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险赛长跑 农行风控“以资本为主线”
韩婷婷 |2011-06-09 14:59516
“这是一场与风险的赛跑”,这样一句话是农行六十年发展历史最好的注脚之一。作为农行董事长,项俊波给出的答案是,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步伐,从解决体制性、机制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这是一场与风险的赛跑”,这样一句话是农行六十年发展历史最好的注脚之一。
在这场漫长的比赛中,农行此前很多年曾被风险远远抛下。仅2006年财报显示,农行不良贷款率23.43%,同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7.5%。
然而, 2007年之后短短三年的股改时间内,农行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大逆转”。
2010年,农行在IPO的路演阶段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一季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095亿元,不良率2.46%,连续两年实现不良“双降”,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也从2009年末的105.37%提高至123.25%。
上市一年之后,农行资产质量的良好态势依然继续。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16.9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7.07亿元,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至1.76%,拨备覆盖率则提高至197.44%。
华丽迅疾转身后,质疑随之而来。农行资产质量历史上“最好的时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农行股改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实践和给出答复的问题。
作为农行董事长,项俊波给出的答案是,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步伐,从解决体制性、机制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非常手段攻坚
农行网点多、管理链条相对较长的特点,使得农行面临特别大的风险管控压力,特别是操作风险。农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关乎股改和上市的成败,也由此成为备战股改阶段农行机构改革的重点攻关对象。
为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农行建立了专项检查制度,通过一些非常之举来控制风险。农行在总分行成立了近千人的“飞行队”,采取“时间、地点随机,抽检单位不定”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金库进行突击检查。项俊波便曾亲自在凌晨两点,冒着倾盆大雨到兰考县突击检查金库。效果是明显的,截至目前,金库检查面已达到100%,被检查分行的整改率达98%以上。
此外,农行还采取了“整体平移检查”方式防控操作风险,即在事先不告知的情况下,要求县支行领导班子、内设职能部门或辖属营业网点的员工全部或部分暂时移位离岗,由检查人员代理业务经营,并对被查单位以前办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检查。
对于发生案件的分支行,农行问责、惩戒力度加大。在某些重大案件发生后,农行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将整个管理班子全部换掉。“不换不足以震慑全行,不足以改变风气。”项俊波说。
非常之举的效果显著,但成本也不菲。农行风险总监宋先平的比喻很生动,“就好像一个敌人逃到山里藏起来,我们用一个军去搜山。”
对此,项俊波提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系统,最关键的不是要用人来治理,而是要用好的制度来规范治理。
2007年,农行开始全力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启动修建。
制度建设固化
在农行看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融入经营管理的战略思考,从风险管理的战略偏好、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和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转变。
“银行在风险管理上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经过研究,农行将稳健作为自己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偏好。”宋先平指出,要坚守、实现这一偏好需要“左右手”并用,一是依靠风险管理的制度指引,二是依靠组织体系。
要保证风险偏好能够自上而下得到贯彻和落实,需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风险偏好逐层分解落实到业务经营环节。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农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工具。
“我们将偏好量化,资本回报率、不良率、重要风险敞口等一系列指标均量化,超过标准,业务就不能做。”宋先平指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使农行有更精准工具和方法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有多少资本,承担多少风险;承担多少风险,获得多少收益”。
目前,农行初步已建立起“以资本为主线”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由信用风险、案件防控为主向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除制度引导外,经营行和前台部门要承担风险成本,完善考核办法。“制度管人、机器管人、人管人”成为农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三大逻辑理念。
2007年11月,农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拟定、起草农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和偏好,制定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和办法,研究开发风险计量的工具,对全行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减值拨备,汇总报告分析风险状况,“总规划、总计量、总协调、总闸门”是总行对该部门的定位。
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风险管理部从横纵两个维度延伸管理“触角”。横向上,农行风险管理部将向前台部门派出风险管理专员,纵向则通过建立垂直的风险管控体系,应对农行管理链条上带来的风险控制难题。
总行和一级分行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二级分行由信贷管理部统一行使风险管理职责;支行层级已经全面实行了风险经理派驻制。“这种垂直、独立的组织体系应归总行领导,不受当地分支行的干扰,能够保证各级行风险的及时上报与控制。”宋先平说。
另一条具有独立性的风险防线是审计。农总行按区域在全国设立了10个审计分局,审计分局的人、财、物和绩效考核由总行直接管理。审计工作报告路线则实行双线报告制,第一报告路线是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第二报告路线是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同时,将原审计体制下,为管理层服务的合规性审计,转型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以风险为导向,对全行经营管理、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进行的审计。据了解,目前这只2000多人的专业审计队伍已经完成了五批集中审计工作,今后还要不定期地进行审计,随时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
随后,农行还对信贷审批流程进行了完善,在调整各级行信贷审批权限的同时,建立了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强了对贷后的管理。为防范各类操作风险,专门设立了内控合规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
制度之外,IT系统是农行风控另一重要凭依。
宋先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农行自2005年实现了数据全集中。其中,作为生产系统的信贷管理系统基本是现场直播的;市场风险则依靠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金融市场交易系统监测;另有一套系统监控柜台操作。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的风险报告系统中,县支行的风险经理每日上报各地的风险报告。
他透露,农行下一步将依托上述系统进行逻辑集中,建立一个全行的风险管理信息云图。尽管风险变化难以预测,但有其前兆,农行希望借助该系统,对过去一段时间重要风险参数,比如客户违约率、抵押物价值等的挖掘、整理和分析,来预测将来风险的状况。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是农行“人管人”的尝试之一。
2009年6月,农行董事会审批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其中提出“逐步推行风险主管和风险经理派驻制。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由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抓紧由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
据了解,目前,农行(除西藏分行外)共向支行派驻风险合规经理2980人,纳入三农事业部的县支行1994人,派驻率达到99.9%。在山东等7家一级分行27家二级分行开展派驻风险主管试点工作,共派驻27名风险主管。
宋先平指出,从履职效果看,以基层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为重点,实行风险合规经理派驻制有效加强了经营行风险管控力度,提升了经营行各项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水平。
机制改变
在经历两次大规模不良贷款剥离、政府注资和股改上市之后,农行由原来不良率23.5%的国有独资银行,转变为现在不良率2%以下且盈利势头强劲的大型上市银行。曾经沉疴缠身的农行进入了自己60年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光”。
但是,在之前多年跑输风险的历史面前,农行风险管理方面是真正实现了基因改造,还是仅仅是外科手术打造的“人造美女”呢?
