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转型:快跑与休整的思考

黄蕾 |2011-07-25 09:40434

包虹剑:监管机构提出的行业转型可以说非常及时,保险业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框架,成为推动经济的力量,这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郝演苏: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充分分散风险和开展风险管理的服务模式都应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嘉宾

  孙汉杰中国平安集团企划部副总经理

  包虹剑 友邦中国首席市场官

  郝演苏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

  朱俊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李聪 华泰联合证券非银行金融首席分析师、社会服务业产业链总监

  本月,2011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国保险市场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叠加在一起,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营销员增员难、银保及车险增速放缓、分红险“一险独大”、次级债“依赖症”、中小险企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一一显现。

  中国保险业用其他国家三分之一的时间,走完了最近20年的扩张路程。时至今日,中国保险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考虑从何处着手才能实现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精细化的方向转型。下半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保险业如何实现转型?正是本期圆桌关注的焦点。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颜剑

  业务篇 加息周期 转型压力凸显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会,克服挑战?

  孙汉杰:对于产险业务,我们认为机遇和挑战分别有几个方面。未来3至5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为产险市场增长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中二、三线城市的车险成为未来车险增长的主要动力,法规的完善、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带动责任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会带来家财险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

  但挑战同时存在,预计汽车销量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且呈现逐月回落的走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费规模的增长,另外预期通胀会带来行业人力成本上升、赔付标准上升的挑战,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对产险公司的风险筛选能力、应急预案体系等提出更高要求。

  包虹剑:今年的经济形势特别复杂甚至严峻,给保险业经营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渠道经营方面,由于银根紧缩而使银行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需求及银保产品的销售费用要求进一步提高,无形中加大了银保业务的成本,如果不进行业务转型,银保业务的利润就更为稀薄。

  竞争加剧、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的压力也迫使保险公司进行调整与改革。保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改革,通过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开发,把握市场机遇。国民对于风险意识的提升以及在保障方面的巨大缺口,正是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保障教育、推广保障产品的最好时机。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营观念的转变对于公司经营和创新、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如果经营管理者都不能对保障作为保险的起源和本质无法充满信心,如果销售管理人员都没有自信去谈一谈客户真正的保障缺口,那么这样的公司只能永远在红海中沉浮,无法创造保险的最高利益。

  郝演苏:我个人认为,机遇是给保险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理性认识自己的机会。过去的十多年,保险业一直处于快跑状态,很少有能够适当慢跑思考的时间。行业发展如同个人发展一样,必须拿出一段时间充电学习,纠正发展中的问题,为未来跑得更好做必要的准备。

  从挑战的角度看,银行大量的短期理财产品挤压银保产品、汽车限购、社会对于保险行业的依存度等问题,使得行业过度依赖单一渠道的思维面临挑战,过度偏向理财的产品结构面临挑战,过度偏重一种产品的经营布局面临挑战,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临挑战。因此,利用经济环境给保险业提供的这个“休整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对于应对挑战出思路、出办法。

  李聪:理论上,适当的、可控的通胀环境下是有利于保险公司保单销售的。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投保人理财意识会有所上升,对保险、特别是养老类、储蓄类险种会有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较高的通胀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率水平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可以取得更高投资收益水平。保险公司应该积极把握这样的机遇,从保险产品创新着手,积极在通胀背景下开创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

  但同时,今年以来的几次加息速度快、力度大,在此前提下保险公司由于受存量资产收益率影响,整体收益率水平上升速度慢于银行存款升速。因此,特别是万能险出现结算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使得产品吸引力下降。保险公司应该努力做好资产重配置,提升收益率水平,使得产品吸引力上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向客户宣传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和长期性,不应过度关注于短期的收益率波动。

  上海证券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指出了目前国内保险业的诸多问题。其中,重点提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寿险中的银保、财险中的车险业务增速放缓。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转型压力何在?

  孙汉杰:我们认为,造成分红险“一险独大”主要有三大原因。财务准则的影响:在保费认可上面,万能、投连险的保费认可率低,保险公司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倾向于多销售分红这一类认可率较高的传统产品;万能、投连险的运作复杂,系统要求高;万能、投连险由于形态灵活,管理难度大,如果管理不好,产品的盈利会显著低于传统产品,这也限制了公司推广万能、投连险的意愿。

