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转型系列谈 钢贸业未来出路在哪里
总之,钢贸商应逐渐从钢材贸易的主业中脱离出来,因为钢材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及时转行,才是出路。单纯的钢材贸易模式利润不断下降,钢贸企业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战略转型和升级。
【慧聪建材网】慧聪网2011年度“比嘉地板杯”中国建材行业十大评选50强投票启动!>>
钢贸转型系列谈栏目由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联合《现代物流报》共同发起,通过陆续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和企业经营者、媒体朋友等众多嘉宾,搭建钢贸同行、优秀企业、业内专家、主流媒体等社会各界的沟通平台。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让更多的群体关注钢贸行业的现实状况,集聚业界智慧,共探行业未来出路。
行业协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大力推动经营模式创新在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扩张的空间逐渐收窄。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致力于产业链提升,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才能不断发展;要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持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逐步形成企业的品牌和文化,打造出“我有人无”的核心竞争力,使本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推动经营模式创新:近几年来,我国钢铁物流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有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钢铁物流发展模式:
一是贸易+物流的模式。即一些具有资金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开始探索供应链集成供应模式。即从原材料采购与供应为源头,为钢铁产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仓储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集成配送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
二是物流+金融的模式。即一些具有仓储物流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始发展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业务,延伸了物流增值链。
三是贸易+流通加工的模式。即一些与最终客户联系密切的企业开始发展流通加工与配送服务,拓展了钢铁物流业务领域。但总体上看,我国钢铁物流模式还不够完善,还处在探索起步的阶段,而且推广应用的范围还有限。钢铁物流与其他物流不同,它具有流通加工功能,其供应链延伸也比较长,因此附加值高,很容易提升利润水平。
四是新兴的钢铁物流园区模式。传统市场整合升级,集贸易、仓储、加工、配送、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于一体,特点仍然是传统制造业与流通企业的粗放式结合。
五是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商流过程,把握物流科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特别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
钢贸企业在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产权制度改革和激励方式以及在业态和经营方式上等多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积累和实践。但积累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与现代流通要求有差距,也表现在对已经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总结、提炼与制度化和组织化不够。在有积累基础,但还存在不足的前提下,不断地积累与感悟就成为钢贸企业实现未来创新的关键。
钢贸企业应该走产业化的道路,成为以贸易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应该沿着两个方向开展:一是以不断满足客户一般性的需求为目标,不断推出和更新服务,并以此来不断提升和优化供应链价值为目标,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持续性地在降低流通成本、改善融资环境和降低经营风险上进行创新,使钢贸企业成为供应链服务贸易的整合者和组织者。
在发展方式和发展手段上不断创新。建立以系统化、集约化能力为基本的发展方式。以分销、加工、配送能力为基础,在融资、风险管理、信息化多方面不断提升,形成从理念和技术上为客户顺畅运转,从上下游关系上帮助客户建立和优化供应链的综合服务能力。
相关阅读:
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黎明:
抱团整合共克时艰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钢铁行业的不景气给众多钢贸企业的发展以沉重打击,但危中有机,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讲,行业出现危机也是下一轮发展的新开始。钢贸企业也可以以此为新契机,抱团发展、共克时艰,中小企业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联保、互保方式进行融资。
抱团发展,凸显行业整合效应,将是提升钢贸行业社会地位的一大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有近20万家。仅上海地区,从事钢铁服务业企业有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800家。众多中小钢贸企业实施抱团整合,力图打破传统单一采购模式,打造一种统购分销新格局,将会大大增强流通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钢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将会呈现互动融合发展趋势。发展钢铁服务业,形成现代钢铁服务业与钢铁企业互动格局,最终实现钢贸行业的长足发展。
广东省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秘书长任宝德:
摒弃传统经营模式
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度释放,下游需求萎缩,使得钢材市场交易环境急剧恶化,短短几年间,钢材产品价格倒挂几成常态,部分产品已经跌破了成本线。
受伤之后,流通商更应该思考如何把握市场的变化规律,如何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看待我国的钢材市场,如何有效地把握市场规避风险,这比赔钱和赚钱更重要。
眼下,我国经济结构性扭曲的负面现象逐步显性化,结构性调整迫在眼前。在经济转型期,国内钢材的需求量会随着资本逐利和政府干预的博弈以及市场冲动与宏观调控的博弈而波动。
