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多道“护城河” A股拨云见日可期
近日,一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最大的金融市场动荡席卷全球。在这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动荡面前,投资者最需要的是立足长远,保持理性和必要的信心。从国内因素看,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居高不下、流动性持续收紧、银行系统潜在风险增大等因素制约了A股行情的发展。
本报评论员
近日,一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最大的金融市场动荡席卷全球。上周,欧美债务危机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全球股市、商品市场大幅下跌,高涨的避险情绪将黄金推高到前所未有的价位;周末,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由AAA级下调为AA+,美国信用评级史无前例地被调降的消息,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美欧及全球股市再度大幅下跌,其中美股出现了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跌幅。国际市场的剧烈动荡也传导到了国内A股市场,部分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本周一,A股市场出现了近4%的跌幅;周二,A股继续下探之后震荡回稳,显示出较强的抗跌性。
在这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动荡面前,投资者最需要的是立足长远,保持理性和必要的信心。
我们认为,尽管当前证券市场面临国内国外陆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较好的基本面、上市公司稳定增长的业绩以及低水平的估值,为A股市场构筑起了多道“护城河”。从长远看,中国股市将穿越重重迷雾,拨云见日。
从国际因素看,欧债危机以及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震,虽然尚有一定的破坏力,但是像有些悲观人士所担心造成灭顶之灾的可能性甚微。2008年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陆续推动去杠杆化,金融机构普遍进行了深度调整,补充了资本,私人部门的风险已经大幅释放,此次风险主要来自公共部门。主权债务上升,是私人部门去杠杆后的必然结果,它在帮助全球经济度过2008年的危机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金融市场的风险重点转移到主权债务,是危机演化的一个必然步骤。余震的出现,的确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但从历史经验看,公共部门的风险冲击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将远小于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主权债务问题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得到消化,种种耸人听闻的崩溃论实有夸大其辞之嫌。
从国内因素看,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居高不下、流动性持续收紧、银行系统潜在风险增大等因素制约了A股行情的发展。但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经济虽然在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减缓,但城市化进程的持续、高储蓄提供的充足资本等因素仍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支撑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的中短期矛盾也会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作用下趋于缓解,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最优质企业代表的A股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仍然有机会保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股指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之后,已对悲观预期作出了较为充分的反映,一批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达到了历史上最具有吸引力的程度,股票价格总体也处于历史上相对较为便宜的水平。在上述多道“护城河”的保护下,我们没有理由对市场过分悲观,甚至不妨保持一定程度的乐观。
当然,A股市场还存在一些内在矛盾,体制机制也还不十分健全,投资者理性离成熟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容易受到情绪的传染。在市场波动加剧时,部分投资者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行政干预上,比如说,希望调节新股发行节奏来稳定市场。但是,经过冷静分析,投资者就会发现,新股发行与股指走势之间的因果关系经常被误解。国内外股市运行的经验都表明,往往是股指波动对新股发行构成强大的约束,而不是相反。从最新的市场走势也能看出来,A股呈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市场已经体现出一定的纠偏能力。
总而言之,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该看清主流,坚持关注基本面,支持市场化方向改革。在判断市场大趋势方面,投资者尤其应该尽量保持理性,克服情绪干扰,以更长远眼光来看待当前的市场波动。正如证券业资深人士阚治东评价眼前这场全球市场动荡时所言:“危机中含有机会,不必过度恐慌。我曾亲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结果是股市依然创新高,几度夕阳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