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粤北: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新考量

2008-05-04 07:36 252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广东省的地理格局的话,这块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北高南低格局,北部是绵延千里的南岭山脉,横亘在广东与桂、湘、赣、闽四省之间,由北向南,地势渐低,而为低山和丘陵,而为若干个河谷平原和入海口处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几条主要的河流韩江、东江、北江、西江,从北部山区(或西部云贵高原)而来,分别注入南海。

    北部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在广东区域经济学上被命名为粤北山区,包括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州五市;其中一块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即为“珠三角”;韩江下游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为“粤东”;西部低山及丘陵地区,为粤西。

    从地理格局可知,粤北山区为广东之控制性生态屏障,其作用一如青藏高原之于中国。粤北如何发展和现代化的问题,才会如此事关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大局。

    珠三角与粤北的互动模式之忧

    如何加快粤北山区发展,“富了珠三角,不忘穷山区”,一直是粤省所追求的政策目标,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广东省就山区的发展出台了全方位的政策,从临时性、松散性的扶持转向制度性、集中性的扶持,从单一的经济扶持转向整个发展环境的扶持,其力度前所未有。2004年,广东又在全省实行财政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激励山区打造后发优势。省级财政打破了原有的转移支付“大锅饭养懒汉”的弊端,对县级财政按照确保既得利益、促进收入增长、实行奖勤罚懒的原则,一定四年不变,以促进县级财政做大做强。

    这样的政策促使山区各市拼命发展工业,因为财政收入要增长,首先还是靠工业,地方主政官都明白“无工不富”的道理;省财政投入数百亿元改善山区的基础设施,也为粤北吸收工业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再次颁布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将产业转移提升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广东省的支持下,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结成了帮扶对子:广州帮扶梅州、深圳帮扶河源、佛山帮扶清远、东莞帮扶韶关,而近年,这种帮扶的重心已从过去的扶贫变成了大搞产业转移工业园。迄今为止,珠江三角洲在山区和两翼签署了20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议,其中大部分在粤北山区。

    粤北迅速工业化的两个典型是河源和清远。1999年,河源市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7.7%提升到2007年的46.5%,清远市则在近5年里工业增速连年保持在65%以上,仅用五年时间,工业产值从100亿到突破1000亿大关。

    在转移过程中,转入地大都会强调此类产业的无污染性,但是这与转出地讲述的逻辑并不吻合。珠三角强调它需要转出的是“低端产业”,大部分是高耗能、高耗水、土地资源消耗比较大、附加值低,而且不乏污染项目。

    一些地方官员也在反思粤北的发展模式,揭阳市委副秘书长刘正让就撰文提出:“粤北山区的发展已不在于扶持力度的大小上,而是在于发展思路的调整……粤北山区和珠三角的互动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产业转移的层面,同时单单依靠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对粤北山区的发展来说既有限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粤北路径:生态补偿+绿色产业

    问题的关键在于,粤北既是广东全省的生态屏障,又是珠三角的主要水源地。广州、佛山和珠三角西岸地区,主要使用西江及其支流供水;东莞、香港以东江为水源;深圳除了直接从东江取水的东深供水工程外,亦从东江之支流西枝江取水;惠州市区则主要从西枝江取水。

    以经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东岸为例,其主要水源为东江水系,但东江干流水质在河源段时尚为一类水质,但到惠州博罗段已恶化为二类水质,到东莞段更恶化为三类水质甚至四类水质。有关专家认为,倘若河源按照现在的工业化进程,要不了10年,河源段东江水质恶化为二类甚至三类水质是可期的事情。

    河源的决策者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由原广州市委宣传部长调任河源市委书记的陈建华,今年1月7日在《河源日报》发表了一篇《我的山水情结》,强调“生态优势是河源最大的优势”,据与其接近的人士表示,陈一直希望河源更多地靠卖水、卖生态环境来赚钱,而且他到任后,叫停了大量欲迁到河源的陶瓷工业项目,并将陶瓷工厂驱赶出河源,但是在河源还不能靠卖水、卖生态来发展的前提下,他也只能“工业立市”,尽管他尽可能地强调“清洁生产”,“严格进行末端治理”。

    河源市副市长温文斐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河源清醒地知道自己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态环境和清洁水资源,但又不能不发展,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将可能产生的污染降低到最小,全市强调只在“一区(市高新区)六园(六县市各有一个工业园)”发展工业,总开发用地限制在400平方公里,并准备在七个园区和主要的城镇建设11个污水处理厂。

    但温不否认,随着工业化推进,河源的碳、硫排放量都有所增加,不过他也强调,“河源和汕尾是全省仅有的没有出现酸雨的市,粤北的梅州和韶关都出现了酸雨”。

    如何保住粤北的青山绿水,但又不排斥粤北人民追求现代化和幸福的权利?不少学者建议,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出大量资金支持粤北山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等各项事业,使之获得与珠三角质量相近的公共服务;省内主要水系进行水权市场化改革,上下游地区可进行水权交易,让下游工业化地区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提供成本,粤北山区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从下游产业发达地区获得生态补偿。

    广东省高科技商会秘书长王理宗则进一步建议,“粤北山区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生态体验、现代农业等零污染的绿色产业,并使之在全国及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成为强势产业,为粤北山区的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这些产业既是粤北的优势,而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有效解决粤北就业难题。王是河源其中一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操作者,他对河源未来的环境和生态压力表示担心。

    金心异则提出了珠三角产业转移应该转向粤东而非粤北的想法。金心异是广东独立政经评论员,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4月17日的网友座谈会上,他首先发言指出:历届省委、省政府将粤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平衡区域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粤北各市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提高,可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否认的是,对粤北山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金心异的发言引起了汪洋和黄华华的高度重视。

    “问题的关键在于官员的考核机制。”河源市一位官员对记者说,“粤北山区应订立完全不同于沿海地区的考核办法,不能再以GDP、财政收入论英雄。”

    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大潮仍在继续。今年2月底,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还专门率领庞大的深圳党政代表团访问了粤江的汕尾市,两市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汕尾市在其沿海地区划出200平方公里土地,与深圳共同开发“产业转移工业园”。

    王理宗则认为:“汕尾诚然是最佳承接地,但是今年才动手,那么土地的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海关等配套服务完善起来,至少要两三年时间,而且企业搬迁过去,从建厂到投产,也至少要一两年,对那些必须搬迁寻找成本洼地的珠三角低端制造业来说,根本等不及了。”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