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类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
刘坤在大陆已经不再追加投资,选择守住当前的订单和工厂,张汉文也在评估外迁的种种风险之后,选择继续留守东莞。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广东雇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2000元左右(涵盖社保、公积金等各项成本),而印尼等地雇佣成本还不及1000元。
当前的环境和当初已无法相比。采购商们的订单要求日渐严苛,劳动力不再那么便宜,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还能延续多久,都已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看得到的是,过去40%的高额利润早已不能为继,当前大部分代工鞋厂的净利润水平仅有1%,富华鞋业因为代工的功能性鞋类产品,利润率稍高一些可到5%。
按照最悲观的情况估算,如果加工贸易取消,或者说鞋类产品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那么张汉文要延续当前这摊制鞋的生意就必须转而从事一般贸易,那么再进口原材料时就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根据现行的出口退税率15%,这2%的税收就将是政策调整后张汉文需要多支付的成本。而不得不考虑的是,倘若出口退税率在今后再出现下调,那么这一负担还将不断加大。
如果鞋类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那么在进口料件时,张汉文就需要将相当数额的保证金存入海关指定的账户,待出口核销后,才能拿回保证金,这一曾经短暂出台过的“台账实转”措施实则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流转。有估算称,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高达200亿元。
劳动力的短缺也是让生意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同为台资的南海金履鞋业总经理刘坤说,劳动力成本已经从2008年之前的1000元左右,上涨至目前超过2000元,然而这样的薪酬仍然很难留住工人。就在去年的几次大陆台商聚会上,不少台商都已经萌生去意。
刘坤在大陆已经不再追加投资,选择守住当前的订单和工厂,张汉文也在评估外迁的种种风险之后,选择继续留守东莞。
不过也有工厂选择了继续迁徙。
台湾永京集团1980年末到珠三角设鞋厂以来,当前广东数家工厂合计月产能已经超过400万双,虽然广东工厂的产量占比仍然位居第一,但今年几乎已经没有增幅,而江西、湖南、越南、印尼等地的工厂产量却在大幅地增长。
通过加工贸易这样的贸易方式,盘踞珠三角这20年,这家公司手中已经牢牢攥着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优质采购商。
2006年前后,国内外贸政策全面收紧,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升值,最重要的是,台资鞋业赖以生存的这种加工贸易模式逐步收缩调整的呼声日渐高涨。当时的珠三角,也正迫切想要将制鞋、成衣这类加工厂腾挪出去,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进驻留出空间。
顺应了这一政策引导的转移,2007年,永京集团在江西设置了自己的第一家内陆工厂,设定月产能70万双鞋,吸纳工人大约2000人。
这种观望性、试探性的布点,暂时还没见到多大的成效。如今,公司的大部分产能仍然集中在广州、清远等区域,“广东省内工厂的产能每月接近400万双,最主要的是,工艺稍微复杂的产品仍然只能放在广东加工。”该公司人士说。
实际上,这样的产能迁徙和调整要追溯到2004年。
当时,耐克这类的采购商虽然已经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采购国,但是其全球采购版图中,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尼等地的采购份额正在急速上升。
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广东雇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2000元左右(涵盖社保、公积金等各项成本),而印尼等地雇佣成本还不及1000元。
不过,采购商们发现,不论是生产效率还是工艺水平,东南亚等地工厂仍然比不上珠三角的工厂,而后者还在高端产品制造上仍然占有优势。
让珠三角的工厂主们去经营、管理越南等地的工厂,这一想法开始在采购商中间发酵。
在经过数年的采购经验积累和深度分析后,这些大型的跨国采购商们开始推动永京这类的台资鞋企赶赴东南亚投资设厂。
“参股合作或者是全面收购当地的供应商,是主要的两种方式。”前述人士说,这些工厂大部分都已经为采购商们供货数年,其根植多年的背景,使得初来乍到的珠三角的工厂主们不用过多忧虑当地的人脉、政策环境等因素。
耐克们最初的考虑本来是帮助当地的供货商提升工艺和效率,而2006年前后的贸易环境变化,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使得更多的产能自发从珠三角迁徙了出去。以永京的工厂为例,虽然他目前仍有接近400万双的月产能安置在广东,但经过这五六年的发展,他放在东南亚地区的产能,也已经基本接近这一数值。
不过,“采购商还不放心把工艺复杂的产品放到内陆或东南亚生产。”前述人士说,工厂的迁徙路线取决于这些地区工厂对复杂工艺的掌握程度、以及劳工成本的下一步变化。
事实上,严格比照两地的综合成本,很难说目前的东南亚就更具优势。上述人士说,一双鞋的综合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材料成本各个地区采购价格基本相当,劳动力的价格和效率、综合的管理运营成本就成了各个区域的竞争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