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结构制约人民币国际化

2011-12-23 16:241362

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贸易是最基本的一环。在对外贸易的坚实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需求,将使货币国际化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贸易是最基本的一环。在对外贸易的坚实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需求,将使货币国际化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经达到约2万亿元,其发展可谓迅速。但其发生的背景尚存扭曲,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预期,离岸、在岸市场存在利差和汇差等,以及资本项目渠道不畅等因素。因此,仅仅由目前的进展来推断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在长期中的潜力,获得的结果很可能是有偏误的。

  由此,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进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远景做出评价。从历史轨迹来看亦是如此,日元国际化之初的讨论也主要围绕金融市场开放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最终日本学者还是将目光转向了贸易领域,甚至对微观的贸易企业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中国对外贸易特性的掣肘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巨大、顺差居高,这显然已经成为常识。那么这些贸易背后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外资企业对贸易额贡献超过50%;没有定价权或定价权较弱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超过六成。庞大的贸易量所涉及的又是什么样的商品?加工贸易品约占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大宗商品占进口总额的近40%。

  这些商品最终卖给谁?从目前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对欧美经济的依赖程序仍然是较高的。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言,上述某些特点是有利条件,某些特点则对该进程的路径给出了约束,但其他一些特点则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进程中成为掣肘因素。

  首先,在总体规模方面,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这显然是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2010年贸易顺差超过1800亿美元,并且到2011年上半年,对外贸易持续多年顺差的格局也依然没有改变。

  这意味着,通过贸易渠道将难以实现人民币持续的净输出,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通过资本项目实现净输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当然,在目前进口渠道人民币结算比例远高于出口的情况下,通过贸易渠道也能实现人民币的输出;但是在人民币存在长期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口商并不能从中获益,除非他们利用离岸和在岸市场进行套利。

  可见,主要依赖于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在长期来看难以持续;从而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给出了特定的约束。这一情形与当年日元国际化的经历颇为相似。

  其次,在生产者类型方面,如前所述,多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今年1月-9月,进、出口中外资企业贡献分别占比53%、50%。外资企业的经营决策普遍受制于国外母公司,缺乏独立性,而国外母公司对货币的汇兑风险较为敏感。

  因此,与中国企业不同,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外企并不意味着汇率风险就能消失,故而外企通常难以接受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然,在人民币汇率存在确定性升值预期的背景下,外企对人民币结算可能会有很大兴趣,但需注意的是:他们的这种兴趣只是以人民币升值预期为条件的。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企业的产品定价权较弱。在对外贸易中,以何种货币进行结算,关系到交易双方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问题,由贸易结算货币的改变所带来的上述财务成本,都将被交易双方所考虑。

  贸易结算中的货币选择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交易双方定价能力的较量。最终的结算币种选择,必然是有利于定价能力更强者,而定价能力较弱一方,将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或汇率风险。2008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对进出口额前18位的省、市,共计1121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权方面处于弱势。

  其中,完全没有定价权的企业数量约占10%,定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占47.4%,只有剩下约四成的企业具有较强定价能力。而这四成企业中,又有相当数量是前面提及的外资企业。

  不过已经有了严肃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即使考虑了中国企业较弱的定价能力,但如果人民币实现完全的自由可兑换,则出口渠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也将达到20%至30%的水平。这虽然低于日本40%左右的情形,但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数量巨大,因此仍然不失为一个令人憧憬的目标。不过正如下文要提及的,如果考虑了加工贸易,则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

  第三,从贸易类型看,加工贸易品几乎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以2011年前九个月为例,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高达47%。加工贸易主要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

  关于来料加工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国的A公司从日本B公司进口了一批原材料,价值95万元;经加工后以105万元再售回给B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这期间贸易发生额为200万元;但实际上,交易双方为了节省成本只是支付差额,即实际跨境结算金额只有10万元。这意味着,即使全部跨境交易均使用人民币结算,其占比也仅有5%。

  与来料加工有所不同,从事进料加工的企业,将从国外的C公司进口,然后出口给国外的D公司。但不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附加值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占比之低几乎是常识,例如苹果iPhone4手机在中国加工环节增值不到4%。

  在此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为了尽量减少汇率风险,要么同时在进、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计价,要么就同时使用同一种外币(通常是美元)进行结算。但由于在分工体系中的低附加值地位,加工企业往往是被动采用外币来结算的。因此,如果考虑加工贸易的特点,则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空间与潜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进口结构与贸易方向的制约

