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新疆检疫局促外贸发展记实
中国入世十年来,新疆检验检疫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担当,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优势,倾尽所能,积极同国外协作交流,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妥善开展技术协调,促进了进口能源资源等国家急需重大物资的进口;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发挥好严密监管和权威鉴定的作用,维护了国内进口企业的利益。
为新疆红色产业腾飞开道铺路
番茄酱是新疆第一大出口创汇农产品,出口额最多时曾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90%,2011年仍占全国的50%左右,这一年,新疆出口番茄酱原料种植基地达到近150万亩,番茄酱产量达82.14万吨。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的番茄酱品质优异,红色素、固形物含量等指标都较高。可番茄酱出口却面对的是欧盟、日本等国外市场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近年来,由于部分农户在原料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含“矮壮素”、“助壮素”(以下简称“两素”)叶面肥而造成残留超标;同时,生产加工企业恶性竞争抢购原料带来了品质下降、农残控制难度加大的突出问题。为全面控制番茄原料种植过程农药的使用,新疆检验检疫局将日本和欧盟对番茄农残要求限量极为严格的“两素”等作为重点检测项目进行批批检验和重点监控。2006~2009年,新疆检验检疫局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了11万多吨的“两素”超标番茄酱酱出口到日本和欧盟,规避了贸易风险。日本2007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进口农副产品中的农、兽药残留检验项目由过去的几十项增加到近千项,其中涉及新疆出口番茄酱的农药就有300多种,而且限量要求极高!为应对这一技术性贸易措施,该局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专题上报了应对建议,针对出口企业出台了帮扶措施,为企业编译了相关农残限量标准汇编。此时的监管工作已被检验检疫部门从出口前的检验延伸到产品生产的源头。从4月份的番茄播种期开始,检验检疫人员要定期钻温室大棚,下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重点是规范对农药的使用和对加工厂的卫生控制。经过规范控制,出口番茄酱红色素和色差值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2009年检验出口番茄酱一次性检验合格率达到了98.7%,同比增长了14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99.6%;2011年,新疆出口番茄酱未检出一例农药残留超标,合格率达100%。
十三年叩关让香梨香飘美利坚
2006年9月28日,库尔勒香梨首次“登陆”美国市场,为中国香梨出口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进行的长达13年的谈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库尔勒香梨出口已有30余年的历史,所到之处,具有良好的赞誉和稳定的市场。但香梨出口美国却经历了长达13年的谈判。13年谈判的过程既是美国对香梨认可的过程,也是对香梨种植管理和加工工艺水平提高的过程……
由于美国设置的门槛太高,香梨输美不停地面临着新疫情、新问题、新要求的挑战。
1993年,在中美就香梨贸易问题谈判之初,美国曾提出了在香梨上“套袋”的要求,终因原乌鲁木齐动植物检疫局扎实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而放弃这一不必要的要求。1994年8月,美国植物检疫官第一次对香梨做了产地考察,核心问题是苹果蠹蛾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1995年美方的第二次产地考察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新疆是否发生橘小实蝇;1996年,美国又提出了螨的问题。1997年9月,美方第三次来产地主要针对螨类问题以及新疆有无发生苹果球腔菌等14种有害生物进行考察。2000年的产地考察之后,美国于2002年终于在国内公布了进口香梨的法规草案,可谁知中国鸭梨输美过程中又出了鸭梨黑斑病的问题,2003年美方紧接着提出香梨是否有黑斑病的问题……
为了实现对美出口,香梨默默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而伴随着每次考察之后的谈判也是激烈而尖锐的,新疆检验检疫局的同志是年年搞调查,年年写材料。2004年12月举行的第13次中美植物检疫双边会谈中,作为第二个议题的香梨输美就谈了一天多的时间,这是很少见的。这一次,中方再次向美方提供了更加详细的香梨有害生物控制情况。
2005年9月,中美双方起草了《中国香梨输往美国植物检疫工作计划》,并计划在下一次双边会谈上草签。美国终于开始考虑香梨进口的具体操作问题了。
2005年12月的第14次中美植物检疫双边会谈,草签了《中国香梨输往美国植物检疫工作计划》。
2006年4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确认了《中国香梨输往美国植物检疫工作计划》。同年8月12日,美国动植物检疫局派专家第五次到达库尔勒,对输美香梨注册果园和加工厂进行考察和预检。一个月后的9月20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致函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确认中国新疆库尔勒香梨可以立即向美国发运。长达13年的香梨出口美国的谈判终于落下了帷幕。
2007年3月16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发来答谢函,对国家质检总局及新疆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对促进库尔勒香梨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13年提高自己,适应市场,这主要体现在源头管理和加工处理两个环节。13年叩关,促使库尔勒香梨的产业链条逐步发育,并走向成熟,使香梨生产形成了规模优势。
不尽原油滚滚来今年截至11月25日5时,中哈原油管道进口原油突破1000万吨,这个时间比2010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一条长输管道,一年进口原油1000万吨,而使用最大压力后,可达到每年2000万吨的输油量!
