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产业链信贷破解农村金融难题
来自全国各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们12月9日在北京的一个交流论坛就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问题进行探讨。代表们认为,通过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满足全产业链融资需求,能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融资困难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是影响“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认为,农村金融缺乏抵押担保,金融机构对“贷出去还要能收得回来”缺乏信心,导致了目前的困境。
龙江银行行长关喜华介绍该行结合当地特色农业,探索出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破解这一难题。“马铃薯是我们黑龙江的特产,不少农户、农业企业与马铃薯紧密相关。在这一产业开展信贷服务,不仅能有效控制涉农信贷业务风险,同时促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农场、农产品(13.12,-0.16,-1.20%)贸易公司、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都被供应链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龙江银行正是抓住了加工与生产这两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开展了资金流、物流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降低风险,也实现了多赢。”
哈尔滨银行行长张滨结合该行七年来在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工作,将金融信贷和农村市场比作水和面的关系,对农村产业链金融做了生动的阐释。
他说,“金融机构的‘面’一旦进入到农村市场这碗‘水’里就不容易拎出来了,农村市场很难撤出。因此,只有对当地农户实行终身制服务,扶持他们从弱到强,从生产、科技、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帮助他们,他们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过程,保证完整的收益链。”
他解释道,“这样就不会出现产业链断裂的现象,农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我们的贷款风险就更低。这样水和面才能很好地融合,农村金融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何广文做了进一步补充,提出加强贷款服务机制,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都无后顾之忧,规避产业链断裂风险。“培训客户,培育市场,让农民与市场紧密相连,这比任何抵押都要有用。”
本次峰会主题为全国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经验交流,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农村金融时报社主办的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家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