宋先平认为,股改之后,农行内在的新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经营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其他制度设计的变化,督促着每一级分支行自觉地加强风险管理。
同时,他表示,过去的贷款分类减值准备也不是按照会计准则操作的,一笔贷款的分类随意性很大,风险的成本不能准确反映出来。
但股改后的风险管理等部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垂直性之后,资产分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个人贷款、500万以下的小企业贷款有机器自动化进行批处理;二是总行对业务在线监控,由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发起分类,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形成。
此外,农行的考核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据了解,股改后,农行考核各级管理层有三个指标:利润指标、风险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把企业利益、管理水平和干部本身的利益紧密结合,三年以后没有出现坏账的才能兑现效益工资,出现坏账就终身承担责任,对部分小额贷款还采取了“三包一挂”的方式,即包放(贷)、包管(理)、包收回、和效益工资挂钩。
“所以,机制改革令整个经营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他称。
但宋先平也清醒地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流动性急剧扩张,银行的平台贷款期限都较长,银行业风险有所掩盖。“要经历相对完整的经济周期后,才能证明银行业改革是否真正经得起考验。”
农行与风险的赛跑已走过了一甲子的时间,但作为经营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比赛仍将继续。要始终跑赢风险,中国银行业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农行已经按照既定方向上路了。
在这场漫长的比赛中,农行此前很多年曾被风险远远抛下。仅2006年财报显示,农行不良贷款率23.43%,同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7.5%。
然而, 2007年之后短短三年的股改时间内,农行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大逆转”。
2010年,农行在IPO的路演阶段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一季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095亿元,不良率2.46%,连续两年实现不良“双降”,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也从2009年末的105.37%提高至123.25%。
上市一年之后,农行资产质量的良好态势依然继续。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16.9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7.07亿元,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至1.76%,拨备覆盖率则提高至197.44%。
华丽迅疾转身后,质疑随之而来。农行资产质量历史上“最好的时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农行股改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实践和给出答复的问题。
作为农行董事长,项俊波给出的答案是,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步伐,从解决体制性、机制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非常手段攻坚
农行网点多、管理链条相对较长的特点,使得农行面临特别大的风险管控压力,特别是操作风险。农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关乎股改和上市的成败,也由此成为备战股改阶段农行机构改革的重点攻关对象。
为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农行建立了专项检查制度,通过一些非常之举来控制风险。农行在总分行成立了近千人的“飞行队”,采取“时间、地点随机,抽检单位不定”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金库进行突击检查。项俊波便曾亲自在凌晨两点,冒着倾盆大雨到兰考县突击检查金库。效果是明显的,截至目前,金库检查面已达到100%,被检查分行的整改率达98%以上。
此外,农行还采取了“整体平移检查”方式防控操作风险,即在事先不告知的情况下,要求县支行领导班子、内设职能部门或辖属营业网点的员工全部或部分暂时移位离岗,由检查人员代理业务经营,并对被查单位以前办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检查。
对于发生案件的分支行,农行问责、惩戒力度加大。在某些重大案件发生后,农行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将整个管理班子全部换掉。“不换不足以震慑全行,不足以改变风气。”项俊波说。
非常之举的效果显著,但成本也不菲。农行风险总监宋先平的比喻很生动,“就好像一个敌人逃到山里藏起来,我们用一个军去搜山。”
对此,项俊波提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系统,最关键的不是要用人来治理,而是要用好的制度来规范治理。
2007年,农行开始全力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启动修建。
制度建设固化
在农行看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融入经营管理的战略思考,从风险管理的战略偏好、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和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转变。
“银行在风险管理上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经过研究,农行将稳健作为自己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偏好。”宋先平指出,要坚守、实现这一偏好需要“左右手”并用,一是依靠风险管理的制度指引,二是依靠组织体系。
要保证风险偏好能够自上而下得到贯彻和落实,需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风险偏好逐层分解落实到业务经营环节。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农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工具。
“我们将偏好量化,资本回报率、不良率、重要风险敞口等一系列指标均量化,超过标准,业务就不能做。”宋先平指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使农行有更精准工具和方法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有多少资本,承担多少风险;承担多少风险,获得多少收益”。
