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合作消除中日贸易摩擦
UNL研究所坐落在东京市中心偏东南的五反田街区,这个研究所背靠数个日本财团,是日本信息技术界的“风向标”。研究所的所长就是全球计算机界的泰斗级人物——坂村健(Ken Sakamura)。
坂村健所研究创立的TRON计算机系统结构甚至比微软的Windows应用更广泛,已占据了全球微处理器操作系统市场上大约60%的份额。他不仅有RFID、TRON之父的美誉,也是日本总务省、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智囊。
从中日建交的第二年开始,坂村健就开始了他第一次在中国大陆的讲学。他笑称那个时候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并不普及,所以他的讲演并不轰动,问者寥寥。而现在,每次中国学子的问题,都要让他好好想一想才能回答。“这像一个梦一样,”坂村健颇为感慨,“这说明,中国的信息技术在20年中发展很快。”
而高新技术贸易正是胡锦涛访日的议程中,面向未来的三大合作重点领域之一。“这次胡锦涛主席来访问,意义在于面向今后10年。”坂村健说,“日本和中国是近邻,无论怎么打架都是邻居关系。有什么事情邻居都知道,这是无法回避的。”
由于秉持“知识无国界”的理念,坂村健一直致力于同中国同行进行技术合作,先后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许多科研机构成立了合作研究室,是日本在计算机技术上与中国合作最多的个人之一。
他把自己与中国的技术研发合作也定位于面向“10年之后”,他并不认为到中国合作就是为了得到便宜的劳动力,“中国的学生和工程师非常出色,我们的责任是劝说没有看见这一点的日本企业(发现这点)。”
中日技术贸易双层次
《21世纪》:现在中国国内有一种说法,在技术贸易中,日本往往不愿意提供核心技术。举个例子,在制造领域,日本企业只愿意提供工艺方面的图纸。这是否会影响中日间的技术贸易?
坂村健:这个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个是与中国现状相匹配的技术,比如有些高新技术,中国还没有到这个技术基础,不能盲目进行技术贸易,要适应现实。
另一些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日本早期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拷贝美国的,一直被欧美指责。后来日本重点培育了一些企业,比如松下、索尼,这些企业与欧美有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共识。
《21世纪》:技术贸易过程中,你是否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害?
坂村健:我做的工作都是基础研究,我的宗旨是开放。所以对我来说没有知识产权侵犯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才有的问题。第一,抄袭肯定是不好的,但可以改良技术;第二,我希望日本同事能在更高层次上考虑问题,要从给人类做贡献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情。
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优秀的中国人在努力奋斗。我为有这样的邻居感到高兴,这个品质别的国家好像没有。
《21世纪》:你是日本标准化战略委员会的成员,技术贸易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势必要牵涉到标准的制定。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标准制定是否还有一些障碍和壁垒?
坂村健:所谓障碍不是国家间的壁垒,而是因为没有需求。以食品安全的标准为例,如果现在提一个紧急提案,能得到两国政府的支持,那这种标准和技术可以在一年之内就制定出来。
用信息公开解决食品安全
《21世纪》:听说你最近就有一个新的项目是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是一个什么项目?
坂村健:这个项目主要是自动识别技术。这个技术具体来说,是把一个专用的标签/芯片放在食品上面,记录从生产到最终到消费者手里为止各个流通环节的信息,由谁何时生产、谁运输、何时在哪家店销售等信息都可以追溯。简言之,就是增加食品供应链整个过程的透明度,这样也就增加了消费者的安全感,发生了问题之后也可以准确地追溯。
这是个共同项目,首先是技术,其次是标准问题。现在食品的安全监控还没有一个相应的标准,我们在合作之后,也可以共同制定标准。
《21世纪》:这个项目是否跟目前中日之间食品安全摩擦日益增多有关?
坂村健:我觉得这里面在日本有个很大误解,一旦一个食品出了问题,就觉得中国的所有食品都有问题。我们在做的就是信息公开,这样出了问题也不会认为所有食品都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贸易中很重要的就是食品贸易。目前的技术是监控食品供应链,进行追踪和信息回溯,以解决食品安全这个大家都头疼的问题。
《21世纪》:我听了你的技术合作模式,基本都是民间推动的。现在需要两国政府做些什么?
坂村健:建立技术和研究方面的关系需要花很多精力。政府保证有长期协定,有一个稳定合作的氛围,研究者就会有安全感。现在协定已经很多了,如何帮助协定的落实,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