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
2008-05-10 01:12693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1.4%,这是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0.6%,是四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降幅高达17.7%。
看起来,出口数据的低位徘徊在今年全年恐怕难有根本改观。的确,现在连美联储也不再闪烁其词了: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陷入衰退。这对于“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是现成的。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深股市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国经济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话,去年冬天以来两市的剧烈调整则部分印证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增速明显回落,企业财务利润大幅缩水。
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这是我阅读过去二十多年间有关经济文献的主要结论。如今,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很好地解释了出口规模的膨胀,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人口结构也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人口红利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了中国市场体制背后的强势政府因素,并且据此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几十年前就强调,政府有意地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够引导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献呼应了这一传统。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提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质”的特制。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去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无疑,然而,罗德里克的证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世人一般认为的要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着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因此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记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六年前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in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by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台湾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这代表了研判出口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另一种视角。的确,因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业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出口实际上对中国的GDP贡献并不大。按生产法的GDP核算原理,GDP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间投入品,无论这种投入品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瑞银的经济学家安德森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所谓“脱钩”与否的争论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中国经济从未与美国真正挂钩过。通俗地说,与美国脱钩是指,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看过美国的脸色,或者说,美国打喷嚏,中国却挺好。如果是这样,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灾难。
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如果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来看,出口下降可能并不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构成重大挑战,因为出口商品中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的确不算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便出口在今年下降为零,GDP增长率也仍然会维持在令人满意的10%左右的水平上。这个速度超过了今年政府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两个百分点,而在去年有过热倾向的11.9%的基础上有所回落。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假定出口下降不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他引擎。而这是个在长期里难以成立的苛刻假设。如果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消费、投资等其他部门的增长,并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出口,中国经济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热门美剧《寻人密探》中有一个理论:要了解一个失踪的人会去向何方,就要先了解他过去都经历过什么。中国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在2000年至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和出口部门的壮大密不可分,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取得的。
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在意长短有度。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布鲁曾说过,经济学论文应该像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令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内容。写论文如此,做研究看问题同样如此。我们或许可以承受出口一两年的萎缩,但更长时间的萎缩则是灾难性的。幸运的是,即便美国经济呈现U型反转,也不会拖累中国出口太久的时间。(傅勇)
看起来,出口数据的低位徘徊在今年全年恐怕难有根本改观。的确,现在连美联储也不再闪烁其词了: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陷入衰退。这对于“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是现成的。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深股市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国经济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话,去年冬天以来两市的剧烈调整则部分印证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增速明显回落,企业财务利润大幅缩水。
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这是我阅读过去二十多年间有关经济文献的主要结论。如今,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很好地解释了出口规模的膨胀,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人口结构也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人口红利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了中国市场体制背后的强势政府因素,并且据此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几十年前就强调,政府有意地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够引导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献呼应了这一传统。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提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质”的特制。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去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无疑,然而,罗德里克的证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世人一般认为的要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着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因此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记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六年前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in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by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台湾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这代表了研判出口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另一种视角。的确,因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业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出口实际上对中国的GDP贡献并不大。按生产法的GDP核算原理,GDP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间投入品,无论这种投入品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瑞银的经济学家安德森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所谓“脱钩”与否的争论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中国经济从未与美国真正挂钩过。通俗地说,与美国脱钩是指,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看过美国的脸色,或者说,美国打喷嚏,中国却挺好。如果是这样,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灾难。
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如果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来看,出口下降可能并不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构成重大挑战,因为出口商品中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的确不算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便出口在今年下降为零,GDP增长率也仍然会维持在令人满意的10%左右的水平上。这个速度超过了今年政府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两个百分点,而在去年有过热倾向的11.9%的基础上有所回落。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假定出口下降不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他引擎。而这是个在长期里难以成立的苛刻假设。如果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消费、投资等其他部门的增长,并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出口,中国经济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热门美剧《寻人密探》中有一个理论:要了解一个失踪的人会去向何方,就要先了解他过去都经历过什么。中国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在2000年至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和出口部门的壮大密不可分,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取得的。
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在意长短有度。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布鲁曾说过,经济学论文应该像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令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内容。写论文如此,做研究看问题同样如此。我们或许可以承受出口一两年的萎缩,但更长时间的萎缩则是灾难性的。幸运的是,即便美国经济呈现U型反转,也不会拖累中国出口太久的时间。(傅勇)
0
标签:出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