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究
大庆商行2006年开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初是受到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理念的启发,从原材料生产到采购,从农产品加工到食品生产,再到食品终端的零售,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其中的各参与主体都被供应链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破解“三农”难题,金融支持至关重要。龙江银行作为一家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金融的城商行,结合地方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股东优势,创新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农村要素资源难以流转、抵质押条件缺乏、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风险大等瓶颈问题,真正形成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产融协同的良性机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作用十分显著,为有效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一个“吃螃蟹”的银行
追根溯源,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最早产生于龙江银行大庆分行(即原大庆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庆商行”)。大庆商行2006年开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初是受到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理念的启发,从原材料生产到采购,从农产品加工到食品生产,再到食品终端的零售,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其中的各参与主体都被供应链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沿着链条上的节点分析,大庆商行抓住了生产与加工这两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开展了资金流、物流全封闭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尝试。
第一次实践是2007年以林甸县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贷款,以核心企业做担保,大庆商行为农户发放了191万元的马铃薯种植贷款。在一些农户出现土豆质量不达标,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由核心企业代偿了14万元贷款本息。针对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大庆商行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农民习惯于粗放作业,靠天吃饭,导致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无法保证,从而产生贷款风险。随后,大庆商行将科研院所引进到业务模式中,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组织专家为农户开展科学种田讲座、进行田间指导,改变了农户传统的、靠经验的种植习惯,使定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棚室种植等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农作物亩产量平均提高约40%,农产品品质也有所提升。最终使借款人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有了保障,贷款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后,大庆商行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种养殖习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农业科技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贷款风险进一步降低。
“五里明模式”的诞生
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庆商行以中粮肇东生化能源为试点企业,将农业供应链金融率先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大面积推广。在“公司+农户+银行”的农业金融新模式下,按照产融协同理论,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通过业务关联的互补和合作,使业务流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中粮集团业务单元、银行、农户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目标地为中粮培育了优质玉米原料基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各种元素的不断加入,形成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户+政府+银行+保险+科技+其他”的开放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框架,又称“五里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挖掘农业供应链成员的内在合作关系,能够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功能,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分散农户贷款业务进行批量化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开展业务,从而实现各方共赢。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五里明期间,对农业供应链金融高度赞赏。“五里明模式”的成功,标志着成熟的农业供应链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江银行的传承与发展
龙江银行是在重组原大庆市商业银行、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引进大正集团、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等优质股东,于2009年12月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之后的龙江银行继续将目光投向“三农”蓝海,结合黑龙江省情及龙江银行的股东优势,确定了“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和“城市吸储,返哺三农”的差异化经营战略。
龙江银行继承和发展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并坚持不懈地开展产品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业供应链融资的五种模式和六大产品。同时,针对农户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与中粮信托在“五里明模式”的基础上,联合开发了土地使用权信托计划。通过中粮信托的中间作用,将土地信托权利质押给银行,解决了因农村土地不能抵质押导致的贷款难题。为了保证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先进性,龙江银行正与荷兰合作银行开展深入合作。荷兰合作银行是全球农业产业金融经营最好的银行,其农业贷款已占荷兰农业产业信贷的80%,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上百人的研发团队。龙江银行拟引进荷兰合作银行的专家团队,共同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金融进一步升级。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解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前提条件
就农业而言,其产业链可划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收储和加工、农产品销售四个主要环节。在农业产业链内,农资公司、农户、农产品收储和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公司构成了维系产业链运作的主体,形成了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原材料和农产品因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和农户带来收益。各参与主体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了农业供应链。这种多向的农业供应链成为构成农业产业链的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为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创造了前提条件。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设计思路