  在中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大宗商品占比较高。近年来这一比重接近40%。这意味着两件事:其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将受到挤压。其二,对出口商而言,由于重要的进口成本均以美元来核算。

  因此,如果在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或更高的风险管理成本。因此上述两个方面,均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程度。

  从市场方向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实际上可能仍然较高。在1997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方向,近60%在亚洲内部,对欧洲及北美的依赖性只有35%。而在2011年前九个月,中国出口贸易对两者的依赖性分别为47%和40%。

  从整体数据来看,中国外贸对欧美的依赖程度是上升了,而对亚洲内部却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则通常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因此,上述贸易方向的格局,对人民币使用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区内的贸易中,日元甚至也没能成为日本出口商的主要计价货币。伊藤等日本经济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原因:日本企业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子公司,从日本进口中间品,经加工后出口到美国形成了三角贸易。由于出口商品最终是销往美国市场,因此美元计价占比仍然较高。

  因此,虽然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看起来可能很高,但其对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按贸易发生额来计算,亚洲区内的贸易占比高达51.8%,而对欧美的贸易占比仅为48.2%;但是,如果不考虑中间品贸易,只考察最终产品,则上述比重将分别调整为32.5%和67.5%。

  近些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上升,伴随着对这些地区的贸易量也有快速增长。但是,如果这些对外投资,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转变成为第三国对美国的出口,则这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格局,从而也难以改变对欧美市场的根本依赖。

  上述基本面中,巨大的贸易总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具有加分的作用。而持续的大量的顺差,以及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则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产生了限定。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过半、外贸企业整体缺乏定价权、加工贸易占比近半、进口对大宗商品仍较为依赖,以及整体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些因素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最后,从实体经济的微观角度来看,上述负面因素最终都与企业的生产方式及其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各个重要的国际货币,及其实体经济背后都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它们都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反观中国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它们大多依赖于国内的垄断优势及政策保护,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言真正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实任重而道远。来源财经网) 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贸易是最基本的一环。在对外贸易的坚实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需求,将使货币国际化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经达到约2万亿元,其发展可谓迅速。但其发生的背景尚存扭曲,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预期,离岸、在岸市场存在利差和汇差等,以及资本项目渠道不畅等因素。因此,仅仅由目前的进展来推断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在长期中的潜力,获得的结果很可能是有偏误的。

  由此,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进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远景做出评价。从历史轨迹来看亦是如此,日元国际化之初的讨论也主要围绕金融市场开放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最终日本学者还是将目光转向了贸易领域,甚至对微观的贸易企业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中国对外贸易特性的掣肘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巨大、顺差居高,这显然已经成为常识。那么这些贸易背后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外资企业对贸易额贡献超过50%;没有定价权或定价权较弱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超过六成。庞大的贸易量所涉及的又是什么样的商品?加工贸易品约占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大宗商品占进口总额的近40%。

  这些商品最终卖给谁?从目前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对欧美经济的依赖程序仍然是较高的。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言,上述某些特点是有利条件,某些特点则对该进程的路径给出了约束,但其他一些特点则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进程中成为掣肘因素。

  首先,在总体规模方面,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这显然是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2010年贸易顺差超过1800亿美元,并且到2011年上半年,对外贸易持续多年顺差的格局也依然没有改变。

  这意味着,通过贸易渠道将难以实现人民币持续的净输出,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通过资本项目实现净输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当然,在目前进口渠道人民币结算比例远高于出口的情况下,通过贸易渠道也能实现人民币的输出;但是在人民币存在长期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口商并不能从中获益,除非他们利用离岸和在岸市场进行套利。

  可见,主要依赖于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在长期来看难以持续;从而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给出了特定的约束。这一情形与当年日元国际化的经历颇为相似。

  其次,在生产者类型方面,如前所述,多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今年1月-9月,进、出口中外资企业贡献分别占比53%、50%。外资企业的经营决策普遍受制于国外母公司,缺乏独立性,而国外母公司对货币的汇兑风险较为敏感。

  因此,与中国企业不同,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外企并不意味着汇率风险就能消失,故而外企通常难以接受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然,在人民币汇率存在确定性升值预期的背景下,外企对人民币结算可能会有很大兴趣,但需注意的是:他们的这种兴趣只是以人民币升值预期为条件的。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企业的产品定价权较弱。在对外贸易中,以何种货币进行结算,关系到交易双方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问题,由贸易结算货币的改变所带来的上述财务成本,都将被交易双方所考虑。

