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PK越南制造是自降身段
近期,越南成为耐克鞋类产品的第一大来源地引起多方关注,越来越多的现象似乎也在证明中国制造正受到越南的挑战。兼具生产和设计能力的中国工厂,普通规模的企业每年的成衣制造规模大概都能达到几百万至上千万件。
近期,越南成为耐克鞋类产品的第一大来源地引起多方关注,越来越多的现象似乎也在证明中国制造正受到越南的挑战。
越南华商因商品滞销纷纷倒闭
据国外媒体报道,越南谅山省同登市新清口岸(与中国广西凭祥市浦寨口岸相对)曾经是越南人采购中国商品的“天堂”,但截至2011年7月初,因商品滞销该口岸注册经营的1100家店铺已有343家关门,238家中国店铺现只剩下100多家。
新清口岸发展中心专员韦氏碧分析认为,越南水果、糖果、饼干、香烟、啤酒和服装等国内商品逐渐击退中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1年来新清口岸的中国商品已经饱和,客户减少,并出现滞销。
越南制造反抢中国市场
连接越南芒街(Mong Cai)与中国南宁的高速公路几乎从来就没有畅通过,这条1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挤满了卡车和货车。虽然几年前才刚刚翻修,但路况已经很差。许多车缓慢地向前爬行,车上大多都装满了产自越南的各式廉价商品——有衣服、鞋、内衣和等待组装的零部件等。
一位当地商人解释说:“这些商品大量涌进中国主要是因为它们价格便宜,相比之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位商人说:“由于同样的商品两国价格相差悬殊,跨境交易十分兴盛。”
中国制造的反思
这些事实曾一度令中国人感到恐慌:“越南制造”将超越“中国制造”。但问题是,中国制造为什么要与越南制造比?中国人应该反省,中国制造与越南们的制造有什么差别,又跟国际名牌产品相差多少?
Prada的家族继承人兼总设计师Miuccia Prada说,她最喜欢中国人做的鞋子。这总是有理由的,不能全部解释成是为Prada在中国代工作辩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品牌陆续开始到中国沿海地区寻找生产基地,全球化就把制造加工这个环节分配到了中国。至今,以江浙和广东一带为代表的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制造体系。那么,工艺标准极其苛刻的Prada都能认可中国制造了,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能?
兼具生产和设计能力的中国工厂,普通规模的企业每年的成衣制造规模大概都能达到几百万至上千万件。
在中国厦门,有一家论规模连中等都算不上的工厂,员工100多人,却给超过20个国际知名品牌做代工,其中就包括Armani。在皮具间,每一个工人都戴着手套、面罩等等,这里进行的是无尘化管理。
从设计师、剪裁中心、模具到最后成品,每一个流程上都设有一道自检关卡,以检查质量,连及其细微的划伤都不放过。最后,还有一道总的自检程序在等待着出来的成品。像这样才100多人规模的工厂,在中国制造业大军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国际品牌对代工厂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如Prada会指派质量控制小组及检查员严格检查整个生产过程。
代工厂甚至会自己设计产品。
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意大利工厂也不是纯手工缝制。
欧洲所谓的纯手工的水平,其实在广东很多工厂里都能达到,甚至比欧洲的工人技术还要好。
美国品牌Coach有85%的生产是在中国进行,其国际部零售业务总裁Victor Luis今年6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就表示过,虽然产地在中国,但包袋和其他流水线上的商品不一样,每一个包都有需要手工完成的步骤,包括皮革的剪切、给包安上把手,甚至是钉包里面的包牌。在意大利或者法国生产需要这样的步骤,在中国也是一样的。所以在Coach的包里面,总是会看到一个标记,注明“这款包是在中国,由手艺最好的手工艺者精心制成的”。
中国制造PK越南制造是自降身段
显然,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国际级的品质,那为什么还要做低价代工?这样的中国制造还需要与越南相比么?
在中国低成本、低价格、简单模仿的制造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让成本后退到从前是不可能的,而国际厂商在中国建设代工厂的同时,已经把技术和产业标准带进了中国。拥有了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和国际管理水平的中国制造为何不能拥有“国际品牌”? 如果说短期内创新对于大多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还有些困难,那么用国际名牌代工厂的品质重塑“中国制造”就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优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把“企业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看做“产业转移”的第一步,就是“由过去前三十年的末道工序,也就是加工组装为辅,转型为制造为主。同时从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