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投资”拉动力不宜高估
近期多地出台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国家发改委也在短时期内密集批复了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及基建、市政项目。投资项目的拉动需要多项政策配合,共同发力,单单有行政政策或愿景,而没有实际的举措支持,这样的项目拉动不可持续。
近期多地出台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国家发改委也在短时期内密集批复了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及基建、市政项目。粗略估计,这些投资项目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这显示稳增长的力度在加大,但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看,这样短期大规模的刺激是否还能起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功效,还需要市场进一步验证。
在没有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税收财政政策及其他行政手段有效配合的情况下,单单靠投资驱动并非能达到经济底部抬升的功效。此外,进一步梳理近来的刺激政策,哪些产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哪些应该坚决退出,还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大干快上”的模式只能是饮鸩止渴,难以持续。
从一些中部省份出台的刺激措施看,产业振兴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化工、新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行业,而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项目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交运设备等方面。从投资行业的属性看,“铁公基”项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拉动水泥、钢铁、玻璃、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比其他行业更能在短期见效。但回顾近十年来的投资增长轨迹,这种简单的上游拉动模式边际效应在递减,由于这些相关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行业,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形成产能扩张和增长,因此对投资的拉动效应有限。这从2004-2010年以来钢铁、水泥行业的投资增速上可得以验证。
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看,虽然各地出台的政策较多,但具体落实的项目有限,当前投资基础还在夯实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回落通道,短期内通过项目拉动止跌功效有限。同时,从当前建设项目的资金分配中也可看出,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并未缓解,目前银行贷款和中央财政在地方项目的资金占比分别为12%和5%,更多的项目需要企业自己去筹集。
从投资项目的结构看,目前出台刺激投资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并且中部省份的产业投资占比已经超过60%,中部省份的财政收入状况目前压力较大,其资金筹措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可能使得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对投资的鼓励和拉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需求和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机的情况下,单靠企业的运作困难较大。
投资项目的拉动需要多项政策配合,共同发力,单单有行政政策或愿景,而没有实际的举措支持,这样的项目拉动不可持续。投资的拉动需要货币、信贷、财税等多方面的措施配合,但从一些机构的实地调研看,商业银行对这些项目依然持谨慎态度,信贷政策依然偏紧,地方融资平台累积的风险并未有效缓解,房地产调控依然不会放松。这些制约了各项政策的有效配合空间,要使项目获批真正变为投资增长,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汲取上一轮“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教训,在具体的项目规划和审批节奏上要更为谨慎。可以看到,单靠货币超发和“铁公基”重复建设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同时,经济立马反弹的期望也较难实现,经过了入世的制度红利和城市化推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要想持续稳健,必须改变传统的投资项目拉动模式。虽然一些高新技术和产业短期内并不能给经济增长带来太多的边际效应,但一旦培育成功,其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后续增量将会支持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