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优势 提供智力支持
2011-07-29 09:18665
[近日,云南财经大学发挥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优势,组织校内专家学者,围绕云南“桥头堡”建设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建设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因此,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昆明,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近日,云南财经大学发挥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优势,组织校内专家学者,围绕云南“桥头堡”建设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些彰显学科优势,密切结合我省经济及社会改革发展实践的成果,体现出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也将为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参考。]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行
冉文学
以现代物流支撑的新型流通机制的建立,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云南桥头堡建设能否实现内聚外拓、科学发展的关键,其规划、建设、布局都应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目前,云南国际大通道已初具雏形,基本实现了以昆明为中心,全省州市主要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建成出省、通边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随着云南将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形成“五入滇、三出境”铁路网络格局,以及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孟印等出境铁路的建成,云南出境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云南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用机场有10多个,并具有开展内河航运的自然条件优势。
然而,仅仅依靠优势的运输体系,并不能满足桥头堡建设对物流运输的强大需求。因为,桥头堡建设围绕“通道、平台、基地、窗口、生态”展开,其中的每个要素都离不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云南的物流基础设施还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物流运作及信息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桥头堡建设的需求,基础设施的缺乏不仅导致运营中各项成本的增加,甚至给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造成局限。因此,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改造势在必行。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将各个分散的城市聚合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物流的高效率、规模化运行,使物流成为云南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关键和加速器,必须合理规划,优化布局。
首先要科学规划建设完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包括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打造国际化区域经济公共信息平台等,将各个分散的经济发展主体聚集起来,驱动区域发展环境及发展条件优化,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城乡共融互动发展,提升城乡统筹的层次和水平。目前云南省农村的运输手段比较单一,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存在空白,从而导致特色产品浪费率很高,运输效率低下,因此,以乡村流通作为突破口,进行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及平台的构建,打造层次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一大基础性支撑产业特色农业。再次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以行业或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共享造成局限,不利于行业的扩大发展。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也为跨组织、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有效的途径。最后要创新要素扩散关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物流基础设施,加大不同城市间产业发展的互补协调力度,以增强桥头堡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聚力。
总之,通过大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改造来拉动经济发展,通过完善乡村流通物流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运作体系与信息流动、共享来聚合区域发展,通过城市聚合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物流基础设施先行,以现代物流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将为云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驱动力。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多角度展示国家营销效应
聂元昆
我省具有地处西南、毗邻周边各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桥头堡”建设的实施不仅在我省区域内产生纲领性作用,同时也会对西南周边各国产生相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和区域合作方面,客观上必将积极彰显国家形象的营销效应。
首先,展示经济发展的国家营销效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7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749元;财政总收入1809亿元;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别是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健全,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20万公里,铁路在建项目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12个民用机场投入使用。与之相应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桥头堡”建设的引领下,我省对外开放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速;国内各省区以云南作为进军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桥头堡,进行产业基地以及口岸的建设也将迅速扩大和发展,从而给云南带来历史性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携带着云南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有利于增强互利共赢的信心,进一步密切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其次,展示社会和谐的国家营销效应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民族、族群的友好和谐。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和地方法规,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促进了全省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这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在对外开放中,西南周边各国也可以从我省的民族和谐发展具体实践的一个侧面,解读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般状况,深入体会中华文化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
第三,展示生态文明的国家营销效应
云南省始终秉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近五年来累计造林362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一个生态良好,天青水碧、适宜人居的云南,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东南亚、南亚各国来说,通过对我省的生态文明实践的考察,同样可以感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与发展上的基本理念和有力措施。
以上国家营销效应的发酵和扩散,将充分彰显我国的国家形象,促进睦邻友好并实现与西南周边各国的共同发展。因此,“桥头堡”建设不仅关系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与彰显国家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采取措施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王智勇