以大量的原油进口为标志,新疆已成为我国陆上能源资源战略大通道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这一通道上,关系国计民生的进口原油需要严格的把关和公平的见证。
2006年7月11日18时45分,通过我国第一条大型跨国长输管线输送的我国进口哈萨克斯坦的原油注入位于阿拉山口口岸的哈中输油管线阿拉山口至独山子线首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口哈萨克斯坦管道输送原油,哈中输油管道全线开始商业运营,我国境外陆路管线供油时代开启。
中哈原油管道自2006年7月11日开通运营以来截至11月25日已累计进口原油4048万吨。这个地下能源管道,使得不尽原油滚滚来。
以管道方式进口原油,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其检验监管工作在我国更是没有先例。同时管输原油项目是一项涉及检验监管、计量、化工、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高科技含量的全新项目,对检验检疫部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做好这项全国上下史无前例的工作,新疆检验检疫局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先期介入,做到了学习培训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从原油交接计量站规划设计的审查、管道原油监管模式的制定、检测能力的满足等方面做好了对进口哈国管输原油的检验监管准备,并同步参与到作为原油进出口贸易货物交接结算地的哈中管道阿拉山口计量站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中。新疆检验检疫局还先后制订了《管道进口原油检验操作规范(草案)》、《哈中管输原油流量计量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计量储罐临时计量操作规程》等一系列业务操作规范文件,人员培训和实验室检验等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他们还积极参与到中方与哈方的技术协调当中去,在协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促进了输油管线的尽快投产。
凭着对设计规范、检验标准的充分研究和了解,他们于2005年7月完成了对阿拉山口计量站设计规划的严格审查,还提出了计量站自动取样系统的设计缺陷和自动流量计的验证补救等技术性很强的问题。
为了使67台存在发动机曲轴设计缺陷的大型进口采棉机能够得到出口商的认可并被实施召回,新疆检验检疫局通过有理、有节的执法介入,最终连同企业和有关部门合力促成全球著名农机巨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召回了全部问题采棉机,为国内企业挽回了损失。
自2007年6月10日起,约翰·迪尔公司开始在新疆召回存在质量问题的采棉机,7月20日前,该公司将一一拆换67台采棉机存在设计缺陷问题的发动机曲轴。此举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新疆成为首个赢得外国企业召回“问题农机”的省份。
2005年7月,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进口了100台约翰·迪尔9970型采棉机。2006年4月,约翰·迪尔公司对其中的32台采棉机进行召回,称这些产品存在发动机曲轴设计缺陷,并称,由于其余68台采棉机发动机曲轴同这32台的不是一个生产批次,承诺其余采棉机不存在此类质量隐患。但同年10月,其余68台约翰·迪尔公司认为不存在上述问题的采棉机有一台在实地作业中出现同样问题,发动机曲轴发生断裂事故。采购企业认为其余67台采棉机均有可能存在同样问题,要求全部召回,但约翰·迪尔公司以“两部分发动机曲轴不是一个生产批次,不会出现同样问题”为由,对其余67台采棉机可能存在的问题不予认可,仅对发生问题的一台采棉机的发动机曲轴进行了更换。2006年12月,新疆检验检疫局对采棉机曲轴断裂的原因进行了鉴定,结论是该曲轴断裂的原因与迪尔公司技术改进原因相一致,认为其余67台采棉机曲轴同样存在质量隐患。
2007年4月12日,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新疆检验检疫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向约翰·迪尔公司提出交涉。在新疆检验检疫局和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据理力争下,约翰·迪尔公司最终同意召回67台采棉机,更换全部发动机曲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