  贸易结算中的货币选择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交易双方定价能力的较量。最终的结算币种选择,必然是有利于定价能力更强者,而定价能力较弱一方,将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或汇率风险。2008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对进出口额前18位的省、市,共计1121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权方面处于弱势。

  其中,完全没有定价权的企业数量约占10%,定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占47.4%,只有剩下约四成的企业具有较强定价能力。而这四成企业中,又有相当数量是前面提及的外资企业。

  不过已经有了严肃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即使考虑了中国企业较弱的定价能力,但如果人民币实现完全的自由可兑换,则出口渠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也将达到20%至30%的水平。这虽然低于日本40%左右的情形,但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数量巨大,因此仍然不失为一个令人憧憬的目标。不过正如下文要提及的,如果考虑了加工贸易,则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

  第三,从贸易类型看,加工贸易品几乎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以2011年前九个月为例,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高达47%。加工贸易主要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

  关于来料加工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国的A公司从日本B公司进口了一批原材料,价值95万元;经加工后以105万元再售回给B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这期间贸易发生额为200万元;但实际上,交易双方为了节省成本只是支付差额,即实际跨境结算金额只有10万元。这意味着,即使全部跨境交易均使用人民币结算,其占比也仅有5%。

  与来料加工有所不同,从事进料加工的企业,将从国外的C公司进口,然后出口给国外的D公司。但不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附加值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占比之低几乎是常识,例如苹果iPhone4手机在中国加工环节增值不到4%。

  在此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为了尽量减少汇率风险,要么同时在进、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计价,要么就同时使用同一种外币(通常是美元)进行结算。但由于在分工体系中的低附加值地位,加工企业往往是被动采用外币来结算的。因此,如果考虑加工贸易的特点,则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空间与潜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进口结构与贸易方向的制约

  在中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大宗商品占比较高。近年来这一比重接近40%。这意味着两件事:其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将受到挤压。其二,对出口商而言,由于重要的进口成本均以美元来核算。

  因此,如果在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或更高的风险管理成本。因此上述两个方面,均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程度。

  从市场方向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实际上可能仍然较高。在1997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方向,近60%在亚洲内部,对欧洲及北美的依赖性只有35%。而在2011年前九个月,中国出口贸易对两者的依赖性分别为47%和40%。

  从整体数据来看,中国外贸对欧美的依赖程度是上升了,而对亚洲内部却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则通常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因此,上述贸易方向的格局,对人民币使用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区内的贸易中,日元甚至也没能成为日本出口商的主要计价货币。伊藤等日本经济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原因:日本企业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子公司,从日本进口中间品,经加工后出口到美国形成了三角贸易。由于出口商品最终是销往美国市场,因此美元计价占比仍然较高。

  因此,虽然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看起来可能很高,但其对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按贸易发生额来计算,亚洲区内的贸易占比高达51.8%,而对欧美的贸易占比仅为48.2%;但是,如果不考虑中间品贸易,只考察最终产品,则上述比重将分别调整为32.5%和67.5%。

  近些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上升,伴随着对这些地区的贸易量也有快速增长。但是,如果这些对外投资,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转变成为第三国对美国的出口,则这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格局,从而也难以改变对欧美市场的根本依赖。

  上述基本面中,巨大的贸易总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具有加分的作用。而持续的大量的顺差,以及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则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产生了限定。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过半、外贸企业整体缺乏定价权、加工贸易占比近半、进口对大宗商品仍较为依赖,以及整体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些因素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最后,从实体经济的微观角度来看,上述负面因素最终都与企业的生产方式及其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各个重要的国际货币,及其实体经济背后都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它们都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反观中国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它们大多依赖于国内的垄断优势及政策保护,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言真正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实任重而道远。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际化进程

2013-05-16 16:45
2087

SWIFT首个中国全资子公司落户北京 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步伐

2019-08-09 13:35
73283

巴曙松: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资本开放稳步有序

2017-11-17 14:03
3226

【回归二十年】细说香港如何助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2017-06-23 15:31
2724

人民币真正国际化需要做到这三点

2017-03-14 13:56
13991

人民币入SDR国际化初见成效 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

2016-11-07 14:08
1954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