2010年7月27日,“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认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云南省以至于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要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终建设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是昆明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周边省会城市重庆、成都、南宁、贵阳相比,2010年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只排名第3位。其二是昆明市内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数量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目前,在整个西部地区,昆明市内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务范围、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额等都不具有领先水平。其三是教育基础薄弱导致高端人才缺乏。其四是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目前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转移至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先发优势面临挑战。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以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工具以及相对健全的金融法制环境,成为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正在积极建设东部沿海金融中心。
建设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因此,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昆明,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昆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会计、律师、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等相关机构配套;加快建设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形成辐射周边的新型金融服务区,把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国内外(尤其是东盟地区)金融机构进入云南的首选之地。二是出台吸引、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昆明;重点引进既熟悉东南亚、南亚国家国情,能够与外方银行和企业有效沟通,并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定期举办国际金融业务培训和交流,提高金融机构基层员工的跨国经营能力。从师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相关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端金融人才。三是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昆明,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等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推动境内中资银行与邻国商业银行建立人民币结算体系,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省内商业银行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联系和合作。五是整合现有金融产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将融资功能、保障功能、资信调查、投资投机各项功能融合起来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六是完善省内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以票据市场为主的区域性货币市场;发展以企业债券为主的区域性资本市场;把保险业发展纳入金融产业全局统筹;打造信托投资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加大政府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竞争,拉动社会各类资金转化为担保资本。七是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结算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相关数据的采集渠道,加强对边境地区人民币流动情况的监测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建言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
孙霞
昆明市将于2030年最终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和发展极的支撑点。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加快国际化水平硬软件建设。
多领域优势带来发展机遇
地处“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的昆明市,不仅具有打造桥头堡国际化门户的区位优势,而且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高新技术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仅就2010年来看,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高于云南省12.3%的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云南省的75.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38.2%。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了南昆、成昆、沪昆等12条铁路干支线,昆曼国际公路、昆缅国际公路等国家大通道正在建设。并将实施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4条铁路出境大通道建设。年底建成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第4大航空枢纽。此外,昆明已经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通过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2010年,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44家,占全省的72.2%;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
总体经济实力不强面临挑战
昆明市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中也面临挑战。一是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全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省会城市比较,只排在第17位。二是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筹资成本大、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等保障体系不健全。三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以技术和成套设备作股本投资办厂等方式投资合作的项目还较少。四是对外贸易水平不高,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昆明经济外向度提高。五是城市品质水平与国际化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加快国际化水平硬软件建设
一是提升昆明金融国际化服务能力,抓住建设“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契机,以国际化标准建设“人民币跨境(中国-东盟)结算中心大楼”和“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通过金融集聚效应打造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吸引海内外国际金融人才、加强对本地金融从业人员的国际金融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围绕“人民币结算”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平台。
二是提升昆明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引导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服务。通过“引进来”,加大对重点对象、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大项目的比重,加大对本地产业链的组合和延伸。
三是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现有的物流城,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与周边城市建立相应的物流中转基地,完善物流体系。从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会展业的扶持,加大对昆明举办各型会议优势的宣传,发展会展产业。
四是尽快定位昆明市城市品牌,以国际化标准为要求,制定城市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渠道对昆明城市品牌进行强势宣传和推广。
(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
提升滇中烟草产业核心竞争力
吴健安
滇中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10年底,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4州市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9%和66.4%。滇中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滇中的资源、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决定了它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进而打造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也明确支持“滇中经济区”加快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滇中地区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实力强大的云南烟草集团就是重点之一。