目前,农行初步已建立起“以资本为主线”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由信用风险、案件防控为主向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除制度引导外,经营行和前台部门要承担风险成本,完善考核办法。“制度管人、机器管人、人管人”成为农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三大逻辑理念。
2007年11月,农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拟定、起草农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和偏好,制定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和办法,研究开发风险计量的工具,对全行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减值拨备,汇总报告分析风险状况,“总规划、总计量、总协调、总闸门”是总行对该部门的定位。
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风险管理部从横纵两个维度延伸管理“触角”。横向上,农行风险管理部将向前台部门派出风险管理专员,纵向则通过建立垂直的风险管控体系,应对农行管理链条上带来的风险控制难题。
总行和一级分行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二级分行由信贷管理部统一行使风险管理职责;支行层级已经全面实行了风险经理派驻制。“这种垂直、独立的组织体系应归总行领导,不受当地分支行的干扰,能够保证各级行风险的及时上报与控制。”宋先平说。
另一条具有独立性的风险防线是审计。农总行按区域在全国设立了10个审计分局,审计分局的人、财、物和绩效考核由总行直接管理。审计工作报告路线则实行双线报告制,第一报告路线是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第二报告路线是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同时,将原审计体制下,为管理层服务的合规性审计,转型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以风险为导向,对全行经营管理、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进行的审计。据了解,目前这只2000多人的专业审计队伍已经完成了五批集中审计工作,今后还要不定期地进行审计,随时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
随后,农行还对信贷审批流程进行了完善,在调整各级行信贷审批权限的同时,建立了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强了对贷后的管理。为防范各类操作风险,专门设立了内控合规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
制度之外,IT系统是农行风控另一重要凭依。
宋先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农行自2005年实现了数据全集中。其中,作为生产系统的信贷管理系统基本是现场直播的;市场风险则依靠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金融市场交易系统监测;另有一套系统监控柜台操作。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的风险报告系统中,县支行的风险经理每日上报各地的风险报告。
他透露,农行下一步将依托上述系统进行逻辑集中,建立一个全行的风险管理信息云图。尽管风险变化难以预测,但有其前兆,农行希望借助该系统,对过去一段时间重要风险参数,比如客户违约率、抵押物价值等的挖掘、整理和分析,来预测将来风险的状况。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是农行“人管人”的尝试之一。
2009年6月,农行董事会审批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其中提出“逐步推行风险主管和风险经理派驻制。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由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抓紧由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
据了解,目前,农行(除西藏分行外)共向支行派驻风险合规经理2980人,纳入三农事业部的县支行1994人,派驻率达到99.9%。在山东等7家一级分行27家二级分行开展派驻风险主管试点工作,共派驻27名风险主管。
宋先平指出,从履职效果看,以基层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为重点,实行风险合规经理派驻制有效加强了经营行风险管控力度,提升了经营行各项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水平。
机制改变
在经历两次大规模不良贷款剥离、政府注资和股改上市之后,农行由原来不良率23.5%的国有独资银行,转变为现在不良率2%以下且盈利势头强劲的大型上市银行。曾经沉疴缠身的农行进入了自己60年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光”。
但是,在之前多年跑输风险的历史面前,农行风险管理方面是真正实现了基因改造,还是仅仅是外科手术打造的“人造美女”呢?
宋先平认为,股改之后,农行内在的新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经营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其他制度设计的变化,督促着每一级分支行自觉地加强风险管理。
同时,他表示,过去的贷款分类减值准备也不是按照会计准则操作的,一笔贷款的分类随意性很大,风险的成本不能准确反映出来。
但股改后的风险管理等部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垂直性之后,资产分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个人贷款、500万以下的小企业贷款有机器自动化进行批处理;二是总行对业务在线监控,由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发起分类,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形成。
此外,农行的考核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据了解,股改后,农行考核各级管理层有三个指标:利润指标、风险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把企业利益、管理水平和干部本身的利益紧密结合,三年以后没有出现坏账的才能兑现效益工资,出现坏账就终身承担责任,对部分小额贷款还采取了“三包一挂”的方式,即包放(贷)、包管(理)、包收回、和效益工资挂钩。
“所以,机制改革令整个经营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他称。
但宋先平也清醒地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流动性急剧扩张,银行的平台贷款期限都较长,银行业风险有所掩盖。“要经历相对完整的经济周期后,才能证明银行业改革是否真正经得起考验。”
农行与风险的赛跑已走过了一甲子的时间,但作为经营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比赛仍将继续。要始终跑赢风险,中国银行业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农行已经按照既定方向上路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