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杰:15年内确立人民币世界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一年,中国和部分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当时全球经贸增长乏力、贸易融资萎缩的背景下,一系列互换协议的签署,为区域内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从而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人民币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未来10到15年内应该能够确立。”1月11日,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微博)在经济每月谈上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虽然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特别是在对外金融政策的调整方面。比如说,再过去,一提到到开放资本账户,人们就会联想到这只是对外资的开放。但忽略了对中国居民和企业的资本流动上的放松管制。从各个层面来说,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多阻力。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一年,中国和部分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当时全球经贸增长乏力、贸易融资萎缩的背景下,一系列互换协议的签署,为区域内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从而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除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人民币在投资领域也开始“走出去”了。2009年6月1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已经批准马来西亚央行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这一资格使马来西亚央行可以投资于在中国交易所买卖的股票和债券,包括财政部发行的债券。随后是奥地利。
2011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再次加快。中国开始允许人民币对外投资,也允许境外的人民币能够回流,以人民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这些领域都应该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路径,以前是靠通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建设、改革和国内市场的开放。2011年基本上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丁志杰说。
丁志杰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应该能够基本完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依据是随着中国国内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应该说对于抵御可兑换的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
2011年,在香港市场上人民币的价格和汇率出现了倒挂,即香港的美元比境内的美元价格高。此后,央行似乎开始有意抛售美元,并驱动市场购买美元。特别是去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净减少,11月份和12月份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这是央行在做压力测试,中国的外汇储备减少到底有没有引起市场的恐慌。这对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国际风险来看,法国召开G20峰会传达的信息显示,G20对国际资本的流动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人民币可兑换可以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进行。
丁志杰认为,在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体系中,人民币应该拥有一席之地。但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和某种货币竞争,也不是和美元、欧元抗衡,而是参与到一个共生的体系中,在未来10到15年内人民币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应该能够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