经过多年艰辛的重组历程,2008年11月,中国两家最大规模的烟草工业集团:红塔集团和红云红河集团成功组建,这是中国烟草计划资源重新配置和烟草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但是,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险峻,加快组建实力更强大的云烟集团,已成为正视来自国内外竞争挑战的选择。就国际竞争而言,10年前,中国缺少具有强大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巨型跨国烟草公司,产量最多的云南省,10个厂的产量只相当于菲莫国际在美国本土的产量,不及该公司在全球产量的一半。同时,效益差异甚大,纳税额也远不能与之相比。10年后的今天,这种格局并无根本改变。云南经历了10变3,3变2,前进步伐令人瞩目。但两大烟草集团各自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全球烟草跨国集团相比,既缺乏规模与品牌优势,核心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实力也存在差距,出口创汇能力和海外市场份额有限。
在国内竞争激烈的烟草市场上,10年前玉溪、昆明两厂的平均单箱利税,约为全国所有厂家平均单箱利税的3~4倍。时至今日,这些优势大半消失。201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的“532”、“461”或“235”、“461”品牌发展目标。此后,湖南、广东、上海都提出各自优势品牌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其中,上烟公司 2010年的中华品牌销售额,是国内最逼近国家发展目标的品牌。云南烟草行业是亚洲一流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是中国烟草行业的脊梁。对国家“卷烟上水平”的“532”、“461”发展目标,红云红河、红塔两大集团的发展目标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但与省外率先“叫板”的烟草集团相比,相对优势远不如10年前那样突出。
总部都设在滇中的两大烟草工业集团,如能尽快整合为一个集团,有望形成以下优势。一是在国际上可跻身全球烟草行业前4位,整体实力可与国际跨国烟草公司一争高下,力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二是在国内有更突出规模优势,有利于发展横向联合。三是整合云南烟草的全部资源,潜心研发,锐意创新,开发并生产国内外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四是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避免多头重复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在全国卷烟品牌削减到不足20个,云南仍能保有4-5个品牌,有两个品牌进入全球20大品牌行列。六是滇中烟草的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实践,为滇中和云南其他产业相继腾飞,提供新经验、新思路。
(云南财经大学)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钱振伟
2010年云南省实现保费收入235.68亿元,同比增长30.87%,保险资产达327.2亿元,同比增长21%,承保利润率排名全国第四。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和经济保障。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保险业将抢抓机遇、大有可为。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
云南“桥头堡”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保险业的服务和经济保障。2008~2012年间,云南省将大规模组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清运系统投资、建设工作。云南保险业将为这些重大工程提供防灾防损和经济补偿,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并在《保险法》允许的范围内,力争做到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需要转嫁什么风险,保险公司尽量提供相应的风险服务。同时,鼓励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参与“桥头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如昆玉公路引入平安保险集团增资控股。平安集团与省政府、昆明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全省保险业完成省政府下达的50亿元引资目标。
为合作贸易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及中国与南亚区域国家合作的逐渐深化,云南人流、物流、资金流将迅速递增。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云南物流产业将有400~500亿美元物流量进入,并形成几千亿美元的物流产业。为此,云南保险业将不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创新产品服务,在资信调查、生产管理、商账追收、贸易融资等环节,帮助出口企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桥头堡”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云南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它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保驾护航。
转变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方式
一是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经营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二是建立有云南特色的“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恢复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三是探索农业保险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动力机制。四是建立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五是探索研发云南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五是建立由气象、农业、财政、相关保险公司等部门组成“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形成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动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云南“桥头堡”建设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云南保险业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保险业运用专业化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试点,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承载力;建立以工伤保险为基础的以人身意外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向农村提供计划生育保险;积极投资云南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事业,提高养老社区服务水平。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崇慧 冯忠明
云南“桥头堡”的定位和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推动云南与东盟各国在国际区域合作和发展中规范运行。
云南省现有国家一二类口岸20个,为了适应开发开放的要求,全省每年投入2.2亿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25个边境县市的经济增速已普遍高于内地。但是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专门设立自助报检区,为进出口的企业提供最便利化、最人性化的服务,建立一套系统的、稳定的、又具有自身特点的进出口便利通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条件,是桥头堡建设中重要的法制建设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地方法规的制定中,一要充分运用中央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坚持从云南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思路。二要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环境、非传统安全等诸多领域的地区化或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桥头堡建设是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广泛深入合作的重要举措,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拓展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同时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间的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协调机制都很必要。
云南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应制定相关产业、税收优惠法律、政策,在巩固提升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以法律的手段扶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现代旅游业发展。
培养一支能有效解决桥头堡建设过程纠纷、争端的司法队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正是文明社会的重大标志,也是法治的意义。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云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与周边国家交易的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纠纷也将随之增加。为此,坚持我国缔约的各种国际公约和司法协助条约,正确适用国内法律和国际公约,保障涉外案件的及时处理。加强与全国其他省份以及周边国家的司法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司法人员的素质,将为维护桥头堡建设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桥头堡建设中的特色法律科研工作。包括:桥头堡建设中的涉外经济与争端解决法律研究,主要关注东盟、南亚金融、贸易、财税、会计、投资等法律制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投资优惠政策,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发展战略,东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桥头堡建设中的社会稳定法制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运行机制,法律在东南亚、南亚各国社会控制中的功能等。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行
