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5%出口无信用保险
有关机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记者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了解到,按照2004年5933.6亿美元出口额推算,中国因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高达300亿美元。而在另一项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超过半数企业遭遇过"应收账款延迟收付"。
95%出口无信用保险
中国信保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中国信保的信息资讯的外部来源主要是商务部,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国内外研究及风险评级机构等,如伯尔尼协会、国际再保人等同业组织和机构,内部信息则来源于本公司业务一线的承保经验数据。
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贸易摩擦等频繁发生,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
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0.5%。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如果抽样调查得出的5%坏账率准确的话,推算一下,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
全球贸易额的12%至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在20%到30%之间或者更高。但在我国,200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额仅为27.5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不到2%;到2003年,支持的出口额跃升为57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超过3%;2004年支持的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刚刚突破5%。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95%的出口均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
风险意识误区多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许复兴在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演讲时说,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国际贸易,无论是经验,还是金融、信用支持体系建设,风险管理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发展,都大大滞后于有数百年国际贸易历史的发达国家。而在企业层面,由于中国长期事实进出口经营权限制,许多伴随着中国入世脚步才涉足国际贸易行列的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
目前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信用风险意识淡漠,而且对坏账风险存在几种认识误区。第一种误区认为"信用证没有风险"。国内很多出口企业认为信用证结算方式万无一失,其实,开证行本身的资信,开证行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信用证里的"软条款",也会威胁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第二种误区认为"大客户没有风险"。其实客户规模大未必能够保障收汇安全,近年来很多大企业都发生过亏损、破产保护和信用危机。而且,中国的出口企业常常将一些中间商等同于大企业本身,结果导致上当受骗。第三种误区认为"老客户没有风险"。其实国内很多出口企业的坏账往往发生在老客户身上。买家的信用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商业利益上,而非交易历史上,不能因为是老客户就忽略风险的存在。还有一种误区认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比较安全"。其实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统计,2003年的赔款中,发达国家发生的赔款比例高达67%,其中北美占到42%。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认为,对于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所伴生的巨大商务信用风险,中国企业应该高度警惕。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付款信用风险评价却很高,海外坏账达300亿美元。
出口信用保险正在兴起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信用困境,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帮助出口企业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和商业风险。
4年中,这家专门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累计承保金额约420亿美元,出口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超过100亿美元,投保企业的平均出口坏账率已低于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据介绍,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在出口前可以得到国外买家的资信调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与道德风险等多方面对买方做全面的评估,并提示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企业出口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时跟踪收汇情况,协助出口企业监管应收账款,动态评估买方的信用风险。一旦企业发生了收汇风险,对于保险责任内发生损失的出口,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付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损失。此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追收的优势、广泛的追偿网络、丰富的海外追讨经验,追回后,可以对出口商做进一步的补偿。
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了风险保障,企业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创造利润。(李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