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谨慎国际化不能拖人民币改革的后腿
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走出了不短的路径。安邦过去曾多次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该加快步伐,资本账开放的改革应该加快推进,因为这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在安邦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谨慎原则,不能变成人民币改革进程中的保守,特别是不能演变成在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中的停滞。
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走出了不短的路径。安邦在20世纪末开始研究相关问题,并在2002年初发表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研究报告。2008年以来,以贸易便利化和促进对外投资为目的的资本项目开放先试先行,资本项目开放步伐已经在逐步加快。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启动,标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此后,中国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一,在中期内(5-10年)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在中长期(10年后)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三,在长期内(20年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迅速。目前,中国在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和外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正在以指数速度膨胀,目前已经超过5000亿。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逾5000亿元,约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2%,较2009年增长了约48倍。
在香港市场,人民币“点心债券”呈现加快发展趋势。自2007年以来,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额持续增加,由2007年的100亿元增至2008年的120亿元及2009年的160亿元。发债体的类别也由最初的内地金融机构,扩大至2009年的国家财政部及香港银行在内地的附属公司,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内地红筹公司、港资企业、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乃至欧洲的政府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行的点心债券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与多国的货币互换更是飞速发展。自2008年12月推出货币互换工具以来,中国目前已经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蒙古、哈萨克等11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8405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促进了人民币贸易结算。
不过,在肯定上述成果的同时,国内学者余永定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很容易步入歧途。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国际化显示出明显的不对称模式,即只是中国进口商的结算货币,而不是出口商的结算货币;人民币债券大受欢迎,但非居民并没有很大的激励发行人民币债券;尽管外国贷款人乐意扩大人民币贷款幅度,但外国借款人却没有多少借款热情。他进而指出,由于存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货币错配,可能会对中国的福利造成不良后果。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在市场原则和谨慎态度下进行。如果这种看法为决策层认同,估计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将会放慢。
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担心并不足为虑,尤其不能让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担心影响到人民币改革的进程。实际上,中国以往的担心在于,一旦完全开放了资本账户,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马上就会有大量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可能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实际上,这种担心过虑了。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早就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资金的进出这是账户管理问题,而人民币是否可自由兑换这是政策问题。不能因为账户管理这类技术问题,而影响自由兑换这一重大政策的突破。2010年12月,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也指出,若监管得当,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不一定会导致热钱流入。如果不是从制度而是从实际交易的角度来看,估计人民币资本项下70%以上已经实现可兑换。显然这些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发生。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政策正在推动的。安邦过去曾多次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该加快步伐,资本账开放的改革应该加快推进,因为这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在安邦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谨慎原则,不能变成人民币改革进程中的保守,特别是不能演变成在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中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