冉文学
以现代物流支撑的新型流通机制的建立,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云南桥头堡建设能否实现内聚外拓、科学发展的关键,其规划、建设、布局都应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目前,云南国际大通道已初具雏形,基本实现了以昆明为中心,全省州市主要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建成出省、通边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随着云南将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形成“五入滇、三出境”铁路网络格局,以及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孟印等出境铁路的建成,云南出境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云南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用机场有10多个,并具有开展内河航运的自然条件优势。
然而,仅仅依靠优势的运输体系,并不能满足桥头堡建设对物流运输的强大需求。因为,桥头堡建设围绕“通道、平台、基地、窗口、生态”展开,其中的每个要素都离不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云南的物流基础设施还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物流运作及信息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桥头堡建设的需求,基础设施的缺乏不仅导致运营中各项成本的增加,甚至给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造成局限。因此,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改造势在必行。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将各个分散的城市聚合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物流的高效率、规模化运行,使物流成为云南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关键和加速器,必须合理规划,优化布局。
首先要科学规划建设完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包括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打造国际化区域经济公共信息平台等,将各个分散的经济发展主体聚集起来,驱动区域发展环境及发展条件优化,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城乡共融互动发展,提升城乡统筹的层次和水平。目前云南省农村的运输手段比较单一,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存在空白,从而导致特色产品浪费率很高,运输效率低下,因此,以乡村流通作为突破口,进行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及平台的构建,打造层次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一大基础性支撑产业特色农业。再次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以行业或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共享造成局限,不利于行业的扩大发展。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也为跨组织、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有效的途径。最后要创新要素扩散关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物流基础设施,加大不同城市间产业发展的互补协调力度,以增强桥头堡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聚力。
总之,通过大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改造来拉动经济发展,通过完善乡村流通物流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运作体系与信息流动、共享来聚合区域发展,通过城市聚合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物流基础设施先行,以现代物流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将为云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驱动力。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多角度展示国家营销效应
聂元昆
我省具有地处西南、毗邻周边各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桥头堡”建设的实施不仅在我省区域内产生纲领性作用,同时也会对西南周边各国产生相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和区域合作方面,客观上必将积极彰显国家形象的营销效应。
首先,展示经济发展的国家营销效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7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749元;财政总收入1809亿元;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别是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健全,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20万公里,铁路在建项目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12个民用机场投入使用。与之相应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桥头堡”建设的引领下,我省对外开放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速;国内各省区以云南作为进军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桥头堡,进行产业基地以及口岸的建设也将迅速扩大和发展,从而给云南带来历史性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携带着云南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有利于增强互利共赢的信心,进一步密切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其次,展示社会和谐的国家营销效应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民族、族群的友好和谐。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和地方法规,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促进了全省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这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在对外开放中,西南周边各国也可以从我省的民族和谐发展具体实践的一个侧面,解读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般状况,深入体会中华文化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
第三,展示生态文明的国家营销效应
云南省始终秉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近五年来累计造林362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一个生态良好,天青水碧、适宜人居的云南,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东南亚、南亚各国来说,通过对我省的生态文明实践的考察,同样可以感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与发展上的基本理念和有力措施。
以上国家营销效应的发酵和扩散,将充分彰显我国的国家形象,促进睦邻友好并实现与西南周边各国的共同发展。因此,“桥头堡”建设不仅关系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与彰显国家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采取措施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王智勇
2010年7月27日,“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认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云南省以至于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要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终建设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是昆明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周边省会城市重庆、成都、南宁、贵阳相比,2010年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只排名第3位。其二是昆明市内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数量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目前,在整个西部地区,昆明市内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务范围、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额等都不具有领先水平。其三是教育基础薄弱导致高端人才缺乏。其四是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目前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转移至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先发优势面临挑战。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以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工具以及相对健全的金融法制环境,成为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正在积极建设东部沿海金融中心。
