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双星新材事件引发投行利益错位
对比国内和国外投行发行机制,就更能明白,光大资本市场部这次由双星新材引发的人事异动,只是国内投行发行机制不够成熟的一个缩影。而在中国,投行一般只有两个部门,一是前端的项目部门,专门拿项目,二是资本市场部,负责新股发行和承销。
2011年5月。代码:002585。地点: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角:双星新材。
它震动了资本市场,高达65.52%的网上发行中签率创出A股新高。
与此前发行失败的八菱科技一样,它必将载入中国新股发行史册,作为一个制度改革进行到半途的怪现状,亦作为当事投行与机构博弈的畸形产物。
与八菱科技如出一辙的,是时代的背景和利益的极端化,和八菱科技不同的,是此事对光大内部不为人知的震动。
险些失败的IPO
事到如今,新华资产管理的总裁李全,都无法释怀,亦无法启齿。
双星新材上市至今仍处于破发状态。上市首日双星新材就跌破55元发行价,收于48.7元。截至6月30日,双星新材收盘价为42.3元。以此计算,新华资产已经浮亏近1亿元。
有没有这种可能?当97%的获配比例摆在面前的时候,毁约。——毕竟,作为一般人,如此的结果是难以忍受的。
保险圈内人士透露说,新华资产不是没有这个想法,他们与光大证券(13.72,0.00,0.00%)展开了短促而剧烈的争吵,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并且,据说光大和上市公司那边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
“这事的确闹得两边关系比较僵。”光大证券投行内部人士透露说。
也就是说,如果新华人寿毁约,双星新材的发行将失败。
实际上,据理财周报记者调查,双星新材IPO过程,不止一次的面临失败可能,如果换了一家小券商,如果不是光大证券投行有所准备。
据公开信息披露,双星新材网下询价机构24家,获配2家(中投证券和新华资管),网上中签率65.5%。24家询价机构险触20家红线,65.5%的网上中签率也创下了A股史上之最。可以说,双星新材几乎就是低空掠过发行边际。
实际上,据理财周报多方了解,贴着底线发行,光大资本市场部和销售交易部努了很大的力,因为这是在报价那惊魂一刻,动用诸多关系救场的结果。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发行市场,从“捧场”到“救场”,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在某些投行的IPO项目中,甚至出现了“买询价”的现象。
三个月前扭曲的卖方市场,现在被扭曲为扭曲的买方市场。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的扭曲结果,从根本上说,乃是当下市场背景和制度环境的产物,反映在当事者光大证券身上,又源于内部利益天平过度的倾斜。
100迷梦下的内部冲突
100元。
能想象么?这是“在上市公司力主下,投行半推半就下”,光大证券最初的设想。对业内已广泛流传的说法,光大证券投行部人士并未予以否认。
这显然超乎了几乎所有机构的想象,在光大证券内部也激起“一滩鸥鹭”。
“双星新材是光大证券今年以来做的最大一单IPO项目,光大投行部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调集了一切资源去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双星新材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拟募集资金是28亿元。今年以来一级市场持续低迷,对券商投行部门来说,28亿元的IPO项目无疑是块大肥肉。
如果当真发行价100元,则募集资金高达52亿,光大证券投行总监沈奕告诉记者:“双星新材的保荐承销费率是5%。”一次计算,则光大证券一单就可将2.6亿元收入囊中。这是截止双星新材,2011年投行界的翘楚。
但100元的价格,据悉,在光大内部就引起了争议。负责此项目的华东组,与其他个别小组成员,对双星科技的业绩持不同看法。负责发行的资本市场部也出现异议,光大证券投行一位保荐人,默认了这一争议。
北方一家投行部副总称,“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调整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当时买卖双方的天平已经倾斜了,八菱科技这个活生生的案例摆在那里。这样的定价,给资本市场部门(发行部门)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理财周报未能联系到光大证券资本市场部总经理朱永平。但拨通光大证券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熊莹的电话,但对方委婉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但为了这个百元梦,光大证券仍旧动用了几乎浑身解数。光大证券副总裁熊国兵力挺投行部门意见。
