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紧货币初见成效 抗通胀还需坚持
考虑到未来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通胀与房价拐点均未出现,货币政策仍需持续。由于经济放缓迹象越发明显,政策“超调”的声音不绝于耳,市场更加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
今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6月PMI数据。6月PMI继续延续了5月的下滑趋势,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至50.9%。购进价格指数降至56.7%,比上月大幅回落了3.6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回落、经济增长适度放缓,均显示紧缩货币政策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但是,考虑到未来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通胀与房价拐点均未出现,货币政策仍需持续。
早前多次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已经导致中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基本上没有剩余,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早已高于基准利率,提准对控制信贷影响将甚于加息。而及时提高存款利率将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负利率,是对抗通胀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紧货币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还会有两次加息,一次准备金率上调。
外需放缓 弱势美元加大外部不确定性
6月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回落,显示了国内外需求减少对于外贸活动的影响。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出口指数下滑主要源于海外经济走弱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重启债务危机影响了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出口情况。同时,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上涨、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取消、人民币继续升值等,也相应加大了中国出口商的压力。进口方面,本月进口指数为48.7%,回落至50%以下。进口指数下滑主要源于收紧的国内货币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考虑到部分奢侈品关税逐步降低、个人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币保持强势,预计下半年进口回落有限。
总体来看,欧美经济走势、债务危机进展、货币政策松紧程度是海外经济的聚焦点,也是关系到下半年中国出口形势、人民币走势以及中国输入性通胀情况的关键。美国方面,早前美国联同国际能源署27个成员国宣布,在7月份一个月内向市场释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而上次美国提出类似计划是在海湾战争中。选择非战争时期释放石油储备,显示了美国对于国内经济形势的担忧。欧洲方面,由于欧元区国家无法形成财政同盟,财政不协调问题将长期始终困扰南欧债务问题的解决。但短期内,通过“新债抵旧债”,希腊债务危机能够拖延1-2年的时间,短期希腊重组与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较小,欧洲问题不会爆发。笔者认为,由于海外形势弱于预期,国内紧缩政策仍会持续,6月进出口继续下滑。预计6月出口同比增速或将降至14.5%,进口同比增速或将达到22.4%。同时,由于出口情况差于进口,贸易顺差会有所下降,预计年底之前,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至6.2。
经济放缓不可回避 “硬着陆”担忧实为过度
6月生产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而中部地区发展增速最低。另外,新订单指数同样呈现回落走势。6月新订单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双双回落,显示了在紧缩政策持续收紧之下,制造业企业同时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与需求减少的境况,经济主体活动逐步放缓。
由于经济放缓迹象越发明显,政策“超调”的声音不绝于耳,市场更加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然而,笔者认为,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适度的放缓不可回避。由于当前高端消费仍然旺盛,保障房投资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投资也不会出现大幅回落。预计6月社会零售品同比增速将为16.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6%。 而对于市场上较为关注的电荒现象,主要是由于每年的4-5月份、9-10月份都属于电厂传统的检修时间,而恰逢去年部分工厂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生产,今年大量复工,造成了用电需求增加,因此预计6月份,发电量将会出现上升,工业生产也会有所恢复,工业增加值或将达到13.4%。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投资较为平稳,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降温迹象,不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与“硬着陆”风险,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或将达到9%。
通胀峰值可能延迟 下半年压力不减
本月购进价格指数降至56.7%,比上月大幅回落了3.6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显示了紧缩货币政策的成效初步显现。但是,由于本轮通胀具有长期性特征,货币政策仍需坚持。从国内来看,由于货币超发并未一朝一夕,长期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流动性宽松对通胀带来压力,不会很快缓解。另外,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同时,资源价格改革也迫在眉睫,特别是“电荒”出现后的电价上调压力,作为长期的制度性因素也将影响通胀。而从国际方面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不见好转,QE3推出可能性仍然较大。下半年,美元走弱必将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重新进入上行通道,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早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本轮通胀将在上半年见顶,更有观点认为3月5.4%的通胀水平将会是本轮通胀的顶峰。但数据表明,当前通胀并没有走低趋势,反而屡创新高,仍然处于上行区间。5月CPI同比上涨5.5%,再创新高。笔者基于6月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环比增长为零的简单推算,预计6月CPI将高达6.1%。更何况在如今食品价格未见回落,非食品价格增速连创历年新高的情况下,控制在这一目标之内,有较大难度。具体考虑到当前猪肉价格走势未有回落,食品价格进入季节性上涨阶段,非食品价格已呈趋势性上涨等原因,通胀峰值可能延迟至三季度,预计全年通胀将会达到5.2%,超过政府4%的调控目标。
维持“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基调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当前中国“硬着陆”风险尚小,通胀与房价拐点仍未出现,紧货币仍需坚持。但由于早前多次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已经导致中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基本上没有剩余,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早已高于基准利率,提准对控制信贷影响将甚于加息。而及时提高存款利率将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负利率,是对抗通胀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还会有两次加息,一次准备金率上调。而在继续坚持紧货币的同时,政府还将辅以“宽财政”的政策组合,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和落实保障房建设等,以防止“小滞涨”持续到第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