建设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因此,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昆明,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昆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会计、律师、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等相关机构配套;加快建设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形成辐射周边的新型金融服务区,把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国内外(尤其是东盟地区)金融机构进入云南的首选之地。二是出台吸引、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昆明;重点引进既熟悉东南亚、南亚国家国情,能够与外方银行和企业有效沟通,并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定期举办国际金融业务培训和交流,提高金融机构基层员工的跨国经营能力。从师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相关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端金融人才。三是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昆明,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等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推动境内中资银行与邻国商业银行建立人民币结算体系,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省内商业银行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联系和合作。五是整合现有金融产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将融资功能、保障功能、资信调查、投资投机各项功能融合起来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六是完善省内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以票据市场为主的区域性货币市场;发展以企业债券为主的区域性资本市场;把保险业发展纳入金融产业全局统筹;打造信托投资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加大政府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竞争,拉动社会各类资金转化为担保资本。七是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结算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相关数据的采集渠道,加强对边境地区人民币流动情况的监测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建言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
孙霞
昆明市将于2030年最终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和发展极的支撑点。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加快国际化水平硬软件建设。
多领域优势带来发展机遇
地处“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的昆明市,不仅具有打造桥头堡国际化门户的区位优势,而且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高新技术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仅就2010年来看,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高于云南省12.3%的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云南省的75.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38.2%。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了南昆、成昆、沪昆等12条铁路干支线,昆曼国际公路、昆缅国际公路等国家大通道正在建设。并将实施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4条铁路出境大通道建设。年底建成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第4大航空枢纽。此外,昆明已经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通过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2010年,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44家,占全省的72.2%;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
总体经济实力不强面临挑战
昆明市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中也面临挑战。一是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全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省会城市比较,只排在第17位。二是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筹资成本大、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等保障体系不健全。三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以技术和成套设备作股本投资办厂等方式投资合作的项目还较少。四是对外贸易水平不高,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昆明经济外向度提高。五是城市品质水平与国际化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加快国际化水平硬软件建设
一是提升昆明金融国际化服务能力,抓住建设“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契机,以国际化标准建设“人民币跨境(中国-东盟)结算中心大楼”和“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通过金融集聚效应打造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吸引海内外国际金融人才、加强对本地金融从业人员的国际金融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围绕“人民币结算”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平台。
二是提升昆明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引导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服务。通过“引进来”,加大对重点对象、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大项目的比重,加大对本地产业链的组合和延伸。
三是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现有的物流城,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与周边城市建立相应的物流中转基地,完善物流体系。从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会展业的扶持,加大对昆明举办各型会议优势的宣传,发展会展产业。
四是尽快定位昆明市城市品牌,以国际化标准为要求,制定城市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渠道对昆明城市品牌进行强势宣传和推广。
(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
提升滇中烟草产业核心竞争力
吴健安
滇中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10年底,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4州市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9%和66.4%。滇中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滇中的资源、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决定了它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进而打造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也明确支持“滇中经济区”加快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滇中地区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实力强大的云南烟草集团就是重点之一。
经过多年艰辛的重组历程,2008年11月,中国两家最大规模的烟草工业集团:红塔集团和红云红河集团成功组建,这是中国烟草计划资源重新配置和烟草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但是,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险峻,加快组建实力更强大的云烟集团,已成为正视来自国内外竞争挑战的选择。就国际竞争而言,10年前,中国缺少具有强大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巨型跨国烟草公司,产量最多的云南省,10个厂的产量只相当于菲莫国际在美国本土的产量,不及该公司在全球产量的一半。同时,效益差异甚大,纳税额也远不能与之相比。10年后的今天,这种格局并无根本改变。云南经历了10变3,3变2,前进步伐令人瞩目。但两大烟草集团各自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全球烟草跨国集团相比,既缺乏规模与品牌优势,核心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实力也存在差距,出口创汇能力和海外市场份额有限。