最后展开强势路演。据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透露,在招股说明书披露之前,光大证券就展开了声势不小的预路演,跟很多机构一对一的交流。而且此次路演,由光大资本市场部下面的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沙金带队,和投行小组据称拜访了约30家大型机构。
“我觉得,这个部门出动非同寻常,一般都是由资本发行部出面。有可能是他们分兵出马,也可能是觉得战略客户部更激进,特殊时期启用。”上述人士称。
该人士隐约透露原因,“他们资本市场部内部对这个价格也是有分歧的,可能与此有关。”
一位机构人士透露,在这一圈预路演中,光大证券团队力陈双星新材的高成长性,“而且据说在某些场合还透露出后续有资本运作的意思。”
不过该人士称,预路演应该并未取得光大证券想象的热烈,他所在机构大体能接受40-50元的价格。即便如此,光大证券的正式路演时,由研究所分析师张力(专栏)扬给出的“70.76-81.00元/股”估值区间,依旧强势。
不过,接近光大研究所的人士称,在双星新材到底值多少钱问题上,研究所和投行部门也产生了剧烈冲突。作为2010年新财富基础化工行业第一名,张力扬专业能力在业内颇受认可。该人士认为,上述估值,明显不是张力扬的水准。
光大证券投行人士称,“这个其实是正常的”,但他否认了投行部门和研究所存在冲突。
有意思的是,与光大证券投行部合作的一位机构人士透露,由沙金带队的强势路演团队曾拜访了很多基金,但是这些基金最终却在报价现场消失了。最终是“汇金系”全盘买单。
一位参与报价的险资人士透露说,很多基金是认为价格不靠谱,报了价也没用。有些兴趣冷淡的机构被委婉的劝退询价。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细节,影响了最终的畸形的报价和配售结果。
行业人士称,双星新材事件之后,光大资本市场部产生了部分人事变动。记者就此求证光大投行总监沈奕,其称,这只是正常调整,并称一直在扩充资本市场部。而对研究部门,目前尚未形成影响。光大反思
双星新材的发行当时引起了各媒体的注意和报道,而其有惊无险的发行,也在光大证券内部引起了一定范围的人事波动。同时,也引发反思。
对比国内和国外投行发行机制,就更能明白,光大资本市场部这次由双星新材引发的人事异动,只是国内投行发行机制不够成熟的一个缩影。
光大证券投行总监沈奕向记者表示:“证券市场和投行完全是舶来品,投行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实际上也就是全盘西化的过程。”
据了解,国外投行由三大部门组成,投行部门、资本市场部和销售部门。投行部门一定程度上代表发行人的意志,销售部门一般都站在买方机构一边。国外的资本市场部是一个“骑墙”的部门,投行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利益在这里进行平衡和妥协。
而在中国,投行一般只有两个部门,一是前端的项目部门,专门拿项目,二是资本市场部,负责新股发行和承销。
光大证券投行总监沈奕告诉记者:“事实上投行还有一个销售部门,只不过在中国,这一部门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资本市场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销售部门的职责。国内的资本市场部,就相当于国外的销售发行部门。”
国外投行的三大部门职责分工很明确,相互之间关联不多,而销售部门由于常年和买方机构打交道,利益关系密切,而且部门的一部分交易收入也来自买方机构。所以在新股定价上,投行内部项目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产生拉锯战几乎是常态。
但在中国,资本市场部主要还是对内,向投行负责,与买方机构没有密切利益关系。
“为什么国外新股的定价不会这么离谱?因为在投行内部,买方和卖方都有相应的‘代言方’,双方的利益在投行内部已经进行了商榷和平衡。而在中国,是基金等买方机构直接与投行和发行人碰撞。”沈奕向记者介绍说。
这是光大证券投行在双星新材定价问题上一意孤行的一个理论注解。
另一个引起投行界反思的是,为了保发而兴起的发行前机构预路演是否合规?据悉,目前不少中小投行都有此举措。
深圳一位投行高层告诉记者:“证监会规定询价、路演、拜访活动要等发行批文下来后才可以开始。但大家在过会结果一出来,就开始一对一的活动。这确实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但是深圳一位基金机构人士则向记者传递了不满:“在招股说明出来前的预路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和公平,这是很难去把握和衡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