农业供应链金融改变了传统农村授信业务单户考察、单笔监测、自上而下的点对点模式,站在农业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根据当地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提供支持农业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这种运作方式,落实了以“实贷实付”为核心的信贷管理变革要求,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来支持供应链各个成员,既有助于解决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更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类型
龙江银行根据种养加、产供销各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发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五种模式和六大产品。五种模式为:“(农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收储加工)公司+农户”、“核心企业+中小供应商”,与农资生产销售、农产品种植养殖、收储加工、品牌食品生产等农业产业链的四大环节匹配,促进各环节的协调运转。六大产品为: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融资的种植贷、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养殖融资的养殖贷、种植户采购农业生产资料融资的农资贷、粮食经销企业贸易融资的粮贸贷、合作社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信通、农户购买农机融资的农机贷。同时,结合借款人实际,灵活运用信用、联保、抵(质)押等担保方式,对特殊需求通过保理、信用证、买方信贷、消费信贷等产品予以满足。结构性融资产品的出现,既满足了供应链成员的金融服务需求,又提高了龙江银行的市场拓展和盈利能力。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目标市场及客户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物资、农产品加工业、粮贸企业和农机六大目标市场。面对的客户可按照不同的角度细分:按行业分为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按照涉农贷款的主体可分为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按照农业产业链上参与方性质可分为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终端消费者、农垦、地方企业等。龙江银行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客户体系,农业供应链当中的农户是金字塔的基座,核心企业为金字塔的塔尖。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效果评价
明晰的农业产业金融发展思路和独辟蹊径的产品体系,带动了龙江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9月末,龙江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422.64亿元,比成立之初增加1017.26亿元,增长250.94%。2011年前九个月实现净利润12.25亿元,同比增加8.45亿元,增长222.37%;农业供应链贷款余额72.48亿元,累计投放268亿元,覆盖土地3870余万亩,惠及农户和就业人群超过550万人。
案例分析
肇东市海城乡“收储公司+农户”模式。肇东市海城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与中粮(肇东)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共有耕地11万亩,其中9万亩种植玉米,年产粮食1.3亿斤,其中商品粮5000~6000万斤,主要出售给中粮肇东。农户生产所需资金半数靠贷款,平均每户贷款4000~5000元。全口径年贷款规模为2700万~3000万元,2/3为种植业贷款。
运行模式:首先,农户与中粮签订订单;然后,龙江银行为持有中粮订单的农户发放贷款和回收贷款;待收割后,农户按照订单向中粮出售玉米;最后,中粮按订单收购玉米,并协助龙江银行回收贷款。贷款的发放、玉米订单的履行和贷款回收都由政府协调组织。
实施效果:利用中粮与海城乡玉米农户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合同、协议等方式作为支撑,通过现金流的“体内循环”,实现资金在公司、农户、银行之间封闭运行,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龙江银行为海城乡玉米种植户年均投放贷款1000余万元,覆盖耕地5万余亩,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
五里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五里明镇2008年成立了三家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家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同年进行了土地规模化种植试点,约1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058公斤。2009年五里明镇通过合作社形式又流转、整合了3万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2009年合作社种植资金紧缺,无银行为其融资的情况下,龙江银行与中粮集团通过创新“公司+合作社”模式,解决了借款人的燃眉之急。
运行模式:首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单一农户生产方式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管理;然后,银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合作社股东发起人代替农户成为承贷主体,公司或农户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且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进而,农民合作社与中粮肇东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中粮收购合作社农产品,以订单形式解决了粮食销售渠道;银行再与中粮肇东签订协议,由中粮肇东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除此之外,银行还与东北农大合作,对玉米种植及收割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发布病虫害等灾情预警预报和防控措施;最后,政府为合作社提供基础建设和大型农机具的支持。
实施效果:中粮集团业务单元、合作社、银行、农户等各方有机结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9月末,龙江银行对该区域累计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信贷产品收益率达到8%以上,并且带动了银行间接受益的增加。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推动下,五里明镇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由最初的1万亩增至7万余亩,农民亩均纯收入增加300余元,亩产增加600斤,为中粮集团稳定粮源5万余吨。同时,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该镇共有农村劳动力9000余人,其中约1/3被吸纳入社劳动,1/3发展畜禽养殖,1/3向城镇化转移。
肇源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肇源县文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800万元,现有员工280人,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公司下设饲料加工厂、孵化厂、分割鸡批发商店、兽药经销商店,有冷库2座,贮存量4000吨。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为农户统一提供鸡雏、饲料、兽药,并按保底价回收肉鸡。龙江银行利用公司与农户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合同、协议等方式作为支撑,通过现金流在公司、农户、银行之间的体内循环,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运行模式:农户向公司赊购鸡雏和饲料,并按照协议将商品肉鸡出售给公司;公司负责孵化鸡雏、提供生产饲料、收购农民饲养的肉鸡,同时为农民贷款进行担保;由保险公司为肉鸡养殖提供保险,保费由农民、公司和政府分别承担;政府为农民贷款贴息,并承担保险的部分费用。