  目前行业偏重分红险来也会带来较大风险,当这一类型的产品发展不利的时候,冲击就会很大;如果产品结构比较均衡,就可以有效降低某一类型产品波动的影响,有利于保险公司和行业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包虹剑 :人类的行为往往是趋“易”而非趋最“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现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个行为模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红两全险独大。本来,将公司经营的“三差益”与客户进行分享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我们问一问市场,客户买这类产品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将闲置的资金获得一些锦上添花的保障和额外的收益,分红两全无疑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真是为了保障,那么一个年缴费万元的产品可能保障都不一定到20万甚至不到10万元;如果是为了高的投资收益,分红险似乎又勉为其难……所以说到底,可能很多人把分红两全作为一种“万金油”。这一现象的出现,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国内保险在营销管理和客户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银保的发展为何困难?不是说现在的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第三方业务收入了吗?我觉得作为行业,似乎应该来反省银保的策略和定位。首先,我们是不是都深信银保合作中银行是百分百的“甲方”而保险公司更像看(银保这个)“天”吃饭?我不相信。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把银保和营销员看作相似的合作者:如果作为保险公司的我们只把他们看成是渠道,而不是一个“伙伴”,一个“合作”者,那么他们势必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短期利益的选择。什么是“伙伴”与“合作”者?就是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什么是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就是双方在多个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习惯,乃至于如果一旦这种伙伴关系解体,双方都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得心应手的唯一伙伴。这就意味着除了今天他帮你卖,你付他钱之外,双方应发掘更多的指标。

  朱俊生:各家公司的产品和业务结构形态都是一种组织试验,这是一个试错过程,保证低效率的制度和组织形式被清除。我们要相信市场的试错与纠错。因此,产品和业务结构调整不是我们的目标,也不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仅仅是市场发展的附带结果。

  保险市场转型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是致力于建立“大”市场还是“好”市场?一直以来,保险市场发展秉持的是物质主义哲学,即做大保费收入变成牺牲一切的过程。但市场发展并不是开运动会,快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为了实现市场转型,必须把建立“好”的市场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一味强调行业地位与话语权。因此,改革比发展重要。比如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以保证组织试验的多样性;实行费率市场化,以保障市场交易的自由;完善保险市场的民主参与机制,建立解决问题的早期预警系统等。

  李聪: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主要由于产品创新力度不足造成。各公司应该积极开拓新型产品,如万能、投连以及最近新推出的变额年金都是很好的产品。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在政策上鼓励创新。至于银保问题,未来,保险公司一方面应该积极开拓银保渠道以外的销售渠道,如网络、电话等新渠道,尽量避免过度依赖于银行渠道;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寻求与银行渠道的深度合作,而不是简单的趸交分红型产品。

  公司篇 摆脱“过度依赖症”

  上海证券报:“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须增强”亦是此次会议上的焦点话题。造成中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有哪些?从公司层面而言,应该如何在市场规模和经营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郝演苏:中小保险公司的问题更多来源于股东。我们对于保险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讲的不足,加上对于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过度渲染,导致社会上大量财务投资涌入保险业,长期目标模糊,短期目标以逐利为主,又不愿意做出特色做出专业,从而导致中小公司发展艰难。中小公司除了应当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还应当扬长避短,做出特色,不能简单地追逐规模,而是应当效益为先。

  朱俊生:不少中小保险公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性强制,特别是价格管制,制约了企业家精神和竞争力的发挥。目前渠道、业务、人才等资源高度集中于市场中的大公司,而中小公司缺乏品牌、服务品质、业务渠道等资源,在这样的资源分布格局下,如果不允许价格竞争,中小公司几乎很难获得业务。因此,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可能并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支持中小公司发展的产业政策,而应该秉持竞争中立原则,摒弃那些抑制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制度性“遗产”。

  李聪:中小保险公司难以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盲目做全方位扩展或者过度依赖银保渠道,不注重业务结构,这些都是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小保险公司要发展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进行差异化竞争,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专攻特点区域;如产品创新,在某产品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如渠道创新。切忌盲目扩展,一味追求大而全。

  上海证券报:次级债“依赖症”问题在保险业日益凸显,不仅中小保险公司,就连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也加入了发债补资本的行列。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上升,保险公司如何根治次级债“依赖症”?避免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

  孙汉杰:保险公司要提升自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从根本上来看,需要加强公司经营业绩的盈利水平。一是在保险业务经营方面,有效管控费用的投入,提升风险筛选能力,不断提升承保业务的盈利性;同时需要加强投资业务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从而不断提升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

  包虹剑:其实保监会近年来对于风险管理要求的强化,是非常及时并且有益的。偿付能力问题不仅仅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营问题,更是客户的真正安全保障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如何为人民群众和国民经济保驾护航的问题。

