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金融生态 信用赣州凸现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赣州市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对接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资金聚集的洼地,从根本上看,取决于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导、整体联动,以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纽带,从培育信用文化、构筑信用基础、创建信用区域、树立信用典型等方面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赣州“金融生态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企业守信蔚然成风。近4年来,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分别以年均18.37%、15.6%的速度增长;今年8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34.35亿元,比年初增加108.31亿元,增长14.92%,各项贷款余额409.01亿元,比年初增加50.12亿元,增长13.97%;至今年7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12.39%,比年初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中按五级分类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2004年下降19.49个百分点。
以机制为保障筑牢信用基础。赣州市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市金融服务办、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赣州银监分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金融信用环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赣州市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的若干意见》、《赣州市2005年度优化金融信用环境活动工作方案》、《赣州市信用企业、乡镇评定方案》、《赣州市优化金融信用环境考核评比办法》等文件,2008年还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的若干意见》,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建立完善了金融生态建设互动机制、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信用环境投诉制度、建立金融失信披露制度,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对破坏金融信用环境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报同级人民政府,交监察部门按破坏发展环境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每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编制逃废银行债务者名单,在赣州主流媒体上公开曝光,对逃废银行债务者在信贷支持、账户开立、现金支取、银行结算等金融服务上予以联合制裁。
以诚信为重点营造信用氛围。赣州市金融部门以打造信用赣州为目标,通过开辟宣传栏、悬挂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开展金融知识“三进一下活动”(进工业园区、进市场、进社区、下乡村)活动,与媒体合作开展“信用关爱日”宣传月、举办“金融信用大家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传播“守信荣、失信耻”的信用理念,有效营造了信用舆论声势,使“守信合法”成为社会共识。在全面完善信用评定机制和培植信用观念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我市深入开展信用创评活动,先后共评选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县(市)12个,先进乡镇53个,金融信用企业210户,“文明信用农户”8万余户,通过开展评比活动,加大了对先进县(市)、乡(镇)和诚实守信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对信用环境建设的正向激励,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司法为保障维护金融信用。赣州市建立组织有力、沟通及时、整体联动、防范到位的金融债权维护机制,以清收党政干部拖欠贷款为突破口,倾力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权,营造了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近三年来,共执结金融案件1500余件,执结金额达6000多万元,累计收回党政干部拖欠贷款本息4000余万元。各级政府以清费治乱为重点,组织有关部门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等各类收费项目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使涉贷项目收费明显降低,并大幅度降低了再次办理抵押、登记、过户费用,对续贷、展期及抵押物变现等项目只收工本费,有效改善了信贷投放环境。
以信息为支撑完善征信体系。近年来,赣州市紧紧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评级试点、推进征信产品运用等方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基本覆盖城乡、包含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在内的征信系统;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赣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住房公积金信息、企业环保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市已为2693户非银行信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已有153户企业取得银行贷款,贷款金额累计7.3亿元;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评级的试点工作,以赣州市商业银行、章贡区农村信用社为突破口,推动银行内外信用评级工作,目前,已有13户企业向评级公司申请外部评级,并完成了现场调查阶段,近期将出评级结果;着力推进征信产品的运用,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推广使用征信产品,优化金融信用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率先使用;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把个人信用情况作为人才录用、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要限制对其录用、评先、评优、晋级;在政府采购、国有投资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等经济活动中,必须要求投标人、竞买人提供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报告;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开展招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活动时,要求对方提供信用报告。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吸引了市辖外金融机构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南昌分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向赣州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达40余亿元,到目前为此贷款余额为31亿元。
加速对接融入 助推经济发展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赣州市金融机构加速对接融入。4年来,赣州市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银行信贷服务成效显著。
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业务功能扩展,支农功能进一步增强;工行、中行、建行股改顺利完成,农行股改有序进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统一法人改革顺利进行,至目前,第一批完成统一法人改革的县全部挂牌营业,完成计划目标的100%,全市已有17家农信社获得央行票据兑付资金3.54亿元;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兴国、于都、赣县设立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赣州市分行成立,目前已在17个县(市)设立支行;赣州市本级、南康、信丰、龙南等县(市)19家信用担保公司先后成立,拥有担保资金1.54亿元,累计担保总额5亿多元;赣州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南康赣商村镇银行成立开业。
银行信贷服务成效显著。通过制定《关于加大信贷投入,完善金融服务,促进赣州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的意见》、《赣州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赣州市金融业支持城市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区域重点,合理高效配置信贷资源,打造区域经济板块,使优势产业发展得到支持,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基础产业、弱势行业的贷款推行有声有色。
一是突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脐橙、稀土、钨、氟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的信贷支持力度。上半年,对四大产业集群贷款余额达45.46亿元,比年初增加3.09亿元,增长7.28%。
二是突出支持“三农”发展。赣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每年由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费补贴及设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各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至8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74.25亿元,比年初增加7.24亿元,增长10.8%。