实施效果:龙江银行为养殖户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惠及农户2000余人次。与传统养殖业相比,这种运行模式能够降低农户养殖投入成本。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产出肉鸡,使养殖户获得较高的收益。通过与公司的协议约束,以及科技、保险等环节的加入使农户收入更加有保障。
肇州县“协会+农户(肉牛养殖)”模式。肇州县朝阳乡共合村以肉牛养殖闻名,肉牛存栏5600头左右。全村有1000多户农民,其中大规模养殖150多户,最大单户养殖规模达到300余头。该村成立了黄牛养殖协会,由协会统一采购架子牛、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协会的担保下,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龙江银行对该村肉牛养殖进行了资金支持。
运行模式:养殖户由协会提供担保向银行融资,按照科技指导开展养殖项目;协会负责统一购牛、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为会员贷款进行担保;银行在协会担保下,为农民解决资金需求;科研院所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
实施效果:银行利用协会组织性较强的特点,在协会的担保下,以合同、协议等方式,通过现金流的“体内循环”,实现贷款资金在协会、养殖户、银行之间封闭运行。截至目前,龙江银行为该村养殖户累计投放贷款2800余万元,扶持养殖户2000余人次。该模式实现了养殖业信贷资金封闭式运行,为养殖户因缺少抵押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肇源县福兴乡“协会+农户(棚室种植)”模式。肇源县福兴乡复兴村是以棚室种植蔬菜、瓜果为主的棚室生产小区。该村成立了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协会,协会注册资本448万元,现有棚室1000余栋,社员264人。在经营管理上,由协会负责将农户的产品集中销售,农户与协会再进行结算。针对该协会和种植农户的实际情况,龙江银行采取农户联保、协会担保、保险公司承保的“三保险”方式。
运行模式:首先,农户负责棚室蔬菜种植,并按协议交由协会统一销售;然后,协会对会员生产的蔬菜统一对外销售,统一技术,统一种肥,为会员担保取得贷款,在销售款中将贷款本息扣回;政府收费采取减免等政策扶植,提高了协会及农户的积极性;保险为棚室蔬果生产提供自然灾害风险转移。
实施效果:利用协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的统一销售、统一技术、采购和管理的关系,实现贷款资金在协会(合作社)、农户、银行之间封闭运行。农户联保和协会的担保进一步降低了贷款风险。截至目前,龙江银行累计为该协会成员发放种植贷款2000余笔、1311.5万元,支持棚室500余栋,帮助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
参与方利益得到保障
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了参与各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一是对公司来说,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财务费用,便于其实施低成本战略。二是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其他经营;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大户来说,身份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三是对借款主体合作社来说,其融资门槛降低,议价能力增强。四是对银行来说,在低风险下,开拓了新的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带动了储蓄、银行卡等业务量的增加,提高了银行创收能力,差异化经营策略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五是对政府来说,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六是对科技部门来说,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七是对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来说,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收益。
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有推广价值
龙江银行通过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者通过实施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险和科技的结合使农业生产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粗放状态,为农民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创造了条件;在土地流转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实施“订单农业”的主要载体,有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闲置劳动力向养殖业、农业产业工人以及城市务工人员的转移,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实现了农民的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龙江银行通过实施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经营效益得到提高,支农效果十分显著,达到了政府支持、股东满意、农民拥护、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的多赢效果。可以说,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符合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方向,在当前形势下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可复制性强
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的“三农”经济个体所具备的特点,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十分普遍,因此,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已经通过了龙江银行的大量实践验证。在大庆市肇源县开展的“公司+农户(养殖)”的肉鸡养殖项目获得成功后,龙江银行在齐齐哈尔市永裕肉禽复制了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龙江银行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平台,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龙江银行通过设立村镇银行与昆丰大豆合作社实现业务对接,将3万入社会员以及100万亩耕地纳入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范围,实现了对肇东“五里明模式”的发展与延伸。目前,龙江银行正在沿着战略股东中粮集团的产业链,在安徽、宁夏、湖北、福建设立村镇银行,进行农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复制。
风控手段有效
通过多种风险管控手段的结合,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有效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一是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贷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资金封闭运行机制,既落实了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贷实付要求,又防范了资金挪用风险。二是通过引导核心企业与农户及上下游中小企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降低市场风险。三是通过引入科技指导机制、鼓励借款人投保等方式锁定农业生产风险。四是通过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履行订单约定的连带保证责任,控制客户违约风险。五是通过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前中后台制约机制和IT系统创新机制,防范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