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惊醒”中国外贸企业风险意识
“就算是世界500强企业,也有一夜倒闭的可能性,所以我必须安全地走好每一步!”
浙江一家电池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现在不管外商企业规模有多大,企业承接订单时,一定先要做信用担保,避免坏账风险。
爆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次贷危机,让外向型企业不但感到了出口市场的寒意,而且感受到了出口坏账的杀机--“赖账”的老外多起来了,特别是一向靠得住的大买家、美国买家也掉了链子。
记者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获悉,今年1-5月他们共受理了报损案件169起,涉案金额3034万美元,去年同期分别是98起,1658万美元。而今年1-5月的理赔已经达到了89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5.6%。
而中信保浙江分公司受理和理赔的涉美案件和金额100万美元以上大案显著增加。今年前五个月,公司共受理涉美报损案件41笔,金额1128万美元,而去年同期有19笔、441万美元;受理金额100万美元以上的案件5笔,金额1004万美元,而去年同期有2笔、247万美元。
“今年我们感到,美国买家的出险率和大客户甚至是合作比较长久的买家的出险率明显提高,根源就在于美国次贷危机。”中信保浙江分公司业务管理处处长林晨分析说,美国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受损最大,为了减亏,他们收缩了贷款规模,结果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发生困难,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影响支付。
今年春天,美国一家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的便携式发电机生产商向当地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美国颇具规摸的一家箱包企业破产,也殃及浙江的五家企业。
目前在浙江,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业务渗透率约在5%,因此从报损案件中反映出的坏账只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的坏账只能由企业默默承受。林晨说,外贸企业利润率低,又以中小企业居多。他们往往是出口坏账的最大受害者,一笔坏账纵使不会致命,但却能使其元气大伤。
在“狼就在身边”的惊叹声中,一些外贸企业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浙江中大服装有限公司的俞咪娜介绍说,公司现在要求选择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而在中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之一浙江省海盐县,海盐紧固件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徐德仁也告诉记者,商会已经要求企业积极参保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有效防范收汇风险。
而浙江省政府日前出台的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了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的重要性。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企业为开拓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其经营及投资风险。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宇峰博士和同事曾经运用博弈论对中国外贸坏账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动机驱动下,再加上没有有效的国际仲裁制衡,由各种失信行为所带来的高外贸坏账率也就变得在所难免,而防范措施就应该从构建良好的信用机制开始。
陈宇峰等人建议,外贸企业不但要对境外企业进行充分的信用状况调查,并采用安全迅速的结汇方式,而且要积极催收呆坏账,提取坏账准备金,同时要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他们同时认为,欧美外贸企业的外贸坏账率只有0.25%至0.5%左右,这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外贸信用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应以定期公开境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扶持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对国外客户来华贸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