  对于次级债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次级债是融资的一种方式,当公开募集资金(上市)条件不成熟或不必要,而目前的股东缺少能力或意愿直接增资,或者经过比较论证,发行次级债是相对成本低、程序简单、沟通方便的一种方法时,发行次级债是一个符合业务判断的优选经济行为;另一方面,次级债融资在时间和金额上是否有整体的计划?也就是对公司资本金的管理和预期,即偿付能力的预期是否有一个清晰的预测并且符合公司发展的策略?这一点也是比较关键的。

  郝演苏:监管机关应当进一步研究现行偿付能力标准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将偿付能力标准的设计目标定位在既能够保障经营的财务稳定性,又能够有利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和行业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对于监管当局的监管智慧是一项挑战。

  朱俊生:目前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的途径有限并且空间不大,对次级债的依赖也比较好理解。从根本上,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应寻求在“安全”与“效率”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并更多地考虑保险公司的内部潜力的挖掘。

  “安全”,即要求股东必须为保险公司提供适当的资本以抵御风险,保证保险经营者的清偿能力达到要求的标准,从根本上保障保单持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效率”,则着眼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确保资本配置的优化和对创新的促进。

  既然增加资本的外部渠道并不通畅,就有必要更多地考虑保险公司的内部挖掘。为此,要激励保险公司加强自身的偿付能力管理。监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进保险公司自身对风险的控制,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引导和激励保险公司采取积极的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发挥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做到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相结合。

  李聪:中小保险公司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盈利水平差是偿付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于银保,盲目追求规模是盈利能力差的深层原因。保险公司应该在规模与利润之间积极需求平衡,注重业务结构以及产品利润。此外,保险公司对于权益投资比例应该做到合理控制,过高的权益比例会加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波动,增加保险公司风险。

  监管篇 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上海证券报:随着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的变化,我国保险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推进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借助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又要强化监管政策的制度约束。在推动保险业转型过程中,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的侧重点在哪里?如何施展好“一脚刹车”和“一脚油门”的平衡术?

  包虹剑:监管机构提出的行业转型可以说非常及时,保险业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框架,成为推动经济的力量,这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认为,要成为经济助推器,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在十二五期间,从服务民生,以及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掘市场机会;进一步突出保险本质,强调保险的本质是保障,而不是纯粹的投资;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切实维护客户的知情权,营造良性的市场环境,杜绝误导行为;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同质化。

  监管机构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是具有前瞻性的,对于中国保险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监管和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共生共存的。所有的监管政策都是为了为保险行业更好的发展营造良性的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所有竞争主体才能各显其能。如果只是一味地“踩油门”,透支市场潜力,没有长远的规划,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和市场份额,整个保险行业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朱俊生:我认为,要改变监管部门同一个主体身兼两种不同角色(监管者与行业主管者)的尴尬地位,避免目标和理念的二重性必然所引发的两种角色之间的冲突;要改变监管思路,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造成市场秩序不规范的深层次问题;要强化风险监管,通过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促进内部风险管理。

  李聪:监管部门不应该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管,因为市场变化随时存在,保险公司面临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监管部门更应该在通过偿付能力这一手段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监管。在偿付能力充足的前提下给保险公司更多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改进偿付能力的合理性和全面型,比如加强保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此外,从目前的公式法改进成国外先进的随机模拟偿付能力要求(SolvencyII、EC),对不同风险的不同资产,要求的偿付能力也应该不同。

  上海证券报:保监会在上半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支持专业自保公司和农村相互保险社的发展,释放了重要的政策信号。自保公司和农村互助保险社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在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解决?

  郝演苏: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充分分散风险和开展风险管理的服务模式都应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专业自保是国际上大型跨国企业开展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织模式,在我国专业自保保险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防止出现有悖国际专业自保公司主流发展模式的做法,既支持和管理我国跨国企业在海外离岸港组建专业自保公司,千万不要以注册地在海外、监管困难为由,强制专业自保公司只能在国内设立的做法;对于农村互助保险社,专业保险公司应当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和某种特殊的再保险手段,支持和保护这种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实的保险服务模式的发展。

  朱俊生:专业自保公司和相互保险社都是风险管理的组织形态。风险管理组织形态的多元化是不同市场主体对处理风险方式选择具有内生需求的结果,与保险公司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多元化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集合,也有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债券收益率下行 可转债市场升温

2024-06-20 13:58
54698

9月标品信托平均收益率为-3.05%

2022-10-18 13:56
29204

债券市场供给增加 警惕利率回调和收益率曲线上移风险

2022-06-17 16:27
21211

全国社保基金“十三五”年均投资收益率7.58%

2021-11-22 15:29
7106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3%

2021-10-15 11:33
33731

通胀担忧加剧,美国短债利率飙升,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创疫情来最高

2021-10-15 11:10
3461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