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历史必然选择

王元 | 2011-07-01 14:11 904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作为发展中大国,未来我们不可能继续沿着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近期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作为发展中大国,未来我们不可能继续沿着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必然加剧,而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突出,在世界产业增值链上我们还处于低端。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今后科研投入的根本问题是逐步增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让真正的科学家能够坐下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果不能开放,不能提高国际化水平,很难真正和世界一流科学家进行交流,而唯有在竞争和合作中才能提升自身水平。

  ●许多人认为,我国的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其实,中国经济发展30年来,许多产业部门都是在产能过剩、重复投资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有利有弊,弊端是投资浪费,利端是竞争使市场有了多种选择,使得这个产业今后羽翼丰满。

  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更主要的是要有国家实力的增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其基本的含义,就是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近期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建设创新型国家,扬帆起航正当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建国初期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探索和实践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前所未有地将自主创新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科技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科技发展更重内涵性

  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状况?我认为主要包括三点:

  1、中国科技发展已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第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创新的有效需求明显增长。第二个转变:科技的跟进能力明显增强。

  2、关于中国的科技投入与产出。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虽然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客观讲,其背后所体现出的转型意义不容忽视。

  科技投入结构的变化:关于总量与效率。2010年,中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是7000亿元,世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从2001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 D P的比重首次超过1%以后,在全社会研发 投 入 当 中 , 企 业 投 入 一 直 高 于70%。这说明,我国企业正在为未来加强投入,科技投入机制已经发生变化。

  论文总量世界第二:关于数量与质量。2010年,我国整体科学论文数量达到世界第二。客观地讲,我国的论文质量确实不太高,参差不齐,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都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如果按照最科学的篇均引用数进行统计,在14个当年发表20万篇科学论文的国家中,中国排在第8位。另外,目前我国有众多科学家在从事着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这背后体现着中国科技活动的总规模和其所蕴含和积累的巨大力量。

  发明专利世界第四:关于“垃圾”专利。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排在第四位,有人认为我国的专利有很多是垃圾专利,但需要提醒的是,对全社会来说,专利对发明者来说更是一种投资品,是为保护其核心专利而注册的其他专利,防御性的专利或者构筑的专利池。

  科技人力资源与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我国目前的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研发人员也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研发人员(大约270多万)占我国劳动力就业人员的比重还很低。

  3、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的科技实力。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42个国家中科技综合能力排名第21位,属于中上等水平,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进入前18位的目标。不过,总体来讲,中国还远未成为科技强国。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状况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二、经济社会进步是坚实后盾

  科技的巨大进步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丰厚积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保障。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在下一个十年依然会出现非常活跃的点,我国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制定相关规划措施。从今后五年甚至十年来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以下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将继续赶超美国。第二,人均G D P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丰富而巨大的成长型国内市场。第三,经济结构将处于最为活跃的变动时期。第四,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快速形成。第五,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条件并有可能成为全球产业的领先企业。第六,资源、环境约束力趋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第七,中国的国内政策对国际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宏观背景、增长方式转型、结构调整等,都将给科技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建成创新型国家,梦想并不遥远

  2006年2月 , 我 国 发 布 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世界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科技规划深入贯彻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注重与中长期人才、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选定及其涵义

  整个“十二五”规划目标和选择中,我们提出了将近8个目标,我认为只有两项指标是科技发展最核心的指标,一个是投资结构,一个是劳动力或者说职业结构。

  1、R &D占G D P的 比 重 达 到2.2%(核心指标)。第一个核心指标是研发强度,R &D占G D P的强度。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达到7000亿元,2015年拟实现占G D P比重达2.2%的目标。按照整个“十二五”规划年均7%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2 .2%的比重计算,到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总量、研发总投入将超过1.3万亿元。研发投入不是简单的生产成本的支出,而是企业的投资,是国家的投资,将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竞争格局的变化。投入强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未来投资的强度。

  2、研发人员投入强度43人年/万就业人员(核心指标)。第二个核心指标是万名就业人员当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数或者研发人员数。这一指标的变化意味着就业结构的变化。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社会想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闲人越来越多这个国家肯定就是创新型国家,因为闲人有时间琢磨奇思怪想,有时间写论文,有时间搞发明探索。

  此外,“十二五”规划目标还包括: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第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每百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12件,技术市场交易总额8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18%,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比例5%。

  二、总体部署重在“创新驱动”

  我国未来科技发展部署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因此,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1、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4、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应逐步增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投入比重增加的同时,增加对从事基础研究各个学科稳定支持的力度。不可否认,目前的制度导向存在一定的功利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抑制了中国各个基础学科的探索能力和主导自主研究方面的能力。因此,今后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增加对研究领域的投入,而应该改变其投入计划,即真正增加科技投入,让真正的科学家能够坐下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我们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主要是为下一个十年,2015年之后有可能出现的新的产业部门奠定基础。我们今天众多的新兴产业就是脱胎于早年的研发部署。比如,电动汽车产业早在90年代就已开始入手研发,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的部署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没有这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部署和积累,是创造不出这些丰硕成果的。

  5、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和科研条件体系建设。

  6、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过去在整个规划当中都是作为政策保障部门提出来,而在“十二五 ” 规 划 中 是 被 当 作 主 要 部 署 被 提出。中国要培养大师级人物,就不能就人才讲人才,一定要讲体制和机制问题,无论是从教育、研发环境还是从管理角度。