三是突出支持城市服务业发展。各金融机构积极策应支持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拓展、激活城市服务业的信贷市场,至8月底,对城市服务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2.24亿元,增长155.55%,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服务业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拉动第三产业的活跃繁荣。
四是突出支持困难群体。在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全市金融机构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困难群体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持。至8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9亿元,余额4.64亿元,贷款数量和受益人数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金融服务创新纵深推进。赣州市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年”活动,优化金融服务,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一是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各金融机构都根据自身业务实际,不断创新、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50余项,如农业小企业贷款、最高额可循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农民住房贷款、果园抵押贷款、矿产品质押贷款、稀土企业槽底抵押贷款等。二是结算手段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市大、小额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跨行支付清算的每日零在途;“农民工银行卡”投入使用,目前已发卡20余万张;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施行;赣州市商业银行推出“长征卡”、“万家卡”;城区网点自助银行设备覆盖率近50%。三是服务方式改善。实行“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承诺制服务;开展“争创星级网点、争做星级员工”等活动;分企业制订金融方案,强化对重点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外汇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在龙南、瑞金、信丰3个县(市)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强化了辖内所有17个县级人民银行协助履行办理外汇登记、资本金和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核准、出口收汇核销等四项职能;完善外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县外管支局、县人民银行履行外汇管理职责作用,赋予瑞金市、龙南县支局区域化管理职能,逐步扩大县(市)支行外汇管理与服务权限;开通了人行南康支行、大余支行、上犹等县(市)出口收汇远程核销系统,目前,赣州市共有11家外资企业申请了出口收汇自动核销资格并获得批准,仅今年上半年就办理自动核销业务1220笔、金额为12778.56万美元;各金融机构也结合本行实际,加快了国际业务向县市支行的延伸,推出了个人外汇实盘买卖业务、汇聚宝系列产品等外汇业务。
金融服务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赣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追赶、跨越的步伐不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提速,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产值达到38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实际利用外资4.6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2元,增长16.7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43元,增长10.05%。
推进银企合作 促进产业承接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企业与金融的关系唇齿相依,兴衰与共。建立良好的银企协作关系,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与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动银企合作,赣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金融服务办公室,专门为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协调和服务。这为推进政银企沟通合作,建立完善了系列协调互动机制,实现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在具体操作上,我市定期召开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议,参会人员扩大到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负责人,并吸收政府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参加,既为地方政府准确把握金融运行状况及趋势提供平台,也使得政府、银行、企业沟通更为便捷;建立了银企座谈会、金融产品和产业项目推介会制度,参会成员扩展到金融机构及市发改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局等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和一些重点企业负责人,使政银企三方都能就当前货币政策、信贷支持重点等,实现面对面、零距离衔接沟通。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金融产品推介、银企签约活动20余次,签约金额共计150余亿元;此外,我市还建立了企业贷款资质培育制度,从2007年开始启动企业贷款资质培育工作,一年多来,赣州市中小企业的贷款资质条件和获贷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共有111户企业通过培育获得了23.53亿元的贷款。
银企合作加强,实现了银企双赢双活的局面。上半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盈利6.03亿元,同比增盈1.44亿元,增长31.33%,盈利额相当于2004年全年的3.58倍,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8.88亿元、利润总额12.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9%和29.83%。
随着对接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为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赣州市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最近,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建设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为促进产业承接,赣州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将在完善融资体系、完善信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完善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支持赣州企业上市,推进企业的改制创新;鼓励支持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指导和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形成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等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满足各类经济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二、完善金融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开展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先进县(市)、金融信用企业、金融信用乡镇和文明信用农户评比,落实奖励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发挥信用典型示范和辐射效,营造良好的信贷经营环境;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扩大数据库非银行信息,提高系统数据质量,积极推进征信产品的运用,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
三、完善担保抵押体系。尽快完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多渠道筹资、操作方式灵活、业务品种多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整合现有担保资源,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扩充资本金,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支持和配合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把担保业务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创建良好融资空间;建立集中统一、功能完备的抵押登记机构,探索在开展各类不动产抵押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动产抵押登记制度。
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赣州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社区互助合作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金融需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争取我市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尽早出成果、出效益;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基金公司、证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融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