在国内竞争激烈的烟草市场上,10年前玉溪、昆明两厂的平均单箱利税,约为全国所有厂家平均单箱利税的3~4倍。时至今日,这些优势大半消失。201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的“532”、“461”或“235”、“461”品牌发展目标。此后,湖南、广东、上海都提出各自优势品牌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其中,上烟公司 2010年的中华品牌销售额,是国内最逼近国家发展目标的品牌。云南烟草行业是亚洲一流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是中国烟草行业的脊梁。对国家“卷烟上水平”的“532”、“461”发展目标,红云红河、红塔两大集团的发展目标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但与省外率先“叫板”的烟草集团相比,相对优势远不如10年前那样突出。
总部都设在滇中的两大烟草工业集团,如能尽快整合为一个集团,有望形成以下优势。一是在国际上可跻身全球烟草行业前4位,整体实力可与国际跨国烟草公司一争高下,力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二是在国内有更突出规模优势,有利于发展横向联合。三是整合云南烟草的全部资源,潜心研发,锐意创新,开发并生产国内外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四是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避免多头重复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在全国卷烟品牌削减到不足20个,云南仍能保有4-5个品牌,有两个品牌进入全球20大品牌行列。六是滇中烟草的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实践,为滇中和云南其他产业相继腾飞,提供新经验、新思路。
(云南财经大学)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钱振伟
2010年云南省实现保费收入235.68亿元,同比增长30.87%,保险资产达327.2亿元,同比增长21%,承保利润率排名全国第四。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和经济保障。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保险业将抢抓机遇、大有可为。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
云南“桥头堡”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保险业的服务和经济保障。2008~2012年间,云南省将大规模组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清运系统投资、建设工作。云南保险业将为这些重大工程提供防灾防损和经济补偿,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并在《保险法》允许的范围内,力争做到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需要转嫁什么风险,保险公司尽量提供相应的风险服务。同时,鼓励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参与“桥头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如昆玉公路引入平安保险集团增资控股。平安集团与省政府、昆明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全省保险业完成省政府下达的50亿元引资目标。
为合作贸易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及中国与南亚区域国家合作的逐渐深化,云南人流、物流、资金流将迅速递增。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云南物流产业将有400~500亿美元物流量进入,并形成几千亿美元的物流产业。为此,云南保险业将不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创新产品服务,在资信调查、生产管理、商账追收、贸易融资等环节,帮助出口企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桥头堡”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云南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它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保驾护航。
转变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方式
一是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经营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二是建立有云南特色的“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恢复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三是探索农业保险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动力机制。四是建立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五是探索研发云南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五是建立由气象、农业、财政、相关保险公司等部门组成“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形成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动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云南“桥头堡”建设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云南保险业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保险业运用专业化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试点,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承载力;建立以工伤保险为基础的以人身意外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向农村提供计划生育保险;积极投资云南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事业,提高养老社区服务水平。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崇慧 冯忠明
云南“桥头堡”的定位和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推动云南与东盟各国在国际区域合作和发展中规范运行。
云南省现有国家一二类口岸20个,为了适应开发开放的要求,全省每年投入2.2亿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25个边境县市的经济增速已普遍高于内地。但是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专门设立自助报检区,为进出口的企业提供最便利化、最人性化的服务,建立一套系统的、稳定的、又具有自身特点的进出口便利通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条件,是桥头堡建设中重要的法制建设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地方法规的制定中,一要充分运用中央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坚持从云南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思路。二要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环境、非传统安全等诸多领域的地区化或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桥头堡建设是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广泛深入合作的重要举措,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拓展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同时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间的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协调机制都很必要。
云南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应制定相关产业、税收优惠法律、政策,在巩固提升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以法律的手段扶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现代旅游业发展。
培养一支能有效解决桥头堡建设过程纠纷、争端的司法队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正是文明社会的重大标志,也是法治的意义。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云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与周边国家交易的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纠纷也将随之增加。为此,坚持我国缔约的各种国际公约和司法协助条约,正确适用国内法律和国际公约,保障涉外案件的及时处理。加强与全国其他省份以及周边国家的司法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司法人员的素质,将为维护桥头堡建设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桥头堡建设中的特色法律科研工作。包括:桥头堡建设中的涉外经济与争端解决法律研究,主要关注东盟、南亚金融、贸易、财税、会计、投资等法律制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投资优惠政策,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发展战略,东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桥头堡建设中的社会稳定法制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运行机制,法律在东南亚、南亚各国社会控制中的功能等。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