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保理业:后金融危机时代逆势大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理业逆势发展,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金融服务产业的一个闪光点。笔者尝试从保理和贸易发展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保理业的发展轨迹。招商银行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后,成为了大陆内第一家(2004年)推出按照国际惯例办理无追索权保理的银行。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理业逆势发展,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金融服务产业的一个闪光点。2010年全球保理总量达到2.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23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会员,业务总量仅次于英国,跃居全球第二,其中出口保理从2008年始稳居第一,占全球保理业务总量的9.4%,为2000年总量的1041倍。为把握我国保理业的发展脉络,需要对此爆发式发展的轨迹进行研究。
笔者尝试从保理和贸易发展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保理业的发展轨迹。
首先,全球产业转移的轨迹与保理高速发展的区域交迭顺序一致。在上世纪后期,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都先后在世界贸易格局发展的洪流中把握住机会,在发达经济体向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的转型过程中,顺序承接了所转出的劳动密集产业。产业转移加速了地区贸易的发展和流动,使得日本、台湾和大陆先后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也先后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以及当下出口保理业务发展的主力军:1994年日本超越意大利夺得全球出口保理第一,直至2000年被台湾赶超;随后台湾保持7年第一,至2010年被我国大陆地区取代。从"世界工厂"几次易主以及相应国家和地区的保理发展速度上来看,保理业的诞生和发展与当地贸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保理所提供金融服务切实满足贸易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笔者分别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国内国际贸易及保理数据分析得出二者相关度超过0.9。保理主要为卖方解决买方信用风险和资金占压问题,所以保理业发展在两个方面与贸易的发展相关:第一,货物贸易本身的发展壮大使贸易项下的资金缺口和资金需求加大。第二,买方市场下赊销方式成为竞争工具,占据贸易结算的主导地位。
从我国外贸经营体制的角度,将保理业与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体制下的无保理阶段(1949~1978)
对应于外贸改革的外贸专营时期,在产品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实行国家统制、外贸集中和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赊销出口比较罕见,保理业务没有业务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外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带来的保理萌芽阶段(1979~1993)
对应于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外贸公司在数量和管理模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实行进出口代理制,大陆私营外贸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使我国外贸企业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开始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经济和外贸的强势增长孕育了庞大的保理市场潜力。1987年,中国银行与西德贴现信贷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拉开了大陆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序幕,但业务量甚微。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下的保理起步阶段(1994~2001)
对应于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强调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一系列与国际规则接轨政策。中资银行开始小量试水保理业务,但由于商业经营环境不够成熟,银行和企业都不熟悉保理业务的性质和作用,业务范围也限制在对卖方有追索权的保理方面,保理市场还处于起步期。国内保理比国际保理起步晚,1999年中国银行才开始试办国内保理业务。
第四阶段:入世后的保理业务量高速增长阶段(2002~2007)
2001年,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各行业开始直面国际市场和商业环境,企业主体面临着坏账风险加大的压力,大陆银行也面临着国际同业的竞争压力。在保理业务供需的双重压力下,大陆的国际保理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企业主体来看,入世后以赊销为主的国际贸易给大陆企业带来了市场,同时也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风险。在陌生的国际舞台上,赊账贸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口企业的坏账比例逐年攀升。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在2005年所做的500家外贸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大陆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发达国家仅为0.25%~0.5%。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越长,追账的成功率就越低,根据邓白氏(Dun&Bradstreet)的调查,逾期一年之后的成功率低至26.6%,而逾期两年左右的成功率只有13.5%。而大陆企业委托收账时货款拖欠时间一般都在18个月以上。
从银行角度来看,面对来自欧美先进国家银行的竞争压力,大陆的银行业认识到开办保理业务的重要性。2002年,爱立信熊猫公司向大陆商业银行寻求无追索权保理服务无门,陆续归还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包含有追索权保理融资),转移基本账户并与上海外资银行签署8.27亿元无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协议。这一举动让国内商业银行们开始深思保理业务对客户维护的重要性。
第五阶段:保理顺应国际惯例的飞跃阶段(2008~2009)
从2008年起,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而2009年中国则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随着保理业务量的逐渐增长,保理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无序、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统筹管理、集中运营阶段。
1.服务管理及质量提升。开办保理业务的银行,在人员配置上从单一的专岗专员发展到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以期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及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内容和操作与国际接轨。招商银行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后,成为了大陆内第一家(2004年)推出按照国际惯例办理无追索权保理的银行。
2.行业协会成立及规范整合。200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成立了下属的"保理业务专业委员会",旨在加强行业自律,为大陆的银行保理同业之间提供交流平台,并在推动大陆银行保理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保理业务专业委员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六阶段:商业保理公司兴起后的专业化发展阶段(2010~至今)
市场规模的迅猛扩充以及政府对商业保理的定性和助推作用,吸引了一部分专职从事保理的商业机构进入市场。截至2010年底,大陆有25家在册的商业保理公司。虽然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本和人才双重缺乏的问题,但这些专业公司的出现代表着行业专业化进程的开始,会对行业的人才和资金的未来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专业公司的发展将带动行业进入成熟阶段,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激发服务模式的创新。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大陆保理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各自为政到行业自律,从银行演独角戏到银行和商业保理公司同台共舞的历史发展轨迹,都与我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从我国外贸结构转型的路径和未来来看,保理业的繁荣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作者: 系招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