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供应链决定成败
百思买自有品牌上海徐家汇旗舰店将在2011年四季度下旬重新开张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国内家电零售圈炸开了锅。此前退出时,百思买曾表示将融入五星电器品牌重开,但从近期消息看,百思买或将以自有品牌通过“电子商务+实体店”的形式重返中国市场。
百思买自有品牌上海徐家汇旗舰店将在2011年四季度下旬重新开张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国内家电零售圈炸开了锅。此前退出时,百思买曾表示将融入五星电器品牌重开,但从近期消息看,百思买或将以自有品牌通过“电子商务+实体店”的形式重返中国市场。
针对百思买的这一最新举动,有质疑者提出,重返中国市场的百思买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客观而言,2011年年初被定性为“百思买败退中国”的结论其实并非完全准确。当时,它在中国市场上的门店总数为6家,仅仅6家店并不能言其在中国有所谓的业务群,仅可说成几个对中国市场测试的端点而已,由于对中国市场通过数个端点的测试不太顺利,继而关掉,这是正常的。并不能因此将百思买定性为失败者。虽然这次在中国的实验并不成功,但就测试的效果而言,却是获益匪浅,起码它知道了在中国市场,按照自己原有的套路是行不通的。
再者,即使当时百思买关闭了所有门店,但其控股子公司五星电器一直在国内“雷打未动”,所以,百思买表面隐去,实则一直未离开。
如今回过头来探究百思买年初陆续关店的始末。笔者认为,原因有二。首先,当时整个北美的宏观市场环境不尽向好,百思买在北美市场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正面临着一些边缘的调整;其次,北美那一套模式复制到中国,遭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境遇,其市场前景不温不火,远远偏离预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百思买在中国市场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根本还是因为其在中国市场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目前全球零售卖场的模式基本一致,我国本土的家电连锁企业像苏宁、国美模式与其相比,并无二致。但在消费需求上,北美市场与中国却存在极大差异。于是,百思买的采购被分割为两种类型:北美采和中国采。为北美市场提供的产品是一种价格水平,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反倒是另一种价格水平,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采购形式为单独采购,由于门店数量有限,无法构成规模效应,故而采购成本加大,其与苏宁、国美相较,已落下风。
如果所传消息属实,百思买携“电子商务+实体店”的形式重返中国市场,这也仅仅是一种不同战术模式,而且目前苏宁、国美也都采取了这种虚实结合的双管齐下战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百思买的当务之急还是解决其采购,不解决中国市场孤立于北美单独采购的问题,不管用什么样的模式,百思买在中国市场都难有作为。
这次重返,要想实现在中国市场的突破,百思买唯有把北美和中国市场并轨,别无他法。所谓并轨,就是找到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的交集,然后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不能发挥它在北美市场的优势,在中国市场用任何模式都是徒劳。
当前国内家电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日本三田电机等外资企业也加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海尔也在快速整合三四级渠道商。要在未来的中国家电零售格局中占据先机,唯有先在供需链上取得主导地位,进而才能在零售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
循着这个思路,包括百思买在内的家电零售商,目前要做的最大功课就是加强对供需链的管理。所谓供需链,实际上是一种“云+端”的格局。如果没有云,端便失去了效用,只有数据才可以把用户捆住,消费者买一个硬件,买谁的都可以,但是如果这个硬件和云团结合,用户的年限就增多。反过来,能优化供需链或者控制供需链的企业,才能在家电零售圈中突围,如果没有供需链控制能力,不管开多大规模的店,开出去,还得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