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匹敌美元:只是听起来很美
三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额首次出现下降,这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人民币结算贸易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内地公司越来越猖獗的套利行为,外国公司实际参与的贸易结算非常之少。
三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额首次出现下降,这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人民币结算贸易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内地公司越来越猖獗的套利行为,外国公司实际参与的贸易结算非常之少。因此,至少在目前看来,人民币未来五到十年匹敌美元很可能只是一场美梦。
综合媒体11月24日报道,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报道,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在本月提交给国会的年度报告中警告称,中国人民币有可能在五至十年内对美元的国际支配地位构成威胁。
但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这一预言可能为时过早。来自中国方面的数据暗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失速——在许多方面也只不过刚刚起步,这与流行观点构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月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三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出现下降,这是2009年6月中国使用自己的货币用于进出口贸易结算以来的首次。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dit Agricole)驻香港策略师达利乌斯.科瓦尔奇克(Dariusz Kowalczyk)表示,“这让人破感意外,因为一切都进展的非常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速度将取决于它在国际贸易中被接受的程度。”
贸易同时是人民币流动性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渠道,因此,人民币放慢国际化进程可能影响点心债券这类海外所持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价格。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经过连续两年的无间断增长之后,今年三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额环比下降2%,至5,830亿元人民币(920亿美元)。根据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数据,三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在经常帐贸易当中所占比重从二季度的8.5%降至7.8%。
整体数据背后的情形让北京更加担心。银行家们表示,2009年以来人民币结算的2.05万亿元贸易当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涉及到内地或者香港以外的公司。
一家全球性大银行高管直言,现实是,眼下几乎没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用人民币结算贸易。外国公司都已经习惯于使用美元结算,而中国方面对使用人民币的复杂监管更让这些公司敬而远之。
正如《金融时报》在1月份报道中首次指出的那样,人民币结算贸易蓬勃发展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内地公司为了在两个市场之间套利而与自己的香港子公司开展贸易。银行家们表示,这类经济活动在三季度减弱,导致人民币贸易结算额下降。
根据全球支付体系Swift提供的数据,人民币所有跨境支付当中,超过80%都涉及到香港,只有8%的贸易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海外。
根据公开发布的数据来源就可以确定在香港银行存放人民币资金的公司构成情况,但银行家们表示,这些公司主要是内地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而非外国公司。
香港研究公司Gavekal中国分析师Joyce Poon表示,看起来,人民币贸易结算情况没有官方数据展示的那般成功,“无法确知的一部分”人民币贸易都可能“是为了获取海外美元资金,而非真真实实的人民币贸易结算”。
银行家们表示,其中一个主要套利模式是这样的:一家中国公司在内地银行存入人民币资金,获得大约3.5%的利息。而后,该公司从存款银行获取人民币计价的信用证,表面上看是为了支付从香港子公司购进的货物款项,但香港子公司转而拿着信用证到当地银行,以其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比内地银行利率低的美元贷款。在许多情况下,这家公司还会利用货币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完成套利。
直到最近,这种套利活动才被证明是一件对相关公司和银行双赢的事情,后者可以收取不菲的费用。有一个事实可以反映这种套利活动的活跃程度:截止8月份,香港银行向内地银行索取款项的规模——香港金管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编制的数据,其中包括信用证——达到2,220亿美元,与2009年6月开始人民币贸易结算时的320亿美元相比,增加了七倍。
不过,最近几个月,美元流动性减少,加上对于内地敞口的担忧程度上升,香港银行以内地银行信用证作为抵押发放美元贷款的意愿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加强了对于“非法”人民币支付的打击力度,如果银行没有充分证据,例如发货单据,证明其客户确实开展了跨境贸易,就可能遭到处罚。
人民币很有可能逐步与美元相匹敌,但在人民币被外国公司以及机会主义的内地集团公司接受之前,美国政客大可放一万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