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生存五点方略
草根经济能否生机勃勃,无疑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及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尽管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抵押能力和资信水平低的问题,但中国的小微企业历来有从民间及亲情融资渠道,越发达的地区越突出。凡是民营企业可以搞的,就让民营企业搞;凡是民营企业不能搞的,就让国有企业去搞。
草根经济能否生机勃勃,无疑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及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中国民营经济仍处发展期。尽管民营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三荒两高一低"(用工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负,低利润)的残酷现实,民营企业风雨飘摇的日子似乎比金融危机时代更加艰难,发展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但大面积的破产潮料难出现。
政府应该俯下身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紧缩背景下融资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民营企业的融资难主要是结构性融资难,民企中的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更难!政府可考虑建立小微企业扶持机制以纾解困境。目前对民营经济支持的政策已足够,但关键是落实不到位。
应加大发展小额信贷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政府还可考虑创立小微企业扶持机制,给较有活力的创新类小微企业以财政补贴,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产品技术更新与升级、实行企业重组等提供一定下调幅度的贷款贴息支持。同时,还应着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担保机构(公司),在注册和审批上,鼓励小型企业联合创办此类公司,降低准入门槛,以此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沿此思路,还可考虑更多的便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创新形式.
尽管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抵押能力和资信水平低的问题,但中国的小微企业历来有从民间及亲情融资渠道,越发达的地区越突出。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出现的企业破产而形成破产潮,除政府上述应作的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略。
其一、打破国企垄断,政府的作用很大,因此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据全国工商联数据,"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私营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
尽管中国先后在2005年和2010年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但时至今日,多数行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依然"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从总量占比,民营经济已经是主力军。若从就业和工业增加值上看,民营经济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将有压力来倒逼改革。
其二、重视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民营企业长期维持的劳动者低工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低成本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产业技术的变化,要求有更高的投入。这需要民企更重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民营企业在行业进入上要有所选择,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分析,要考虑有无能力和必要。面对紧缩的银根和成本上涨等难题,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企需走"自己"的路,有特色且具核心竞争力方为上策。
其三、扶大更须助小。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经济结构转型,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而这正是民营企业的长项。因此,激发中小企业积极性和改善经营环境,显得至关重要。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只有允许发展,才有可能发展,不给民营企业平等竞争的身份肯定不行,要真正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一视同仁,现在有很多行业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凡是民营企业可以搞的,就让民营企业搞;凡是民营企业不能搞的,就让国有企业去搞。中国的就业问题、老百姓收入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很大程度上应该在于中小企业。绝不能企业发展个头一大就形成排斥,这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其四、民企要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民间投资的介入,比如说民企要参与竞标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资,无论是从资金或安全方面考虑,往往很难获得各方认同。这种观念的改变很难,过程推进也会很缓慢。对于数目庞大、良莠不齐的民营企业而言,面对在资本总量和规模,都堪称"巨无霸"的国企,即使在均等机会面前要想脱颖而出也非易事,更何况在夹缝中进退两难的当下。但所谓"船小好调头",凭借自身规模小,管理灵活且更具效率的优势,民营企业更应抓住机遇快速调整,做出特色并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逆境求存的王道。
民企要长远发展,还就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么有独特的商业模式,要么核心的技术。众多成功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亦证明了这一点。核心技术是其它企业无法替代的,不论是从国外买了专利技术,还是在某个领域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特色优势,这些自然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其五、民营企业亟须五大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风险防范创新。在目前银根收紧,全面应对通胀的大环境下,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自然会伤及众多无辜。从市场经济看,当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基本一致,当其它的要素相近时,比拼的除了资金的实力外,至关重要的就只有创新这华山一条路了。