  7、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中国应该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开放。尽管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本身主要还是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当 中 的 主 导 地 位 , 创 新 必 然 是 开放。目前,中国的教育界和科技界,在组织和制度上与经济界相比相对不开放。在德国、美国、法国及英国,所有国家的研究机构里都有成群的中国人在工作,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研究的合作者关系。在这些机构里 , 不 仅 有 人 资 助 他 们 从 事 合 作 研究,更重要的这些机构每年都有固定岗 位 , 指 定 提 供 给 其 他 国 家 的 科 学家。再比如,日本的理化所每年约有15%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各国科学家,这个理化所先后产生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仅仅有一些聘任职务,但提供给国外科学家的岗位不固定,也没有制度要求。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果不能开放,不能提高国际化水平,很难真正和世界一流科学家进行交流,而唯有在竞争和合作中才能提升自身水平。

  8、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要强化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支持,为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是要务

  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还特别提出了科技惠及民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前历次科技规划中有所忽视,在“十二五”规划中被作为单独的部分突出出来,就是要更加明确地强调科技“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必须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最大范围地惠及百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通过获取、应用和创造新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使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实现自己生活理想的手段。

  这部分内容涉及国民健康、卫生、社会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城镇建设、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城镇新能源、智能交通等。特别重要的是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

  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会有超过50%的人口进入城市,这就涉及到诸如城市带的科学规划等问题,包括交通线路的改变、城市缓冲带的建立、土 地 集 约 利 用 、 组 团 布 局 等 科 学 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如巨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的供水、供电、交通、垃圾处理等问题。另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技术装备的研发,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十一五”科技发展布局的基础上,“十二五”更 多 强 调 技 术 集 成 和 技 术 体 系 的 建立,还有绿色建筑问题,包括从建筑材料到建筑设计、采暖、通风、照明、安全系统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技术问题需要部署。如“十城万盏”(用LED做公共照明)、“十城千辆”(大规模推动清洁能源汽车)、“金太阳工程”等惠及民众的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会继续推广。

  创新驱动,还看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国家必争。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本质要求。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争,但像大飞机这样的产业只有国家争,否则地方是争不进来的。在目前所有大国中,我国是唯一没有发展起航空事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因此,国家必争非常关键。再比如发展新能源,虽然在未来五年或十年,新能源在能源总供给当中依然将占据较小比重,但是当我国掌握了新能源技术,拥有了新能源的产业储备,当具有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政治意愿时,我国在气候谈判、国际石油价格竞争、国际角逐当中就会越来越具有发言权,这是国家必争。关于投资回报,不要只看到企业投入十年之后仍收不回成本,应当看到这种发展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其实是要创造更大的财富。

  第二个关键词:高成长性。在短期或长期预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是一个高成长性产业,该产业的增长率将高过其他传统部门,这也将成为其特点之一。

  第三个关键词:产业。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定要注意它是个产业。所谓产业有四个要求:第一,有主导技术;第二,有成规模的市场;第三,有商业资本的进入而不仅仅是靠国家的投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创造出一种相对有竞争力的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许多人认为,我国的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其实,中国经济发展30年来,哪一个产业部门不是在产能过剩、重复投资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除了靠垄断发展的产业,其他部门几乎都是在初期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有利有弊,弊端是投资浪费,利端是竞争使市场有了多种选择,使得这个产业今后羽翼丰满。

  二、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在市场指引下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至少要扮演四种角色。

  第一种角色:投资者。政府在投资过程中有三个作用:

  (一)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讲,政府的研发投入一定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培育出在同一领域可能有不同的技术选择的可能性。

  (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电动汽车产业,如果不能构筑如中石化、中石油遍布各地的加油站网络,电动汽车就无法得以普及。再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电网的进入和电网技术对支撑其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必须对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三)事关国计民生的一些大产业,政府的先期投入也极为关键,否则将无法迅速积累起所需资本。比如大飞机产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政府的投资和最终的退出都非常重要。

  第二种角色:市场秩序建立者。这其中包括了有序竞争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至少从现在来看,实际上没有设进入门槛。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迅速形成产业投资、技术、产品、工艺、装备的标准。要建立一种有序的市场秩序,就需要快速建立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进入和准入门槛。拿多晶硅产业来说,为什么大家都说多晶硅是一个污染的产业?核心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进入门槛,投资太快,不掌握技术,放弃标准的工艺流程,从而导致了大量污染。其实按照现在的成熟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多晶硅本身并不是一个高污染行业。所以,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建立相应产业的准入门槛十分重要。

  第三种角色:市场引导者。政府采购、政府补贴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政府作为市场引导者,就要能够为市场未来发展提供稳定和明确的市场预期。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给厂商、给投资者、给消费者的信号中,一定要有持续和稳定的市场预期。

  第四种角色:要素组织者。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技术、人才,政府给无法获得技术资源的个人创业者和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亦很重要。我国现在有很多孵化器,遍布各个省市,但大部分企业孵化器都是物业管理模式。即,建一个楼,有上百家企业进来,提供电力等服务。实际上,孵化器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为所在企业提供融资方案、产品方案、市场方案和输入管理团队。但目前的孵化器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发挥不了这些功能。所以,政府作为要素组织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升我国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商业水平。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元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科技未到衡量投入产出时 提升效能“稳赚不赔”

2018-07-18 15:51
7757

新疆首评56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2023-01-03 14:33
101367

2022年深圳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公布 12176家上榜

2022-12-24 17:52
67184

帝隆科技荣获广东省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

2022-12-05 10:34
20625

国金-中关村担保创新型企业供应链1号ABS成功发行

2022-09-01 16:14
27163

恒丰银行精准滴灌“专精特新” 助力山东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2021-12-01 14:02
71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