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 开放时机引争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借鉴日本和俄罗斯的经验,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包括利率市场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监管能力在内的基础改革需要全面跟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两个重要环节。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包括利率市场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监管能力在内的基础改革需要全面跟上。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政策讨论的焦点话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这也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一系列举措也不断推出。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推出,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正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在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两个重要环节,然而这将给本国的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借鉴日本和俄罗斯的经验,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包括利率市场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监管能力在内的基础改革需要全面跟上。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
尽管目前政府层面并没有推出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但国内专家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战略和政策取向可用“三步走”。
一是地域扩张上的“三步走”,也就是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2011年5月6日,央行与蒙古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金额为50亿元人民币。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已经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冰岛、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总金额达到了8342亿元。同时人民币也在不断拓展在亚洲的影响力。
第二个“三步走”来自于货币职能,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首先发展人民币结算货币的职能,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其次为人民币的投资货币职能,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撰文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推进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在国际上积极稳步地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高质量的金融资产。第二件大事是加大放开中国企业与家庭金融走出去的力度,鼓励中国的投资者和家庭本着风险对冲,本着金融投资回报多元化的目标走出去。李稻葵认为,当前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实现资本账户有效、可控、大规模的开放,大规模提升中国高质量金融资产的供给。
资本项目开放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随着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实现,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既带来机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一点在其他国家的实践与经验教训中就可见一斑。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作为国际的第三大货币,日元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1980年,日元正式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1984年日元实现了国际市场的自由流通,这些举措既推进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也改变了日本本国居民进行投资的方式。以日本的家庭主妇为代表,她们掌握着日本家庭的财政大权,也成为了日本民间资金的主要力量。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出现的持续低迷,日本央行不断推行低利率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国内的金融市场收益率非常低,日本的大量家庭储蓄外流至国际市场,以赚取利差收益。据国际清算行的统计资料,全球30%的日元交易来自于日本国内的散户资金,这些资金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日本因此成为了全球资金外流最多的国家,来自日本民间的资金也成为了全球金融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居民投资的国际化也直接造成了本地投资市场的空心化,造成了消费和就业的低迷,并影响到了本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本经济实力,进而重新对日元的国际地位产生了影响。
与日元国际化所带来的本地居民资金外流相反的是,俄罗斯在推进卢布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过早地实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开放,加上俄罗斯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始终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内部投资者,使得俄罗斯的资本市场成为了一个由外国投资者所主导的市场,资本市场的风险因此加剧。据统计,俄罗斯居民中参与股市的投资者不足百万人,海外资金成为了俄罗斯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也加剧了这个市场的投机性,使俄罗斯股票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暴涨暴跌”市,以致2008年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卢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一度超过了50%。
开放的时机是否来临
日元和卢布的国际化为人民币提供了借鉴。只有当本地拥有体制健全、监管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持有者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时,才能够为货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围绕着资本项目的开放,在5月份举行的2011年陆家嘴(600663)论坛上,专家们也展开了探讨和辩论。
一种观点是,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已经成熟,外汇储备多,金融机构很稳健,所以说应该开放。胡祖六认为,资本项目开放是累积市场化改革的一种自然延伸,如果我们资本账户不开放,市场化的转轨过程就没有完成。中国也是资本项目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他的建议是,中国拥有很多模式可供参考、很多经验可资借鉴、很多教训可供吸取,一个有效率的、健康的、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国家,应该拥有这样一个制度性的突破。
另一种观点是,中国金融机构承受风险能力不够,过快实现资本项目开放可能会带来很大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潘英丽认为,中国资本账户下完全可兑换的时机还不成熟。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需要具备3个条件即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从目前来看中国还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当人民币国际化成为WTO后中国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加快开放资本项目十分必要和迫切,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包括利率市场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监管能力在内的基础改革需要全面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