在这一时期,以往单纯从钢管厂拿货赚差价的模式已经难以维持。具有竞争优势和具有先进运营模式的钢贸流通商,一定要把握好市场变化,夯实内功,加快转型步伐,摒弃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始综合运用多种经营手段,打造现代化的钢铁流通企业。
相关阅读:
企业代表上海鹿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爱国:
转型很难尝试转行当前钢贸行业所遇到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机会。
资金紧张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今年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胀形势,国家银根收紧,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近期,准备金扩容之后更是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势必会引发钢贸行业“资金链断裂”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钢贸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随着钢材市场价格日益透明化,钢材已经没有任何差价可言,目前许多钢贸企业处于业务停顿状态,只有一小部分实力强大、客户稳定的大公司仍在正常运转。就目前我所了解的情况,不少企业已经转投其他行业,尝试转行。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在谈转型。但是对钢贸行业来讲,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所理解的转型,应该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例如贸易+金融、贸易+物流等新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成功的案例甚少;还有些企业尝试钢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但是这样做资金投入加大,风险也高,收到的成效也甚微。
总之,钢贸商应逐渐从钢材贸易的主业中脱离出来,因为钢材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及时转行,才是出路。
上海玛业钢铁集团董事长汤李平:
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
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贸易、消费市场,但我国钢材的利用率却是很低的。国外的许多钢材产品在钢铁企业内部得到不同程度的深加工,产品为用户使用考虑的极为细致入微,并实行配套销售服务,用户买来即可直接使用,为用户使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我在日本大阪考察时,一张几毫米厚的钢板,人家经过剪切加工,边角料进行再加工,做成钢珠。一张钢板的利用率达到99%以上,利润是加工之前的34倍。在国内而言,达到3倍就了不得了。
人们都强调转型,但真正意义上将钢贸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扩展的没有几个。我们玛业钢铁没有想过做别的产业,能把钢贸做好,对我们而言,就算是成功。
单纯的钢材贸易模式利润不断下降,钢贸企业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战略转型和升级。要做强产业链,技术是根本,品牌是保证,但服务必须得跟上,钢贸商要确立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上海汤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就是要结合客户对服务的不同需求,组建集钢铁加工、仓储、分组、配货、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钢铁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降低采购成本。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副教授刘建林:
从“三差”向“四化”转变现代物流发展呈现“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实心化、名牌化”以及低碳、安全、绿色、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等特征。因此,钢贸企业需要加快从传统贸易向现代服务贸易转型,需要尽快从传统贸易“三差”(时间差、空间差、批零差)和“三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业态单一、盈利模式单一)向现代服务贸易“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利润链)和“四化”(信息化、网络化、连锁化、扁平化)转变,在转型中实现发展。
钢贸企业的转型路径:规模扩张,走连锁经营之路;坚持主业,走专业发展之路;转型跨越,走产业延伸之路;顺应潮流,走商务电子化之路。
与制造、贸易等融合发展;对核心物流公共基础设施掌控;对核心服务能力掌控,逐步掌握物流发展的产业主导权(产业主导权集中体现为对产业发展和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应变力)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实心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特征。
华侨大学物流研究室潘文军:
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
今后的钢贸流通行业面临着来自上下游、国内外的双重挤压,各种困难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未来几年,要让钢贸企业能够坚持活下来,必须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冒险的经营不能干。
千万不要去盲目求大,追求多少规模。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多大销售量,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去搞大而全,其实大而不实,结果不可收拾,导致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这样的钢贸企业已经出现了,我们要吸取教训,切忌盲目铺摊子,扩规模,而是要保存实力。
钢贸商生存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由传统的钢贸商向集成式供应链服务商转型。钢铁流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或长期合作协议整合供应链,打通整个供应链的所有环节。通过为供应链上的用户提供集成式服务,使一单生意串成好几单生意。现在钢铁流通企业的竞争已不完全是为争夺客户,而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一体化的服务。
钢贸企业要生存发展,还有就是以战略合作供应链为载体,拓展终端市场,由传统的钢贸企业单体销售向竞合销售转型,打造“钢铁物流战略合作供应链”。面对市场终端客户,供应商以供货资源为纽带,融合钢铁供应链上的所有重要关联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协同的整合及合作经营,达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