资。近年来,供应链融资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估计2012年末全行业供应链融资余额将近7万亿元之巨。与之相伴随的是,去年供应链融资风险也有了比较充分的暴露,包括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周期下行的系统性宏观风险和行业风险,还有像钢材价格低位运行下大面积的钢贸商资金链断裂后所出现的假仓单、仓单重复质押等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这应足以警醒银行同业,理性看待供应链融资发展;但事实上,反而吸引了多家银行逆势进军供应链融资市场。这是因为先知先觉的银行经过这一轮经济周期的演进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看得更清楚了,银行历来不打无把握之战。供应链融资借助于贸易中形成的自偿性资产缓释了信用风险,但也因此加大了操作风险。为了有效规避操作风险,也为了有效提高操作效率,供应链融资的线上化在2012年几乎成了银行业共识。多家银行正着手开发系统,希望与核心企业、物流公司充分共享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账款信息。个别先行的银行的系统已投产,但大多银行的系统则尚未投产,然而宣传已先声夺人。
然而,供应链融资绝不专属于银行,也不一定基于贸易形成的自偿性资产的自动信用风险缓释。电商供应链融资异军突起,必将重新定义供应链融资的内涵和版图。
电商供应链融资的始作俑者应该算阿里信贷。2012年8月一经推出,曾引发市场热议。阿里信贷的经营模式无疑值得传统的银行供应链融资借鉴,其风险控制基于海量的电子交易数据分析,类似于信用保险,而且一诞生即为线上供应链融资。热议之余,最终银行业几乎一致认为,阿里信贷只是局限于小微企业或个人,对银行供应链融资影响不大。但是,面对随后推出的京东商城供应链融资,由于其兼具阿里信贷的类信用保险模式和银行供应链融资中的控货模式,再冷静的银行都无法完全淡定,因为其实际上与银行供应链融资市场已经重叠了。如果没有意外,专注于B2B的电商势必于不远的将来陆续加入供应链融资市场的争夺,它们的优势在于电商身兼核心企业和“影子银行”双重角色,控制了贸易,也控制了融资,可以实现融资和贸易的无缝衔接。显然银行需要正视电商供应链融资的冲击,更需要未雨绸缪。当然,银行有的是机会,多家银行参与京东商城供应链融资,就是一个方向,但绝不仅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电商供应链融资由作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主导,目的在于主动整合供应链财务资源,以打造和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这与国际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和现状相似,但与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不同。国内行业供应链发展参差不齐,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高度和管理力度也不一,除了少数行业具有比较严谨的供应链管理外,大多数行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常常很勉强。与之相应,国内大多数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也更多是流贷贸易融资化大势下银行出于业务转型,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批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的需要。国内去年钢铁行业供应链融资中大量钢贸商资金链断裂所暴露的假仓单、仓单重复质押等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或许就是国内供应链管理现状在融资领域上的一种反映。
此外,建议关注大宗商品融资。实务中,供应链融资和大宗商品融资,常常混为一谈。严格地说,供应链融资主要指基于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循环批量贸易融资,一般是国内贸易融资,也涉及少数的国际贸易融资;而大宗商品融资主要指基于大宗商品控货、保值的一次性贸易融资,可以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可以是国内贸易融资。钢铁行业的钢贸融资,除了以供应链融资形式叙做外,还有大量使用大宗商品融资的形式,所以,2012年大量钢贸商资金链断裂的影响还包括国内大宗商品融资。国际大宗商品融资,历来是外资银行,特别是有着完善的全流程控货机制、全牌照保值、增值机制和灵活的货物处理机制的多家欧洲银行的强项。2012年中国银行先后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入伦敦金属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重启原油期货计划,中东石油大国沙特有可能加盟人民币原油期货计划,所有这些都在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大规模开展大宗商品融资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